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中,作为小说重要符码的镜子和镜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是小说中镜子"镜像的频繁出现,一个方面则是指小说中由叙事的复杂呈现出来的镜子"镜像式的结构。在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来,"镜像"不过是一个虚幻的自我,一个通过想象的叠加而构建起来的虚假自我。纳博科夫在自己的小说中创造了无数的镜像,通过镜像折射出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分裂。纳博科夫同样和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在文化的分裂之中,体验到意识分裂和身份分裂的痛苦。这种自我认证分裂,深深地影响了作家,使得作家创作出如此之多的自我认证分裂人物。  相似文献   

2.
波拉.沃格尔的剧作《我如何学会驾驶》主要展现女性心理成长历程。女主人公在11岁被引诱学开车时受到中年舅舅的性侵犯,然后,进入拉康所说的"镜像"阶段。她在父权镜子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中成长。知识的积累与个人的争取使女主人公认识到异化的自我与本真自我的区别,决定追寻后者,摆脱"镜像"中的自我,挣脱父权的樊篱,驾驶自己的车辆,掌握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出发,以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解读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本文指出爱米丽的悲剧在于她自我镜像的破灭所导致的自我意识的缺损。爱米丽试图以把自己封闭在过去的方式来保持自我镜像的完整,进而消解现实镜子破灭所导致的自我意识的缺损。然而这种努力却成为了她的悲剧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拉康与弗洛伊德同为精神分析学大师,在主体自我形成的观点上,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在“力比多”驱使下的一系列求同行为的结果,在本我和超我二者协调下形成的;拉康则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诠释,创建了自己具有独创性的自我理论体系,认为自我是一个以镜像阶段为起,最,而后通过对镜像的不断认同、语言的异化为一个异己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尝试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无意识欲望理论和象征界对《洛丽塔》进行解读。镜像阶段既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又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人通过镜子认识现实就会使认识与现实存在偏移与误差。正如小说中亨伯特通过自己与安娜贝尔的关系这面镜子来看洛丽塔,结果把洛丽塔作为自己童年的旧爱安娜贝尔。这就是亨伯特认识的错位,这是人的认识欺骗性的一种体现。文章通过用镜像理论对小说的解析来说明人早期的记忆对以后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的认识的错位与欺骗性。所以,要想找到真爱就必须破除这种认识上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6.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中篇力作,长期以来吸引了诸多评论家的目光。小说描述了一场发生在南方小镇上以主人公爱密利亚为中心的怪诞三角恋情。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看,爱密利亚同马文.马西以及罗锅李蒙之间的情感纠葛,实际上是爱密利亚以马文和李蒙为镜像进行自我建构的努力,然而由于镜像虚幻性的本质特征,爱密利亚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要以失败告终。通过对爱密利亚自我建构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的镜像解读,读者对这段怪诞的三角畸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中马洛和库尔兹的关系一直是批评家讨论的焦点,本文拟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分析和解读他们的关系--马洛寻找和拯救库尔兹的过程也是其寻找和探索自我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从拉康的心理分析角度来看,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反映了男主人公振保从主体的自我分裂逐渐走向自我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说中出现的镜子是一个关键的隐喻,在振保的自我认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暗示了振保在镜像阶段的心理发展。从对振保的自我认知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无论他生命中出现的是"红玫瑰"或"白玫瑰",振保真正需要的,与其说是"玫瑰",不如说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认同。经由镜中之像,他逐渐建立起来一个统一的自我形象,自我认知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对她说》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女性身体与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索。影片以镜像理论中主体通过“他者”的镜像完成自我验证为切入点,探寻了男性感情世界中映照出的女性生活与精神状态;同时也通过女性这一镜像中的“他者”来完成了男性的自我身份验证;片中女性正是照亮男性的一面镜子,是男性的底片或映像,是心灵通过现实镜像的映照在此刻的复活。导演以片中片的叙事形式制造镜头内部的隐喻与映照,让影片充当了“镜子”的角色,因而对世界的本体与真相也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文依据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自我"理论详细剖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中主人公马丁·伊登"镜像"阶段及"俄狄浦斯情结"阶段的不同自我,以探究马丁·伊登悲剧的根源,为进一步研究杰克.伦敦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1.
作为法国当代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拉康解构了自我的中心地位,解构了主体,把精神分析学派带入一个新的领域。作为他的一切其它理论发展的基石,镜像阶段理论是研究自我的结构化,自己第一次将自身称为“我”的阶段。但是镜像阶段对自我的意识和对他者的认同虽然使人能够获得对自身的第一次确认,但是这种来自“镜中像”的确认却是视觉给我们的陷阱,一个影响一生的误认。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小说《最蓝的眼睛》塑造了布雷德拉夫夫人的人生悲剧。这个有着多重边缘身份的黑人女性在心理上始终滞留在幼儿的“镜像阶段”无法超越,造成了其人格的异化和分裂。本文试图从其“原始的缺失”入手,依托心理分析大师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其建构自我的矛盾,其侵略性和其无意识的语言结构进行阐析,力图诠释布雷德拉夫夫人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3.
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其独特的文学气质和自传性的取材在文坛独树一帜,而在她一生的作品中,年少时的情人事件占有很大的部分,且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该文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探寻杜拉斯的童年以及情人事件真实始末对其后来创作的影响,并以镜像理论定义文学创作之于杜拉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用拉康理论研究《裸体吃中餐》中鲁比主体确立过程,认为人独有的认同欲望使鲁比的主体确立,但由于欲望是对他者的欲望,所以这种欲望使得鲁比主体确立的过程也是其主体分裂离异的过程———这是人成为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5.
拉康哲学在今天的哲学、心理学和文艺理论界影响广泛,但由于没能正确分析实践与意识的关系,导致其存在根本性缺陷。他以悲观极端的方式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但忽视了实践机制对人意识形成的根本建构作用,没有对他者的来源和本质作出合理解释。事实上,他者就是人类通过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积淀的文化。由于其理论辩证性的缺失,他将实践结构中个体意识的建构单向绝对化,导致其理论构架没能走出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构架,并隐含有价值悬设。事实上个体意识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小我"和"大我"在社会历史场域中的实践关系。  相似文献   

