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翻译是继汉唐佛典翻译之后异域文化的第二次大规模输入,将其定位为"译述"较为适宜.本文梳理了晚清译述风尚从形成到式微的过程,并从译者对佛典翻译的承继以及潜伏其后的文化心态等几个方面剖析了晚清译述风尚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理想的例证翻译是既做到意义等值,又做到形式对应.但往往二者难以兼顾,因此例证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保证意义等值的前提下如何处理形式转换的问题.旨在寻求一种科学而系统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双语词典中的例证翻译.因为例证主要体现在句子、小句或词组层面,而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论是着眼于分析句子范围以内成分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这使得该理论与双语词典的例证翻译形成契合.  相似文献   

3.
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建忠写成<拟设翻译书院议>,提出了"善译"理论,努力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善译"构建了我国近代重要译学理论的发展基础,"翻译书院"则勾画了清末译学馆的基本办学框架.但"善译"以培养对外交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为宗旨,在甲午战争后变革图强的转型社会中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4.
双语词典的翻译水平直接影响词典的质量。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为例,简单介绍了词典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词本无义,义随人生;词典词义,翻译增创。实际上,词典是翻译与词汇意义信息的结合产物,这是翻译教学工作者和翻译初学者都不能忽视的。翻译教学实践,需要引导学生借助《牛津》和《朗文》两部(双解)词典词义由语篇翻译而生成活用,使他们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会用、勤用、多用、善用词典,让词典所承载的信息在相关翻译方法处理的支持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佛教传入中土早期面临的首先是佛典翻译与语言交流问题,此亦为异质文化交流中首要关键问题之一。从佛教在汉代传入的词汇翻译及语言转化的历史轨迹中可以看到佛教传入我国的早期形态。其中,佛教缘起性空思想也在翻译转化中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文章重点分析汉代佛教基本词汇,如佛陀、涅榘、无我等词的音译及意译,以此说明早期佛典翻译中缘起思想的演化,以此管窥佛教中国化的早期思想演进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佛典翻译形成的字词极为复杂。这些字词有许多表现形态 ,“同词异义”与“异词同义”是其中的两个主要种类。它们在汉文佛典中占有相当比重 ,展示了佛典在翻译方面的重要特点。这些字词的出现推动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语言和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8.
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跨越晚清和民国文坛的著名翻译家,他们包括《域外小说集》在内的早期小说翻译可谓得失参半,文学评论界的看法也不一致。详察周氏兄弟早期译作,可以看出其早期代表作《域外小说集》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鲁迅自从事文学翻译之初就特别重视文学翻译的社会功能,同时,又要求翻译家重视译文的审美价值。周氏兄弟均为翻译大家,他们的小说翻译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如语言的欧化等,但其理论主张是进步的、超前的,尤其他们坚持"硬译"、"直译"的翻译作用,对后世的小说翻译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英语memo一词通常都翻译成"备忘录",对此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备忘录"的含义与memo不一致.我们通过考察相关的语料得知,无论是在商务领域还是在新闻之中,memo大多都译成了"备忘录",所以我们认为这种译法并无不妥.在词语/术语的翻译过程中,词典对于正确理解意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词典并不一定能收集到所有的词义,现实语言的发展总是比词典的编撰速度快.翻译术语时需要对备选译语详加考察,认真甄别.  相似文献   

10.
根茨勒于2017年提出的"后翻译研究"理论将传统的翻译研究扩展到语内翻译与符际翻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边界,更符合视觉文化的发展趋势,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路径.文章以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的翻译历程为例,探讨了"后翻译研究"理论在该作品前翻译、文本翻译以及符际翻译等阶段中的运用,进而指出正是各类文本翻译、电影、话剧与舞剧改编给原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未来,在坚守语际翻译的基础上,应借鉴"后翻译研究"理论去审视复杂的跨学科、跨文化、跨符号的翻译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从庞德英译中国古诗看奈达的“形式对应”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为切入点,追溯了奈达的"形式对应"理论,进而指出这种理论的两面性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内容信息的对等,而且要尽可能地做到形式对应,因为形式也表达意义,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  相似文献   

12.
借鉴许渊冲诗译"三美"理论为基本原则.就对联英译中"音、形、意"三美再现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要以工对工,以偶对偶,意美为上,意在形先的翻译原则,从而使对联英译做到达意、求形和传神.  相似文献   

13.
汉斯.维梅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强调译文目的,提出了"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的论点。通过对中西翻译界颇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物严复和奈迭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认为他们受翻译目的制约而拟定的翻译标准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也是他们译论实用性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4.
"雅"作为系统翻译理论的一分子,在翻译实践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译文维持其生命力的保证."雅"代表译文的文字水平,以"雅"译"雅",以"俗"译"俗",不仅符合翻译活动的初衷,更是译者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体现.在"信"达"基础上,为充分考虑读者在翻译中的参与作用,严复提出了他关于"雅"的理论,这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的创见.  相似文献   

15.
为了突破商标翻译中存在的"就翻译论翻译"的局限性,以奈达的对等原则和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为依据,从译语信息接受者、信息、译者三个方面,对广告学中AIDA原则在商标翻译中的适用性进行充分论证,说明这一原则完全可以应用在商标翻译中.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翻译理论研究者已不满足于对翻译文本的研究,他们开始把翻译、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结合起来研究,翻译研究开启了语言学研究"文化转向"。伊塔玛·埃文-佐哈尔提出了文学多元系统理论,该理论在我国译学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通过分析20世纪多元系统理论在中国翻译文学研究中的地位演变,探讨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多元因素,反应了该理论在中国翻译领域的应用效果。对翻译文学之多元系统理论全面的剖析,旨在为多元系统理论的完善提供明确的思路,同时发现国内研究者在引进西方翻译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推动国内译学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英汉学习词典例证翻译之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外语学习者数量的增加,双语学习词典的编译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这使得例证的翻译研究不断深入。然而,纵观当前一些双语类的词典关于例证的翻译,不难发现还存在某些问题,如望文生义,死译和硬译,欠额翻译和过载翻译,英语习语、谚语的异化和归化,语体不当及"被"字泛滥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结合相关的翻译理论,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译者的登场——从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发展看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西方的语言观和传统的翻译理论一直束缚着人们对于译者主体性的探索扣发现.其实,从翻译发展的历程来看,到处可见她的踪影.以道格拉新·鲁宾逊的"翻译身体学"为理论支持,以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例,意在从新认识和发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双语词典是词条和释义分别用两种语言编写的词典.在我国,人们所说的双语词典多数是指外汉双语词典,其中又以各种英汉词典为主.通常,中国人在学习英语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英语成语,它是英语词汇中的精华,其构成和语义均已在长期的使用中约定俗成,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讨论的是广义范围的英语成语,包括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名词短语、形容词(副词)短语,以及已经口语化的俗语、格言和谚语等等.词典在选编英语词条时应多收录这类词语,以提高词典的实用性.在译写汉语释义及词例时,应充分迻译出原文的文化内涵,再现其言简意赅的修辞功能.本文就英语词典中有关这类成语词条的翻译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关联准则"和"合作原则"的理论,文章就小说中"会话含义"的理解与翻译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译者要准确把握好关联程度,尽可能在译文中建构起与原文相似的语境.译者只有对原文的会话含义和关联度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在翻译时根据读者接受的情况向他们传递出会话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