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上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同丝绸之路的汉传佛教一样,丝绸之路上的道教也具有浓郁的世俗性,道教习俗渗透到知识精英和平民百姓的每一个角落,当时的人们无论是取名,还是生活和丧葬习俗,以及官方的祭祀活动,都不乏道教的气息,特别是唐西州时期,由于唐王朝奉道教为皇家宗教,道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达到高峰。丝绸之路的道观,有许多建于唐开元年间,道俗合作建造梯蹬及钟,道观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当中。丝绸之路的道教,与当地的汉传佛教和民间俗士以及各级官府关系相处融洽,共同促进丝路发展与繁荣。这不仅充分证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还为我们今天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2.
西南丝绸之路大致有成都经今西昌、大理入缅甸至印度道,成都经今大理入缅甸沿伊洛瓦底江出海道,成都经今宜宾、昆明、蒙自至越南北部出海道3条路线。中国历朝重视经营西南丝绸之路,尤以汉、唐、元三朝为最。统治者注重西南丝绸之路,初衷是为海外诸国朝贡、相互遣使以及对外用兵提供便利。随着商品经济渐趋活跃,该路成为重要的国际商道。  相似文献   

3.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条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早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都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宗教文化如儒教、佛教、道教也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朝鲜、日本等国,以妈祖信仰为代表的中国民间神也随着中国移民传入到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4.
陆路佛教传播路线西南转向与茶马古道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扩展,使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受阻。吐蕃的兴起,吐蕃和唐朝、尼泊尔关系的建立,使佛教在东亚的陆路传播路线有了新的途径,佛教传播路线开始转向,由早期的丝绸之路的西北路线转向穿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西南路线,并进一步伸向印度、尼泊尔、缅甸,再进一步延伸到南亚和东南亚。转向的佛教传播路线把早期相对孤立的局域形态的盐运马帮古道联网成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全域网络,这为后来出现的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茶马古道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近10年来,从川西、滇西经缅甸到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关注.我们从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的Cinapatta问题到张骞在大夏见到经印度转输的蜀布、邛竹杖以及唐代阿拉伯商人的活动中,对“西南丝绸之路”在商业上的意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但是,就10世纪以前而言,遍查史籍,此路上有具体记载的商业活动并不多见,多见诸史籍的是佛教僧侣的取用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这表明,10世纪前佛教传播在“西南丝绸之路”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点尚未引起史学界的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6.
江西道教是中国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互联网在传承和传播江西道教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遇到相应的困难.文章从江西道教文化的网络传播现状出发,分析传播现状与特征、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从建设精品网站、构筑传播体系、加强网络传播多媒体形式、加强学术研究等方面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道教传播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现代传播学的重要领域之一。文章运用现代传播学的理论,从道教的文化内涵出发,探讨了道教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两种传播媒介的特点、作用、局限性及其发展规律,并着重分析了其在历史当中的具体范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自长安经吐谷浑到吐蕃,然后经尼泊尔到达印度,由此通往欧洲的第四条丝绸之路,即"青藏高原丝绸之路"。这条新的丝绸之路的形成虽是和亲、商贸、外交、文化、宗教和战争等多种力量的结果,但和亲的作用更为突出。隋唐与吐谷浑和亲开辟了自长安到青海的通道,吐谷浑、唐朝与吐蕃和亲开辟了自吐谷浑到拉萨的通道;吐蕃和亲圈不仅向西南延伸了这条丝绸之路,而且还拓展了通往中亚的路线。辽、西夏、回鹘、龟兹等政权与吐蕃和亲,又向东北、西北延伸了这条丝绸之路。蒙元与西藏萨伽款氏的联姻,进一步修复和巩固了这条丝绸之路。由此也可以将青藏高原丝绸之路称之为亲情之路。坐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我国西北各省区市,只要能够突出优势、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借力发展,就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9.
处于“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和顺乡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物质环境与人文气息完好延续、至今仍保持着形成于清及民国时期的村落格局的传统村落。在近代和顺乡因与印度、缅甸等英殖民地交流频繁而打下众多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烙印。分析了和顺乡的物质环境与人文气息,探讨了和顺村落建设取得出色成就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其奉为最高宗旨的“道”至今都是越南文化中最具有象征性和影响力的符号之一.从时间上看,道教在创立之初就传入越南,从民间传播到上层社会,19世纪又逐渐回归民间,形成了漫长的传播史.从传播途径上看,早期道教先从陆路(云南或广西)进入越南,后来在东晋时,孙恩、卢循起义又通过海路将天师道传入越南.金元时创立的全真道在明末清初南下传教的过程中,又通过多条线路进入越南.中国道教与越南道教形成了源流关系.道教在跨文化、跨民族、跨宗教向越南传播中形成了如下特点:神灵信仰是道教在越南传播的主要象征符号;道教经常与佛教相伴而行;道教神灵与越南民间信仰相混杂,衍化出一些具有越南民族文化特色的新道派,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母道教与高台教;劝善书是道教在越南传递教理教义和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的一种方式,在维系越南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的动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疆小河墓地发现许多与神秘数字"七"有关的遗迹现象,崇"七"习俗在中亚历史到现在许多民族中都存在,结合民族学材料可以看出,崇"七"文化习俗的流行,与新疆、中亚地区远古居民的宇宙结构观和灵魂结构观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会计制度是管理国家经济工作的一种重要工具。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后,这种经济管理也扩大到对西域都护府的经济管理。几份出土的西域都护府辖下的财务报表真实地再现了两千年前汉代会计制度的原貌,也更让今人理解了古代丝绸之路开辟对当时的经济影响及会计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1987年合江县出土的汉棺铭文对泸州的建置时间,可再往前追溯两三百年.新发现的摩崖《唐代商队人物群像》为"西南丝绸之路"穿过这一地区提供了证据.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和川黔边的诸县应努力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把这笔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  相似文献   