16.
"镜像理论"主要描述"自我"如何在与另外一个完整的对象的认同过程中构建。银幕是最初镜子的延伸,观影时,银幕内外的"自我"与"他者"不断冲突造成了主体的异化,最终使观众潜藏在深层心理中的无意识得到宣泄与升华,达到第二次自我认同和构建。  相似文献   

17.
杨简通过"扇讼"之问接受了陆九渊的"本心"思想,强调了"本心"澄然清明、自然静定、自善自明、知是知非、圆融自足的特点.并通过"鉴中象"之喻,回答了"心"与万物的关系,指出"心"作为"镜"乃"虚明不动",而世间万物虽然纵横交错,变化万状,但都不过是自然而然地映现的镜中象.在此基础上,杨简进一步提出了"举天地万物万化万理皆一"的观点,说明了万物、万化、万理的同一性,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一"、"我"、"己"诸范畴与"心"之间的同质异称关系.最后作者辨明杨简之学并不是所谓的"唯我论",而是"心本论".在论述中,作者指出了杨简之学对陆九渊之学的深化与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镜子.镜子往往被萨特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它暗含着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即人如何认识"自我"?在萨特的哲学中,"自我"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存在,它并不是一种实在.如果简单地将镜中映像当作"自我",必将导致"自欺".  相似文献   

19.
析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尔都塞哲学中出彩的观点应该是源生于拉康的症候阅读法。他明确地反对了旧反映论中的“无罪”直读观,在消除神目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直观的深层阅读模式,即症候阅读法。阿尔都塞要求在阅读中穿透有形文字,读出空白读出失语,从而真正把握作者写作文木的深层理论问题式。这一立论,由阿尔都塞运用于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解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