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唯物辩证法、资料分析法从课程论的角度对影响我国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有:来自体育课程系统本身、学生主体、教师主体的影响;外部因素有:来自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学校体育制度和体育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的影响,并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素质本位为课程理念,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课外锻炼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入手,构建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组织社会学视域中的学校课程实施受到学校组织状况的影响。学校课程实施的效果受到学校权力结构的制约;学校课程实施是一个包含矛盾与冲突的过程;学校课程实施是一个信息传递与沟通的过程;学校课程实施是一个组织领导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课程方案是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变成现实的。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新课程中的新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要求学校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一、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改革教育的弊病,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  相似文献   

5.
课程领导是一种不同于课程管理的新的管理观。在课程领导的背景下,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使中小学校长角色陷入了困境,校长角色的转换已成必然之势。要走出困境,中小学校长必须明确办学理念,制定学校发展计划,健全学校的课程开发组织,组织合作、向上的教师团队以促进学校课程乃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也谈“教书育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它左右着办学的航向,影响着一代接班人的成长。因此,实施德育是学校教职员工义不容辞的天职,由于学校中每一成员具体工作岗位的不同,实施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也自然有所差异。只有明确个自的职责与特点,才能各尽其责,齐抓共管,放大德育的整体功能,保证一代新人的茁壮成长。于是探讨学校不同岗位实施德育的内容与方式,已是深化德育研究、开拓德育新天地的突破口。 学校实施德育的渠道方方面面,纵横交错,就其本质来说只有两个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的系统。一是专门性德育系统。如以进行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为目的各种活动与课程;一是非专门性德育系统,如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课程与活动。这些非专门性德育的课程与活动,虽没可能也没必要系统全面地实施德育,但因其具有潜在的德育因素,  相似文献   

7.
当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课程改革是体育的核心。当代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是:①终身体育思想已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②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发展;③课程内容向注重学校体育主体需要发展;④体育课程设计更加符合体育科学规律。对我国体育课改革的启示:①转变观念,以人为本,确立终身体育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②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把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上;③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重构课程内容体系;④加大体育课程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使海南民族地区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海南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海南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建东 《中文信息》2013,(10):64-64
中等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技能展示的重要平台。结合行业、企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需要标准,技能大赛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同时推动学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中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及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有依法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义务和职责.由于学校体育课程性质与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学校体育活动是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较多的教育活动领域.根据民法原理和相关法律以及教育部关于学生伤害事故的有关规定,从法律角度分析探讨学校体育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处理及其依据等基本问题,旨在提高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治教,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职技高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培养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出发,注重数字多媒体技术和教育软件工程专业方向的培养,使受教育者能够胜任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程教学,学校或企事业的信息技术服务、远程教育实施、企业培训、数字化教育软件开发等职业岗位,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2.
专业是连接教育和经济的桥梁,专业设置是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抽取江苏省50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来分析专业设置现状,对城乡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在工学结合、联合办学、对口升学与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还存在一定问题,提出了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加强城乡及区域间联合办学,加强骨干、特色专业建设,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建国以来职业中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根据不同时期职业中学的发展特点将其分为起步调整、恢复发展、结构调整、全面改革四个发展时期。通过对每个阶段的相关政策、发展规模以及整体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描绘出我国职业中学60年来发展变化轨迹,对职业中学发展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同时,也对我国职业中学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4.
必须站在新的高度来审视我国技术师范学院植物保护教育和其自身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要求。职技师院植物保护教育面临教学队伍建设薄弱,教材与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改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只有通过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农科生生源质量等对策和措施,才能提高技术师范学院植物保护教育办学水平,使植物保护师范教育特色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15.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在职教领域锐意兴革,如增设国立职业学校,添办技艺专科学校,创设初级实用职校,增加中等技术科,举办各类短期职训班,推进建教合作,改进教学实习,分区辅导职业学校等等,中国的职业教育非但没有因战事而荒厥,反而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获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改革的步伐,滞后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体操课程内容体系已很难适应社会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基本思路,以期为高校体操普修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中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虽然中职学校普遍重视校企合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校企双方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制度还不够健全、合作还不够深入、课程资源共享还不够充分、校企互动共赢的局面尚未打开等。认为企业要建立对校企合作的战略性认识,学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从而营造一个适宜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为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不断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教育作为科学和知识发展的主要战场之一,也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因此,为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研究和实践,输送更多优秀的高技能、高水平人才,高职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本文以传统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概况为出发点,并通过对网络化教学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对网络化背景下高职教师应该如何优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学术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陶旭泉 《学术探索》2012,(1):181-184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美术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国现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错位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高师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的质量。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系不密切、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型课程的比例不合理、美术学科课程没有突出师范性的特征等问题。优化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应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增加"设计基础"、"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相似文献   

20.
阐明了“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分析了现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准确、教材规划缺乏统一性、实践课和选修课所占的比重不足等问题。并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规划、课程实施、教学和课程评价体系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