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中,西方传教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翻译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国科技的发展。从译者主体性来看,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活动具有为我性、顺应性和操控性,这三者的统一构成了该时期传教士科技翻译活动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2.
探寻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后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至解放后的第四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都会同时涌现出大批翻译家和翻译理论.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体系从最初道安的"案本"、玄奘的"五不翻"、严复的"信达雅"到后来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通过翻译活动不断地吸收其他地区、民族、国家的先进文化,促进自身的发展。历史上曾有过三次规模较大的翻译活动,即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五四以前的西学翻译,这三次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是我国翻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从翻译动机、翻译主体、译作选材和译入语文化背景这四个方面对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做一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二者对中国文化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从周至民国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我国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即东汉到宋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和近代的西学翻译。具有独立性质的文学翻译就大量出现在第三次翻译高潮。在这股文学翻译高潮中,通俗文学作家积极译介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内容和新体裁,引进新的表达手法,将它们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翻译原本的选择主要受一定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需求以及译者的价值取向。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可以分为四次:早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及五四运动以来的翻译活动。每一次翻译活动中翻译原本的选择都和那一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将翻译作为“学术传教”的一种手段,将大量的西方宗教和科技著作译介入中国,同时将中国古代典籍和文献著作等输出至西方,形成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并存的局面.客观上,这是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观上,这与传教士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著作,引领了中国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的潮流。徐光启科技翻译的特色是"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与同西洋远臣龙华民、邓玉函等,日逐讲究翻译"。徐光启的科技翻译实践在本土化翻译策略、翻译战略规划、严谨翻译态度、合作翻译的方法、超越翻译本身的实践途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每次均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晚清翻译译作虽多,却因普遍对原文"不忠"而饱受诟病.不少论者借用西方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只看到中国翻译对于西方翻译的"共性"部分,却忽略了对中国翻译活动中"个性"因素的研究.晚清翻译之所以"不忠",有着其历史必然性,翻译传统在其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译者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都受到翻译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典籍浩瀚、哲理丰富、蕴含广博深奥的佛教是世界上其它的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纵观中国翻译事业,佛经翻译不仅是中国翻译的起点,且悠久的中国翻译史有半部是佛经翻译史。佛经的翻译有力地推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佛经翻译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晚明的科技翻译是我国系统地翻译西方科技的肇始,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西学翻译高潮。以徐光启的科技翻译为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从国家翻译实践的视角来审视其科技翻译实践。晚明时期,内部社会的变革和外部科技的发展是晚明国家翻译实践产生的两大背景。翻译学术群体的形成和中外译者之间的合作,保障了晚明国家翻译实践得以实施。徐光启的科技翻译活动具有国家翻译实践的典型特征,这一翻译实践上升为一种国家行为,旨在维护国家利益并促进国家的振兴与发展。本文通过以徐光启科技翻译为中心的历史探赜,探究与阐释晚明国家翻译实践的主要特征、核心内容和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而其中的科技翻译活动,以其影响之大、成果之多为中国翻译史平添了无数亮点与风景,其间可歌可颂之处,对于现代的科技翻译来讲,仍具有借鉴价值和学习意义。探讨清末民初科技翻译的特点对重视科技翻译及相关学术与实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借此《俄汉文学翻译词典》即将出版之机,我愿以我国翻译经验为背景,以"词典"为素材,就翻译理论与翻译标准问题,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一为"代序",二求正于译界同人. 我国翻译事业源远流长.早在晋末和隋唐时期,在我国就形成了第一次翻译高潮.佛典的翻译花费了几代人的心血,其浩繁的卷帙,科学的方法,卓越的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值得引以为骄傲,并且奉为典范.我国古代翻译家,虽然没有作过系统的翻译理论研究,但他们的真知灼见散见于文献典藉之中,并在他们的译著中得到体现.佛典翻译成功  相似文献   

14.
科技翻译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明末清初以传译西方科技为主流的翻译活动,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此次科技翻译浪潮不仅使我国产生了近世科技的萌芽,同时也冲击着我国禁锢的思想界。百年间,中外译者遗留的译著以及所提出的翻译理念至今仍为译界借鉴。本文通过对此次翻译活动的析评,探究其在科技翻译领域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明末清初为历史背景,通过对这一时期翻译高潮的成因分析,得出了意识形态的操纵作用贯穿整个翻译活动始终的结论。意识形态不仅影响译者的翻译动机、译本的选择,而且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翻译述略兼论文学翻译迟到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翻译历史的三个重要时期:汉唐至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自然科学翻译和近代的西方翻译,以及近代时期的翻译与前两期在翻译主体、翻译方式和翻译内容上的不同,进而指出,文学翻译的出现是近代翻译中一个新的特点。论文由此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近代翻译历程中,为什么文学翻译来得最迟呢?作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二是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学自我优越度的作祟;三是文学翻译较自然科学翻译和社会科学翻译为难。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汉魏至唐宋时期的佛经典籍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也是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首次大规模的碰撞与融合.佛教文化随之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中国的语言、文学、思想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佛经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佛典中富有想象力的譬喻给中国文人插上了幻想的翅膀;佛教中超现实的空间观大大启发了中国人的思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更是离不开佛教思想的发展史.佛经翻译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昌盛.佛教文化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宗教的立场出发分析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欧洲《圣经》翻译在策略上的相似性,认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对神的敬畏使中西方在翻译策略上都选取直译的方式,而传播宗教"福音"的目的则使中西方在翻译策略上都选取意译的方式。而直译和意译在宗教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并非决然分离,二者的有机结合成就了成熟的译本。  相似文献   

19.
悠悠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翻译的历史。在这一岁月的长河中,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都带着自身显著的特点。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翻译事业的特点和翻译成果进行探究和梳理,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特定时期的翻译发展史。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翻译史上,佛经翻译和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是规模较大的两次翻译高潮,对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和近代文化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跨文化的视角对这两次翻译活动的延续时间、翻译目的、翻译主体、翻译理论的建构和二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其中的共性和差异,可促进现代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