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主要归属于本体论。贺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建构新文化的设想使他对体用范畴极其重视。可以说,体用观是贺麟整个文化哲学和新儒学的理论根基。贺磷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体用的文化学意蕴和内涵,开辟了体用观的新里程。不仅如此,依据自已的体用观,贺麟对现代中国哲学的转型与重建提出了一整套设想和主张。其中的许多看法今天看来仍不失为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
自西汉武帝采董仲舒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二千年间,孔孟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它与士人前程紧密结合,也形成国人的道德规范。近代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思想家们不可回避地都要对传统文化予以取舍。孙中山昌言其革命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本文旨趣,即在分析孙氏晚年文化思想中对传统的因袭,以概见传统文化之价值。  相似文献   

3.
上海开埠与江南士林新的从业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从业观的变化是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产物。近代以来,中国由闭锁而开放,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东来,使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基础发生裂变。近代工业的兴建,对外贸易的发展,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催化出了新的社会分工与专门化职业;自给自足的小农...  相似文献   

4.
王冬  李军松 《北方论丛》2011,(2):113-118
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导致了近代中国深刻的文化变迁。在此进程中,薛福成以"中西会通"作为处理中西关系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判断,运用"体用"、"道器"、"新旧"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确定了对待两者交融会通的基本准则,并以"西学中源"说与"西法为公共之理"说作为论证,主张在开放的心态中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独立自主,初步展示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中西交融会通的发展方向。这一努力是积极的,但也突出表现了近代新陈代谢的思想变迁中存在的"欲新还旧"的时代特点:以传统的文化架构容纳西学。这是时代造成的必然局限。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名实派转化到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为洋务运动的开创者之一。其洋务思想是从以程朱理学为体,申韩之术为用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成为近代“中体西用”的实践者。本文就其转化的历程,剖析他的“体用观”的演变,以窥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应变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开放观陈鼎,张全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研究毛泽东的开放观,具有现实意义。毛泽东有相当丰富的对外对内开放观。但是,国内和国际的特殊环境影响了毛泽东的开放观。哲学上的毛泽东的开放观,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有重大贡献的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有丰富的开放内容。...  相似文献   

7.
彭荣 《船山学刊》2016,(2):88-95
熊十力综合儒佛,会通西方哲学,以乾元实体为本体,实体变成的乾阳、坤阴二种势用为现象,并以乾阳为生生,为遍在,为主导,指出乾阳便是本心之仁、智、勇,分别对应知、情、意,三者互摄,是本心的三种面向,是用而不是体。这种体用观会造成佛教成佛意涵与儒家成仁意涵的流失,使传统体用观的复杂结构无用武之地,更造成中道精神的失落,而这种损失仅靠接引西方文化是无法弥补回来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的日本观之演进陈卫平近代日本的崛起,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紧密相联。因此,怎样看待近代日本,是近代中国人思考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演进过程,大致可概括为:从无知到关注;从了解到仿效;从批判到抵抗。自《汉书》以来,历代官修史书对日本都...  相似文献   

9.
罗辉 《理论界》2008,(9):148-149
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既充满了反抗,也在不断地调适、整合和重建。儒家现代化的总体架构是“体用论”(“中体西用”);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反思自身传统、吸收异域文化、并体现“时代精神”的过程。经过重建后的中国现代性文化将是接续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整合异域现代文化精华的、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语境的新融构。  相似文献   

10.
甲午以后,随着西学异质文化的大规模传入,崇尚西学、新学之风日盛,中国传统学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化秩序处于重建的大动荡中.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新知与保存、改造传统之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以刚接受的西方新知、新理、新法整理中国传统旧籍,发明中国旧学之新义,以适应近代学术演进之大势,成为晚清学术演进之必然趋势.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打开了中国近代思想家的视野,使近代学人得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宇宙、认识自然,客观上促进了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开辟了一条文化秩序重建的道路.章太炎、康有为及粱启超堪为其中之典范.  相似文献   

11.
唐人小说描绘的商贾世界中,商人形象的义利之别与道德评判之下,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农本文化)与异质文化(商业文化)这一矛盾体的斗争与调和。这其中,通过道义与利害之间的取舍,商人尽量做到义利两兼;通过仕商关系的重新认定,商人努力追求亦商亦儒。我国古代商业文化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上呈现出鲜明的务实性、较强的政治性,且伴有浓郁的伦理性。其意义的重要性在于透视唐代文人"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心态,同样显示出国人"本富为上,末富次之"的传统心理。  相似文献   

