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借助美国学术界评估宗教少数群体的社会整合指标体系,对美国穆斯林的社会整合进行研究,认为美国穆斯林虽然在大多数指标上已呈现出较高的社会整合程度,但是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美国穆斯林社会整合所面临的问题,仅靠穆斯林社区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美国主流社会尚需更多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自身倡导的多元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2.
欧洲穆斯林移民大多于上世纪中期作为外国劳工来到西欧各国,在几十年间渐渐滞留而形成了大量永久性的穆斯林社区和聚居点.随着穆斯林社区与欧洲主流社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矛盾渐渐突出,加之近年来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冲突激化,欧洲的穆斯林移民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试图用文化研究的观点考察当代穆斯林移民在欧洲的历史和当前的生存状态,以及欧洲民众对这一群体的态度,关注其精神和生活领域中遭遇的困境,分析这一群体尤其是青年一代穆斯林通过建构多重认同的方式寻求自身文化身份的确立,藉此探讨第三世界移民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强势文化中的文化和认同出路.  相似文献   

3.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加大了对中东穆斯林世界民众的宣传攻势,作为战略传播重要一环的国际广播,对于改善美国自身的国际形象至关重要。分析了美国政府建立“萨瓦电台”、“乎拉电视台”等针对中东地区的对外广播机构,试图一举扭转美国在该地区的公共形象危机。研究认为:如果美国不改变其中东政策的根本取向,单凭对外广播等措施,仍然无法真正赢得穆斯林民众的人心。  相似文献   

4.
网络群体事件与群体事件存在着天然的关联。随着后者被官方看作一种公共社会问题的同时,网络群体事件也越来越多地以负面形象出现。纵观目前国内的网络群体事件研究,已经出现了一种问题化倾向。但是,国内对群体极化问题的实证检验却表明,"群体极化"的发生存在限度,并不构成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关联,因此重新对网络群体事件的问题进行辨正,以及对群体极化进行再认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有10个民族信奉了伊斯兰教,形成了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新疆穆斯林和以回族为主的内地穆斯林两大文化群体,伊斯兰教在新疆和内地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用社会冲突理论和批判话语分析方法,以广东"乌坎事件"为例,分析当前社会转型期国内群体事件电视新闻的话语特征与创新路径。当前我国电视新闻在报道国内群体事件时,存在刻意回避或删减社会冲突的情况,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单向性。国家和电视新闻媒体有必要借鉴社会冲突理论从调整新闻理念、媒体功能定位和创新内部话语机制等方面入手,发挥电视新闻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学术界群体性事件心理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研究集群事件心理的理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理论流派,即集群事件社会心理理论和集群事件群体心理理论。这两类理论尽管联系紧密,但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明显不同。前者主要是从"社会"角度研究集群事件中的心理问题,而后者主要是从"群体"角度对集群事件中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国内一些学者运用该理论分析我国群体性事件时存在的缺陷,有必要将该理论与国内研究结合起来作些梳理和评析。  相似文献   

8.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本文通过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综述, 揭示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性,进而指出言语行为研究应转向言语事件研究,即以言语事件为单位,在言语事件中研究言语行为,并就如何在言语事件中研究言语行为,介绍了四种研究方法.这四种研究方法是社会语言学研究法、社会学研究法、批评分析法及语用研究法.  相似文献   

9.
二战以来,美国对中东政策历经冷战、海湾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三个分水岭。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因素除了基本的战略、政治和经济利益外,还与美国的国家利益、政党外交理念、国内利益集团以及美国与大国的关系、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都有着紧密联系,是一个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兰州穆斯林社区的调查分析,运用人类学视野中对群体及其关系的研究方法,分析处在城市边缘地区的穆斯林社区的习俗和行为方式,透视处在城市边缘地区的穆斯林群众伊斯兰教状况及其走势.  相似文献   

