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社会发展重要战略目标。长江经济带作为联动东西、衔接南北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召开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谋篇布局、把脉定向。这表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也显示出我国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的决心。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尝试将数字经济—资本、劳动力及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探究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同时通过面板分位数、空间模型、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作用的"马太效应"、溢出效应及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且该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机制识别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修正资本、劳动力及土地资源错配程度赋能高质量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及非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相对更强,且存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马太效应",即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越高,数字经济的赋能效果越强;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及关于城市数字型特征的门槛效应。因此,文章最后建议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协调各城市之间竞争规则与发展模式,实现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添动力;同时构建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对上中游地区帮扶模式及加大对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完善长江经济带地区人才引进政策与打造良好创业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重点解决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基于长江经济带2003—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收敛性,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高质量发展收敛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俱乐部收敛和条件收敛效应;分地区来讲,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收敛效应最强,下游次之,上游最弱,分城市规模来讲,超大城市收敛效应最强,大城市次之,特大城市最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收敛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并且高速铁路建设的作用强于公路设施建设的作用;分地区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下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收敛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中游地区则存在抑制作用;从城市规模来看,无论是公路设施或是高速铁路的建设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促进收敛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系统阐释了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环境的内在机理,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18年市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经济增长质量对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显著降低了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污染,意味着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2)分区域研究表明,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促进了长江中游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对长江下游和上游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不明显,并结合东部、西部城市经济发展实际进行了分析.(3)城镇化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改善长江经济带环境质量,而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在长江经济带并不成立.从坚持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原则、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中促进高质量发展、制定差异化环境治理政策等维度提出长江经济带绿色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6—2020年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面板门槛模型和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研究创新绩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度数中心性)与该城市全要素生产率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城市创新能力正向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区位异质性分析发现,度数中心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倒“U”型影响只存在于下游地区,度数中心性正向影响中游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增强能有效提升下游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不同节点强度城市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对称性,在度数中心性排名前14%的城市,创新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强;当度数中心性低于门槛值时,其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度数中心性高于门槛值时,则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同分位点上创新绩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基准回归后证实OFDI能提升地区出口质量,运用中介模型发现区域创新是其中介渠道.分组检验结果显示,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OFDI对出口质量的提高是通过区域创新渠道进行的,而区域创新在中游地区并不是唯一渠道,在上游地区则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可见区域创新的渠道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且受到地区技术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金融发展和环境规制指数,以更全面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和非径向模型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基于动态面板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07个城市进行整体、分流域和分城市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和环境规制显著地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下游的表现优于上中游,重点环保城市和大城市强于非重点环保城市和中小城市。整体上,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协同推进绿色增长的效应有待提高,但下游、重点环保城市和中小城市较好地发挥了这种联合影响。  相似文献   

7.
旅游发展程度与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高度关联性,以2011—2017年数据为例,运用DEA-BCC模型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考察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水平间的协调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综合效率均值介于0. 824~0. 908之间,且呈波浪式下降的变化趋势,综合效率水平较为理想,在空间上表现为长江经济带上游高于下游、下游高于中游地区的分布特征;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水平整体上呈先降后升趋势,经济增长趋于平稳,上游区域表现出强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区域间差异明显,在空间上表现为各年第三阶段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且由面状向点状扩展;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水平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U"型演变趋势,地区之间协调度差异较大,经济增长水平越高的地区两者协调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差。  相似文献   

8.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探讨并研究如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下,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特点,在"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建立修正多元空间经济模型,将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进行空间数理建模,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而系统性分析区域板块化模式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哪种更适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板块化发展模式由于存在显著的行政壁垒影响,将导致经济要素在各主体之间流动存在较大难度,最终导致长江经济带发展出现平均化均衡,不利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限制地区经济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将不断削弱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市自身行政壁垒影响,改善区域内部贸易互通条件,进而提升经济要素在各省市之间流动的速度,最终促使长江经济带自发形成集聚化均衡,实现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集聚化转型存在一门槛值,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将有效降低该门槛值,减少转型发展的投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相似文献   

