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文学史对萧红小说的评价经历了"左"摇"右"摆的波动历程。但无论如何评说萧红的小说实绩,研究者大多囿于这样的思路:将萧红小说放置在文学史不同时期的主流思潮中进行评价。事实上,萧红对任何主流思潮都保持了警惕和疏离。本文试图选取思潮史视角,思考萧红小说如何与为何与主流思潮由介入到抽离,从而,在文学史视野下对萧红小说的整体意义进行重评。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持续不衰的"萧红研究热",是萧红作品的经典意义被重新认识,同时,也与萧红本人曲折哀婉的人生经历不无关联。然而,对于萧红的生平研究,至今存在许多难于通过的"死角",尤其在事关萧红生活几个重要方面,研究者遇到若干众说纷纭的萧红生平史料。如,萧红父亲是否"夺人之妻、杀人之夫"?谁是萧红的"始乱终弃者"?萧红萧军分手诀别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萧红与端木蕻良的婚姻?等等。钩稽梳理对萧红生平特别是婚恋史的不同说法,可以为突破萧红研究的某些"死角"开辟一些通道,有助于恰当理解萧红思想情感经历,这是深入地研究解读萧红及其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萧红小说具有诗化、散文化特征已是研究界公认的结论,其散文的"小说化"却少有人论及。本文以叙事学理论方法,从散文叙述的时间性、人物形象刻画和叙述人称三方面,重点分析了萧红散文的代表作,阐述了鲁迅对萧红创作"越轨的笔致"评价中所包含的"文体无意识"内涵,指出应避免因文类划分而割裂对萧红创作风格的整体探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萧红小说创作的纵向考察认为,萧红的小说创作采用了"障眼法"叙事策略,深入地表达了女性的生存经验和生命价值。这一叙事策略在三个时期的不同运用,则反映了萧红与主流话语逐渐疏离、女性意识逐渐觉醒成熟的思想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9,(6):45-49
"萧红传"由于种类多、数量大、诞生时间久,已可以独立成为一个研究课题。结合文学史料学相关论述,"萧红传"可以作为文献史料并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萧红传"在具体展开过程中可以分为自传和他传两个主要类型。萧红"自传"是第一层位的史料并在历史化过程中有其特殊性;他者所著的"萧红传"是具体的现代作家传记个案,其具体写作、类型构成和历史化过程,决定其作为文献史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述析的过程中一一呈现。  相似文献   

6.
弹指一挥间,1911年出生的萧红,到2011年有100岁了。为了纪念萧红百年诞辰,黑龙江准备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当年掀起"萧红热"浪潮的领头人王观泉先生,嘱我写篇文章,以示记念。  相似文献   

7.
分析作家萧红在作品中叙写的"生命"主题, 从"生命本真的样态"、 "感悟死亡"、 "寻找精神家园"等三个方面论述萧红作品里的生命悲剧意识.萧红通常是从生命的悲剧节奏中捕捉亮丽色彩, 表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 交织着对理想生命的执着探寻及诗意妙悟.在作品中, 萧红致力于营造自己心中的理想家园--呼兰河--她魂牵梦绕的故乡, 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真爱和对彼岸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最具独立风格的作家。她的一生短暂多舛,却为后世留下了多达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作品备受世人青睐。在萧红有限的作品中无不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息,这也是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透过萧红的"眼睛"体验她笔下那个真实的世界,分析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引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就其采用的"视点回指"和言语上的"错位",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话语分析.旨在从一个侧面探讨形成萧红语言风格的"合力",并以此贴近和复原萧红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0.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代表着萧红对人生、命运以及这个世界全部的情感与理解,这是萧红在有生之年与这个世界所作的一次最彻底的对话。因为这部作品承载了作家的寂寞与热情,饱含着作家的忧伤和希望,在被弃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中表达着萧红对美好和爱的憧憬与渴望。这部作品所呈现的主题意蕴和内容模式又充满着人类的共同情结,诉说着人类不变的美丽梦想和对"此在"的苦痛的抗争。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多评萧红散文为大众叙事的"左翼文学".实际上,萧红一生备经创痛,畸衍笔下,其散文以自摹的"浪民"、自伤的"孕妇"、自寻的"家园"、自释的"自然"等独特意象辐射出创作主体的心灵历变,在极具个性化的私语中形成凄婉格调.  相似文献   

12.
萧红对启蒙思想的认同,使其创作具有着强烈的对"故乡"的批判精神,而童年体验和传统文化的作用,又使其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留恋,这就导致了萧红创作对民间启蒙的希望与怀疑,对故乡追寻的希望与怀疑的双重矛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就美国葛浩文的<萧红传记>,萧凤的<萧红传>,丁言昭的<萧红传>,秋石的<萧红与萧军>进行了分析,比较四本萧红传各自的特色和异同.指出四本萧红传都抓住了萧红生平经历、情感世界中的坎坷挫折;抓住了她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中的矛盾性,从而对她的性格与命运的复杂性、悲剧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同时对萧红作品的历史地位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指出了萧红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小城三月》以悠扬婉转的笔调叙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翠姨与"我"的堂兄的爱情悲剧既是性格悲剧,更是新旧文化冲突所导致的悲剧,是生命之花在"五四"新文化春风的吹拂下灿然绽放、却又在传统文化的重重裹挟下悄然萎谢的悲剧。这悲剧凝聚着萧红自身深切的生命体验与深沉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初走上文学道路的,1935年随着《生死场》的发表而蜚声上海文坛。之后萧红的名字与抗战紧紧联系在一起。前期代表作《生死场》既给萧红带来了声名,又客观上局限了萧红的整体评价。创作于旅日时期的《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等作品标示出萧红创作的转型,后期萧红的创作和作品既与时代紧密相连又远未局限于抗战,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日益鲜明的萧红风格。重视后期萧红的作品和风格,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后期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于从整体上把握萧红创作和评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批评的批评:萧红研究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回顾萧红批评的历史入手 ,总结了萧红研究的成果 ,分析了新时期萧红研究中存在的缺陷 ,并讨论了造成文学史对萧红评价过低的几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援引女性主义文学理论,通过追踪萧红的生命历程、分析萧红的文学创作、剖析文学史对萧红的评价,解读了萧红身上所透露出的性别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8.
女性的生存状况是萧红这个女作家始终关注的焦点,而其"悲剧性"的生存现状又是萧红所要着力表现和传达的社会现实.对她笔下女性的"生存悲剧"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她笔下的女性无论是因"世俗的封杀"而致死,还是因"生育的痛楚"折磨而死,抑或是因"爱的缺失"抑郁而死,其悲剧命运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女性"人"的身份的不被确认所造成的.可以说,"人"的身份的不被确认是萧红笔下女性"生存悲剧"形成的根源,它也是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女性的"生存悲剧"形成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萨满文化在萧红小说中表现出双重形态从显在的意义看,萨满神事活动的"跳大神"作为实实在在的指涉对象,被作家批判,萨满文化的生殖崇拜观被作家颠覆,充分体现了文本的现实批判意义.从潜在的艺术底蕴看,萨满文化沉淀为文本潜在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质,体现了萧红创作的文化继承性.这一显在的否定批判和潜在的接受继承之间的矛盾,使作品具有了更广阔、更纵深的史诗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在一九八○年第一期《学习与探索》上写过《漫话写萧红》;在同年第一辑《文学论丛》上又写了《论研究萧红》;现在又写这一类的文字,就萧红研究中有分歧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共同商讨. 一、萧红的身世萧红是不是张家的人?在这一问题上存在两种意见:一派说是,一派说不是.我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