11.
15世纪,西班牙人开始在菲律宾殖民后,将其本土的摩尔人原型施加于本地穆斯林群体,从而创造了"摩洛人"文化集团及其标签式的负面异教徒形象--"摩洛形象".此后,在西班牙殖民者、菲律宾北方天主教徒和南方穆斯林的长期互动之下,这一形象逐渐定型、固化.而菲南穆斯林自身的独特伊斯兰文化属性也促成了双方矛盾的延续及自身形象的负面化.摩洛形象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也影响了菲律宾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吸纳了大量来自内地的穆斯林流动人口。30多年来,穆斯林流动人口已形成群体规模,广泛分布在珠三角各地,并建构起一定的聚居格局。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生计模式主要为饭馆经营、小摊小贩、外语翻译、商品贸易等,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穆斯林行业经济。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增加,使得伊斯兰文化在珠三角凸现,促成了多元文化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在英语学习与涉外交际中,既是难点,亦是关键。中、美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是价值取向的不同。中国的价值取向为群体文化 (collectivism orientation);美国为个体文化 (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了两种文化的人民交际方式的种种不同。本文旨在研究两种文化 (群体文化、个体文化 )对言语行为的影响。涉及的主要言语行为有问候、道歉 (策略及回答 )、恭维告别、致谢 (及回答 )等。对每一种言语行为中、美之间的差异进行详细比较与分析。通过这种比较与分析,以及对群体、个体文化的深层分析,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自觉的文化意识,将文化因素融入英语学习与交际中。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其中就包括拥有宗教信仰的流动穆斯林群体。文章在描述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现状的基础上,以南京和西安两个城市的流动穆斯林为样本,对其经济生活、社会日常生活、宗教文化生活以及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寻找其共性和差异性,并就不同地区流动穆斯林在社会适应上产生差异的成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穆斯林群体的公共安全不容忽视。从上海伊斯兰教的临时礼拜点及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外来流动穆斯林融入都市主流社会所呈现的困难和引发的矛盾;义乌的中外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问题上产生的安全隐患及处理;伊斯兰教的清真文化与城市食品安全的关系以及社会上对清真饮食文化缺乏了解所导致的冲突等内容,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穆斯林群体如何不断调适与社会的关系并重新定位,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亚与西亚的贸易古道,也是伊斯兰信仰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通道。不论是在中国广袤的西部,还是今天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丝绸之路途径的地方依然留有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早期的重要印迹。根据伊斯兰教研究者的考证,这些印迹及与之相关的传说有时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但是它们将域外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记忆连接在一起,塑造了中国穆斯林的宗教认同,反映出穆斯林世界与中国交往的重要历史片段。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对穆斯林民族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研究穆斯林民族教育离不开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和理解。伊斯兰教不但十分重视教育,而且有着全面的教育观。发展穆斯林民族教育与伊斯兰教律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但要注意民族性、宗教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同时,穆斯林民族教育也必须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要将穆斯林民族教育建立在穆斯林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对于泰国南部穆斯林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研究,由来已久。民族与宗教问题往往是引发地区骚乱或局部战争的主要诱因,且常常与政治、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近百年来,历史演变所形成的南方四府,与全国95%以上的佛教徒形成的反差,因其长期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渊源,不仅深刻影响着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形成了并曾经一度加剧了与泰国占主要人口的泰族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数百年来的泰南穆斯林社会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泰国政府。这些社会问题的研究更多将着眼点放在泰南穆斯林在整个穆斯林周边的大环境中的发展和激化,并分析马来穆斯林面对政府歧视加同化的民族政策时所造成的民族情感伤害,民族分离的诱因以及形成分离的主因——-政治文化和经济在内的民族间的不平等。专门就泰国民族问题进行综合性论述的著作与译著,国内似未见之,更多的则是将其放在东南亚地缘范围内进行讨论。此外,泰国民族问题的研究还散见于一些跨境民族问题研究的著作中,尚需向纵深处探究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些年,特别是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伊斯兰威胁再次成为西方特别是美国媒体和政要关注的焦点。其实,西方对伊斯兰的警惕和丑化并不仅仅是当代的事,在历史上,基督教的西方就曾和穆斯林发生过长期的竞争和冲突。随着时下伊斯兰威胁这一论调的再次泛滥,伊斯兰的整体形象受到了又一次歪曲。当代伊斯兰威胁论再度兴起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对穆斯林发展道路尝试的漠视、对伊斯兰世界利益的窥视,伊斯兰世界的暴力事件仅仅是催生伊斯兰威胁论又一次兴起的表象原因。  相似文献   

20.
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演化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当国产食品在事件前就处于竞争劣势时,事件后消费者会逐渐倾向于购买进口食品直至进口食品完全占领国内市场;当国产食品在事件后还具备竞争优势时,无论生产者是否解决潜在的质量安全问题,消费者都会倾向于购买国产食品,但监管者加强监管力度会增进消费者福利、减少生产者福利;当事件前后国产食品由竞争优势转为竞争劣势时,如果监管力度较弱,消费者会逐渐倾向于购买进口食品,如果监管力度较强,则取决于事件前的消费者群体的购买行为和生产者群体的质量投入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