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洲话动态助词“倒3 [tau44 ]”和动结式第二成分“倒4 [tau44 ]”本是两个不同的词,二者在语法意义和使用环境等方面都不同,但二者发音却完全一样。北京话中与之相当的“着1 [t ]”和“着2 [t au35 ]”二者在语法意义和使用环境等方面都不同,二者发音也不同。与新洲话相比,北京话的分工较为精细,这正好说明汉语方言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北京话的发展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人物关系名词 +时量 /动量”结构。 (一 )人物关系名词的基本语义特点和关系类型 ;(二 )时量、动量短语的特点 ;(三 )人物关系名词名词与时量、动量短语的组合 ;(四 )“人物关系名词 +时量动量短语”结构的语法分布  相似文献   

3.
评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人脑有一种先天的特定结构或属性,即语言习得机制,它是人类学会使用语言的内因。“普遍语法”是乔姆斯基语法理论的核心,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研究“普遍语法”理论对认知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对进一步理解人类大脑如何形成语言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的"字语法功能类别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德熙先生[1]把“红红的”和“非常便宜的”中的“的”看作相同的类别,认为都是后缀;而把“非常便宜的”与“便宜的”中“的”却看作不同的类别,认为前者是后缀,后者是助词。这一分类忽视了“的”字语法分布的不同层面,具有明显的不足。语言事实表明,现代汉语“的”有三种主要的语法功能:作为黏着语素(后缀)、作为独用的语法单位(虚词)、作为所译外语词性的标记。  相似文献   

5.
汉语语法学中的"动词中心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汉语语法学中“动词中心说”之来源和现状的多方面考察,将出现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动词中心”学说区分为朴素的动词中心观和源于西方语法的“动词中心说”。前者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出现在吕叔湘等人的语法论著中的有关“动词中心”的观点,后者指八九十年代以后随配价语法等西方语法理论引入国内的“动词中心说”。并分析了二者的主要差异:1、侧重点不同;2、概括对象的范围不同。此外,该文还论及上述两种“动词中心”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回”与“次”作为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而且意义相近的两个动量词,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二者在搭配上,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在修饰名词性词语时,在语义和适用对象方面皆存有一定差异;在重叠方式上,动量词“次”能以各种形式重叠使用,而“回”在重叠方式土一般受到某种限制;在语用方面,“次”远远超过了“回”的出现频率,并且“回”主要用于口语性较强的作品或场合中,“次”则没有这种局限。在具体运用中,可以在把握其基本用法、基本句法格式的基础上,区分其相异的用法。然而,由于“次”与“回”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太大区别,加之“回”有渐渐被“次”所替代的趋势,为了避免语言表达的累赘,在实际运用中,只须简明扼要地将它们的异同点区分开来就行,而无须深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在我国媒体及影视文学作品中 ,频繁出现“……有没有V ?”、“……有V”等句式。这些句式都是汉语传统语法中不存在的。本文以大量详实的例句及资料探讨了这几种句式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过程。指出这几种句式的出现是英语语法中完成体助动词“have”与闽粤方言语法中“有”的独特语法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同时也体现了各种语言语法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定量统计基础上 ,通过历时与共时对比 ,对《三国志》人称代词“之”和“其”的用法作了考察和描写 ,着重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二者在语法功能、格位分布和使用频率上的发展变化 :“之”主要沿袭上古用法 ,否定句中作宾语完全后置 ;“其”功能扩大 ,可作句子主语、宾语、兼语 ,作宾语和兼语可与“之”互用 ,呈现出取代“之”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英语情感动词的“-ing分词”与-“ed分词”的理解和用法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区别使用“exc ited”与“exc iting”之类的分词。当前,国内语法界对这一语言现象缺乏本质性的分类和准确的阐述,要弄清这一问题需从形式和意义两个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清晰的分类和准确到位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区别词"男"、"女"与中心词语的搭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词“男”、“女”和中心词语的搭配是有选择性的 ,有几类词语因其语义侧重点不是性别特征 ,不能与区别词“男”“女”搭配。能否与区别词“男”“女”搭配 ,这是汉语词语表现出来的一种语法的“性”。这种搭配能力的有无和高低 ,取决于社会心理和语言使用习惯 ,而且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旧哲学以“抽象的人”为其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现实的人”为其入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有明确的内涵,二者不可混淆。但是,换个角度说,“现实的人”也是“抽象的入”,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12.
“BE”使用不足是中国学习者的英语中介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BE缺失也是学习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二者互为因果。BE在英语中应用广泛,涉及众多语法规则,因而有关BE的使用是英语中一个很重要的语法习得项目。借助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的数据对中国学生在写作中的BE缺失现象进行研究,意图发现缺失的规律和模式,找出根源,从而对症下药,改进二语教学。  相似文献   