12.
近代辨体批评在西学传入、西学话语重构本土学理思维的文化语境下发生了"辨"之视角的改变,产生了辨"体"新内容.考察近代辨体批评的理论样态,近代文话文本研究必不可少.在以"辨"为中心的文体话语结构中,针对基本理论、内容指向、体用关系之辨及以辨体为旨归的文体归类方面的问题,近代文话相关论述甚夥,突出体现了近代辨体批评观在文体归类意识的强化、融通的源流正变观、强烈的明"体"显"用"意识等层面的新变,呈现出中国传统辨体批评近代转进的逻辑脉络.  相似文献   

13.
“原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既定事实。以《淮南子·原道训》、刘勰《文心雕龙·原道》、韩愈《原道》、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四篇为主而联系思想史探讨古人的原道观,考察这种体用思辨影响中国文论的生成,在系统建构上存在着体用本末的思辨执着,在具体的言说方式上体现为以言求意的本体论旨归、以物证道的体悟式批评、始琢终朴的相悖性达成三方面的特征。结合《原道》作品的存在形态可以观察到中国文论的“潜体系”特征:在理论上体用兼顾保证上下圆融无滞,在操作层面上则警戒于坐论玄虚遂使以用为主,这联系于文论在理论和实践上不可分离;在本体论范畴、体用性范畴、功用性范畴三者间总呈现出以用为主、以体统用的表达特征;在具体的论述方式上则呈现为用归于体、预期于与智者对话而求得“秘响旁通”的言说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以个体理性、自由意志为出发点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友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友善价值观理论叙事的主流方案。然而,这一以普遍理性为基础来构建普遍适用的不偏不倚的友善道德以及在友善实践中对权利—义务对等关系的秉持,都缩小了友善价值观形成的现实空间。在反思现代性的维度上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友善实践中的价值资源,即家庭作为伦理实体是友善价值观发生的起点,仁爱作为自然情感催生了友善产生的道德基础,追求贵和、大同作为友善实践的伦理文化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现代友善观中的个体性之失。只是传统伦理友善观固有的价值局限和现代变奏,即传统伦理文化中差序格局所造成的私对公阻碍、自然情感的底色所形成的情对理阻隔、伦理实体所遭遇的"去家化"与"家的污名化"等造成了传统友善价值观的现代困惑,由此,中国传统友善价值观再造是现代中国友善价值观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自由问题的探索.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自由精神.深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深刻内涵,对21世纪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开放实践的深入发展,开放理论也不断完善。开放问题只有从经济学领域过渡到社会学领域,再上升到哲学领域,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开放”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本文以开放学说的历史演变为经,以开放理论的内容结构为纬,粗略地勾勒出社会开放观的基本框架。社会开放观是系统化的开放理论,从结构上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部分第 -一,开放的价值评判;第二,开放的基本规律,第三,开放的原则方法。这三个部分分别回答了“要不要开放”“开放是什么”“怎样开放”等问题。本文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简要介绍了不同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和代表观点。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对邓小平开放观的理解和领会。  相似文献   

17.
马一浮的诗学观是面向传统的;朱光潜的诗学观是面向现代的.诗学方法上,前者侧重整体思维的综合性;后者侧重个体美感经验的分析.无论是以中化西,还是以西化中,最后得出的是一个重构的新的体用(中西互为体用)关系.诗的创作上,俩人似乎都非常强调作诗需要有涵养工夫,但马有玄学倾向,朱则偏于科学.尽管有这些不同,但都丝毫不能抹杀两位学者思想系统的中国立场.诗教观上,马朱则还有形而上和形而中的分别;马的诗教偏向主仁,朱的诗教偏向主情.二人的诗学观甚而是文化观都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8.
毛圣泰 《船山学刊》2008,(2):232-234
近代西方宗教是一种带有资本主义特性的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而在鸦片战争后的相当长的时期,中国的文化主流仍然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具有封建社会特质的文化价值体系,近代西方宗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就造成中国伦理道德上的危机并危及传统文化价值现的地位,从而不可避免的要与中国的精神文化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19.
试论邓小平的“大开放”观刘开寿开放,既是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又是党的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的一个重要内容。开放的观念、开放的理论、开放的政策、开放的实践、开放的成果,甚至开放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无一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体现。中国改革开...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提出了两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即思辨的顺观和经验的逆观。顺观以理为起点,然后有气与质,这是思辨的思路;逆观以经验为起点,通过志意通达天理,即由质、气而达性,这是经验的路径。按照这双重思维模式,传统的体用论便转换为相为体用。按照逆观模型,气质生生是本源,性自然随之而产生,这即性日生日成说。顺观和逆观是我们理解王夫之哲学的两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