14.
蜀身毒道、麝香之路与丝绸之路,都是古代中国西部民族与世界民族交流的古道。在这些古道的一端是具有适合香料产生的湿热、高寒自然环境的中国西部地区,历史上,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元,且瘟疫、瘴气等自然灾害多发,并关系国家疆域的安危;在这些古道的另一端,是同样适合香料、香药生产的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等异域国度的世界各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香文化在丝绸之路等古道上,与世界各个民族传统文化交融并生、和合共存。一直以来,香料、香药是丝绸之路等东西方交流古道上朝贡、商贸等活动中的重要物品,香被广泛的应用于古代中国的世俗生活和神圣世界,在民族传统文化交往、医疗卫生及文化精神生活等方面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香文化成为实现边疆社会稳定发展、维系丝绸之路等东西方民族交往古道兴衰的重要文化纽带。借助香及香文化,古代中国各民族与异域世界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交流、借鉴、融合创新、和合共存。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民族交流古道上丰富多元的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构成。汉唐以来,香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构建。挖掘、整理香文化是共享丝绸之路精神、把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之宗教文化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上古今各民族的习惯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适用于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每个民族群体意志的共同体现;并相对独立于国家法制之外,依靠某种民间权威和自选组织,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有时又与国家法制兼容并存。  相似文献   

16.
葡萄组合纹样在魏晋隋唐时期除大量出现在织物和器物上,还可见于墓葬棺椁装饰中。葡萄纹自西向东沿丝绸之路传播过程中,在图案中与各种鸟兽组合,这些组合物既有流行于中古西亚、中亚异域民族喜好的动物,也有汉地民族喜闻之祥物,它们记载着文化艺术交流的进程。本文通过对近几十年古丝绸之路东段墓葬遗址中的葡萄图像组合元素的溯源,从葡萄种植和加工技术的东传考证,识读和分析该图像构成和寓意演变中粟特人充当的重要角色,认为葡萄组合纹样的汉化记录了粟特人汉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保留着诸多有关玄奘的遗迹,这些遗迹经过后人的了解、研究和开发后逐渐成为靓丽的景观。其中,位于关中丝路沿线寺庙中的玄奘景观以其特殊性而为人所关注。总体上而言,这些景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玄奘西行求法为历史依据的景观;二是以历史传说和民俗文化彰显玄奘精神或信念的景观;三是将上述话题进行综合而成的景观。玄奘景观展现出人们塑造物象是基于事实,还是信仰,亦或是融合事实与信仰的原则,而折衷原则的尺度如何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景观呈现的不同最终源于人们认知上的差异,特别是理念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城市的洛阳,汉唐时代因为中外人文交流的繁荣,这里曾经积淀了丰厚的域外文明的遗迹。该文捃集洛阳龙门地区出土的粟特人佛塔遗存、中原僧人弘扬天竺教门法脉的纪德石刻、当地优婆夷在家念诵于阗高僧实叉难陀所译《楞伽经》的墓碑叙事以及龙门石窟造像遗迹中出现的"希腊鼻"美术样式、"湿衣"半裸式的佛像特征,装饰浮雕中纷纷沿用南亚流行的莲花、璎珞等诸多艺术资源,通过跨文化研究的方式,从意识形态视域揭示出当年中原一带通过丝绸之路上的人际运载,焕发着域外文明中那些具有普世意义的资源共享的人类理念。  相似文献   

19.
在“一带一路”宏观战略背景下,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带一路”总体战略框架下,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业战略规划已经成为未来甘肃省开发建设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该区域旅游业更新升级,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制定这一区域旅游业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战略定位,挖掘丝路文化旅游产品内涵,确立战略发展思路,构建战略发展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