9.
包容性绿色发展倡导包容性与绿色化共存,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协同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4—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等计量手段,对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异质特征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测度与识别.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空间格局表现为从长江下游地区到长江上游地区逐级递减的阶梯性差异,同时还具有全局空间正自相关性,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集聚地的"多中心"发展格局;2)与均值回归估计结果不同,面板分位数模型进一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规制对包容性绿色发展中等水平城市影响较大,人口分布情况、科研投入水平对包容性绿色发展较低或较高水平城市影响程度更强,而产业结构仅对包容性绿色发展低水平城市有显著影响.以上研究结论,可为促进不同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证参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黄河流域76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模型,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演进过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上升,由濒临失调转向勉强协调,下游城市始终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显著高于中、上游地区。(2)协调发展演进模式分为四类:持续领先型、演化趋同型、双向互动波动型和单方驱动主导型。(3)协调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主要源自区域间差距,总体差距呈缩小态势。(4)流域整体和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极化现象,上、中游极化较明显并逐渐转为轻微的多极极化,下游极化不明显。因此,需充分立足各城市发展优势,针对下游和中、上游灵活制定政策,以期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 ,湖南经济发展面临两大任务 :实现经济腾飞 ,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实现域内社会协调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 ,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利因素对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 ,克服软约束的阻滞作用。因此 ,必需处理好因循守旧与开拓创新、优先发展与共同富裕、发展滞后与“后发展利益”、不规模经济与规模经济、经济起飞与社会协调发展等诸种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将经济学理论用于会计学研究,可以带来有益的启示.从企业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企业会计部门的目标应服从于企业的总体目标,有助于在客观认识会计职能的基础上分析会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的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渐趋恶化,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预示着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苏中崛起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又是建立在一个松散的、缺乏强制性约束基础之上的.因此,就一定会存在着一个区域内部各个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和目标函数不一致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可能通过各地区的自我约束,也不可能依靠上级政府的行政控制.只有各个部分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形成能力并把这种能力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形成各个部分之间分工、协调、互补的合力,才有可能使部分的发展目标与区域整体的发展目标趋于一致.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不是资源的差异,主要是管理的差异,而管理的差异又主要是"人"的差异,包括人的思想、人的素质、人的追求、人的胆魄等等.按照"资源-能力-竞争优势"的路径,我们把扬州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定位为旅游城、大学城、文化城.在促进扬州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苏中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产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要提高西部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素质 ,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分析了中东部对西部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深入探讨了中东部对西部的产业转移对西部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西部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来吸纳中东部转移的产业 ,以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长吉图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自然要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走低碳、绿色的经济发展道路,采用DEA方法对可对长吉图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效率评价,发现目前吉林省对长吉图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效率并不十分理想,在既有投入不变的前提下,低碳经济的发展仍有提高空间。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积极参与也是必然选择。但是我们在肯定由此带来的高效、利润和发展机遇的同时 ,更要充分、清醒地认识到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安全的巨大冲击。因此 ,我们必须立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一方面深化改革 ,增强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参与的条件、时机和程度 ,采取积极、稳妥、渐进、务实的应对策略 ,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西部开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除了一系列的必要的政策指导外 ,还需要辅之以系统的法律保障。其中 ,经济法对这一历史进程的规制显得尤为重要。以经济法的基本体系为依托 ,从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几个方面对西部开发中的经济法运作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国经济的增长的确是降低该国贫困发生率的重要、甚至是基本的手段,但经济的高增长本身并不能够自动减少贫困,所谓"滴漏效应"更是不会自动发生.各国经验表明:有效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政策只有与旨在改善贫困人口生存状态,确保贫困人口普遍受益且优先受益的社会公共政策的协同配合下,才能大大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及其所遭受的贫困打击,提高经济增长的反贫困效应.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了深刻理解这一论断,本文首先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更具科学性;其次分析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紧迫性;最后提出从发展现念、发展道路、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体制创新六个方面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