13.
反响型动量词是碧约哈尼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语法现象。其广泛产生于单音节动词中,语法化程度较低、语义功能单一,句法功能较为丰富。碧约话反响型动量词的产生和发展与语言中的反响型名量词和宾动同形结构有关,两者是促使反响型动量词产生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其发展的语法化和类推机制。碧约话反响型名量词与动量词的语序分布与语序类型学中名、动量词的"互补分布"模式相符。反响型动量词来源问题的探讨或可为该模式产生的原因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种文体中,使用“谁”、“孰”两字的情况较为普遍。作者通过对《三国志》、《六度集经》……《百喻经》等九部文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着重从分布和用法两方面对魏晋南北朝疑问代词“谁”和“孰”作了比较,揭示了二者的发展和变化以及特定语言环境下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没有意义的语言是不可思议的”,这句名言出自著名语言学家R·雅可布逊,他道出了语言的本质特点。“语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律”,这又是一个科学的概括,作为语法的定义,恐怕很少有人会不同意它。 于是在语法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倾向:一部分语法学者信守意义的原则,把语言的意义作为研究语法的出发点和归宿;另一部分则坚持结构的原则,把意义排斥于语法研究之外;当然也有人努力把这二者统一、调和起来,但往往顾此失彼,陷于困  相似文献   

16.
语法范畴是某种语法意义和表达这种意义的形式二者的统一体;在语法化和主观化的作用下,祈使句的主语。即使是貌似的第三人称,实质上总是第二人称,其谓语动词依据其含义是一般现在时第二人称的形式;“祈使语气”不存在。  相似文献   

17.
程度副词在汉语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使用频率是很大的。尤其像“很”这个程度副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东北方言中的“老”也是一个使用频率特别高的程度副词,二者的意义接近,所以本文将二者从语法语义上进行对比,总结出二者语法语义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虽然属于不同语言学流派,但是在语言哲学观上有很多近似的主张:二者都主张研究使用中的语言,词汇—句法和语义之间的非任意性,词汇和句法连续统的观点,以及语言的系统性。认知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在语言哲学观上的相通之处使语言研究的功能—认知视角成为可能,并且在实际语言研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生的艺术化”旨在高扬人生,提升人生,从而走向诗意人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力促艺术走下圣坛,归融人间,从而普及精神关照。二者虽在具体时空上各具特色,但带终极关怀色彩的人本精神使它们在宏大历史进程中均有其存在的完全合理性。我们同时思考“人生的艺术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源于我们对理想美和现实美的双重呼唤。  相似文献   

20.
汉语言中缺乏严格意义的词缀,动词中的词缀尤为少见。近代汉语中的“打-”被多数学者称之为类似词缀的语法成分,但对其演变学术界极少涉及。从近代汉语言的发展看,“打-”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在动词实义的基础上“打”语义泛化,并在特定结构“打-V”中固化成词,由词化进而完成语法化,但这一构词手段在现代汉语的能产性减弱。这一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语言作为多因素影响的整体系统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