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在我国,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证券市场中的重要力量,机构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保持了应有的理性.本文研究发现:总体上而言,我国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量与第一大股东持股量成反比关系.但也有例外:当第一大股东持股量很大或者很小时,机构投资者持股量都很小,机构投资者持股量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成倒"U"型关系,表现出理性的选股策略.但是,机构投资者选股时并不关心上市公司的公司规模、盈利能力、风险水平和发展能力等指标.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53-63
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究竟是否理性,一直是备受争议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本文引入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随机效应的面板多元回归模型,运用2008年1季度到2016年1季度A股市场全部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进行评级调整时更加偏好非基本面的无形信息,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非理性;但从持股比率调整以及投资收益的角度看,机构投资者更关注基本面的有形信息,表现出理性投资。  相似文献   

3.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盈余管理手段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沪深股市2004-200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管理层采用线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没有监督效果,相反却促进了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的程度;而对公司管理层采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具有监督效果。进一步地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仅体现在机构投资者增持组中,而在机构投资者减持组中,没有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这些结论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力度还不够深入,现有的机构投资者对于信息使用和识别的能力可能还很有限。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机构总体持股水平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报酬以及对高管报酬与公司绩效敏感性的影响,检验了机构投资者的监督角色假设。实证结果表明机构持股比例、持股机构家数与上市公司高管报酬之间均呈倒U型关系,二者也没有显著增强高管报酬对绩效的敏感性。在机构持股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机构的消极持股反而使管理主权得到增强,提高了高管的报酬水平。由于持股比例较低以及投资分散化,我国机构投资者并未对上市公司高管报酬起到明显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司股东积极主义行为并非一个新鲜的概念,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目前已成为公司治理及公司变革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当前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已达50%以上,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理性审视股东积极主义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深化股东积极主义研究,对于规范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引导其发展成为长期价值投资者,对公司的治理进行有效监督,提升公司的治理绩效,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样本分类,分别考察了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两类机构投资者在不同的控股环境中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检验了代理成本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之间起到的重要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投资基金持股比例的增加能够有效促进民营及国有上市公司绩效的提升,且代理成本在二者关系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证券公司持股比例仍能够通过降低代理成本的传导机制促进民营上市公司的绩效,但与国有上市公司绩效无显著关系;民营上市公司中,基金持股比例对代理成本的抑制效应及对公司绩效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美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践考察后认为,机构投资者是否在公司治理中发挥较大作用,一方面决定于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机构投资者赖以存在的金融制度环境.从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上看,只有养老基金这类机构投资者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较大作用,共同基金和保险公司并没有发挥积极作用的激励.从根本因素上看,美国金融制度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及投票权的限制对其参与公司治理的消极作用起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1996年5月以来中国股市的两次牛市和两次熊市为研究期间,将上市公司按前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分为“绩优股”和“绩差股”二类组合,并以月累计超常收益率研究其未来12个月的市场表现,结果发现:第一,不管在牛市或熊市中,绩优股组合的市场表现呈下降趋势,而绩差股组合的市场表现却呈上升趋势,即“绩优股走弱,绩差股走强”;第二,在年报公布的2个月后买进绩差股组合是个较好的投资策略;第三,公司的股本规模不是影响绩优股组合和绩差股组合市场表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浅析机构投资股东的四大行为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构投资者在入市时应该扮演好股市挑选者的角色,但由于自身理性有限,在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其对股份的收益性偏好不会常常如愿,入市后,可能遭遇一家或数家股份入选公司的绩效欠佳或治理出现问题。机构投资股东可能的行为策略有:用脚投票、无为而治和积极行为。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是机构投资股东在满足特定约束条件下的经济理性作用的结果。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因势利导,促进机构投资股东的良性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信息技术行业为考察域,从公司特征、均值回归路径和投资策略三个方面研究了绩差上市公司的均值回归现象。研究发现,能够实现均值回归的绩差上市公司两权分离度较高、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任情况较少;董事会规模大、高管薪酬高、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的上市公司回归周期较短;总资产周转率低、独立董事比例高、高管薪酬低的民营上市公司能够实现较高的均值回归超额收益;股权集中度低、董事会规模低、高管薪酬低而独立董事比例高的绩差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改变主营业务来实现均值回归;市场对绩差上市公司的均值回归做出了积极的反应,根据公司特征选择投资策略是有效的。本文研究意义在于为绩差上市公司选择均值回归路径提供了借鉴,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基于绩差上市公司的可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