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性"在中外文化中一直是忌讳现象,《红楼梦》中的性话题描写,大量采用委婉语。从文化翻译视角,性委婉语的翻译要根据两种语言文本读者文化背景异同,综合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注、显化等手段,实现文化功能等值。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旅游语篇存在着明差的文化差异,这就需要综合动用直译法、避而不译法、直译加注等方法来做好旅游语篇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词性转译是常见的翻译技巧之一。在汉日翻译实践中,常见各种词性转译现象,如形容词转译为副词、副词转译为名词、名词转译为动词等等。在各种转译现象中,本文仅就汉语动词转译为日语名词的现象展开考察,并从汉日两语表达差异、日语自身语法隐喻现象两个方面对其成因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翻译伦理为观照,以The Catcher in the Rye的施咸荣、孙仲旭两个汉译本为例,探讨代词间接回指语的汉译。结果表明:1)代词间接回指语的汉译方法从宏观上看,以直译为主,辅之以回指语的去除、明晰化和回指语的增益、转换等,虽然施译本的直译比例远超孙译本。当涉及具体句子,不同译本中代词间接回指语的译法颇有差异。2)"文化转向"背景下的翻译伦理及其再现、服务、交际、规范等伦理细则是一个合适的参照和分析手段,可以从微观上分析代词间接回指语各译例的得失。3)两个汉译本服务于各自的时代,施译更多地想要忠实原文和作者,而孙译兼顾作者和读者。虽然总体上在回指语翻译方面孙译本超过施译本,但都体现了翻译伦理,因此各有千秋,说明了译者风格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5.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作品在语篇层上往往具有模糊美。这种美是读者对语篇层中某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及形象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模糊朦胧的审美感受。语言的共性决定这种模糊美是可译的。译者针对这种模糊美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为首选,从而把原作的这种模糊性所承载的美学价值传递给译语读者。英汉文学翻译涉及的典型的语篇层模糊美包括意合模糊美、比喻模糊美和意识流模糊美。这些模糊美可以用直译的方法在译作中最大程度的再现。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翻译以直译为主,有人说意译为主。分析几种的翻译教程对这两个名词的论述,表明分歧出于各家所指不尽相同。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两个名词在定义和概念上存在严重波动的问题。实际翻译究竟是以直译为主,还是以意译为主,难以做出简单的回答。根本原因在于,翻译方法取决于翻译目的、对象和语篇类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委婉语翻译的常见手法--直译字面意思、译成汉语委婉语、直译后另加注释、译成英语委婉语和省略忽视等。  相似文献   

8.
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和连贯分别构成了一个语篇的“有形网络”和“无形网络”。在翻译的过程中,两种语篇衔接的转换十分关键。为达到语篇功能对等,英语衔接手段要在尽量直译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英语衔接手段的翻译有三个基本策略:1.英汉相似衔接手段的直译处理;2.英汉不同衔接手段之间转化处理;3.放弃衔接手段,进行意译。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源语语言文化在译语语境中的再现。异质文化的桥接是翻译成功的关键。本文以汉学家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形象性及审美性的文学翻译语言要求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探寻汉英文学翻译策略。指出文学翻译应在归化和异化原则指导下,综合直译、意译、套译、省译、转译、注释等方法,使译本更好地融入目的语文化语境,造就功能对等的优秀翻译。  相似文献   

10.
转译是1919~1949年中国译坛的一个重要现象,许多译者通过转译引进了大量较有影响的外国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同时在翻译界展开了对转译现象的论争.本文概述了这一时期转译现象,从多元系统论、目的论和译者主体性等角度,分析转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历史文化和语言转换层面上的原因,指出开展转译研究对当代世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每个文本都是作为一种源自其他文本的马赛克图案而建构,每个文本都对其他文本加以吸收和转换,所有涉及文化各方面内涵的“前知识”都构成互文性参照.翻译本身也是一个互文的过程.跨文化翻译中的互文指涉,根据其在翻译实践中可保留文化内涵的程度,可采取的翻译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翻译表达和间接翻译表达.  相似文献   

12.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中包含着许多文化差异信息,因此,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也是文化的翻译。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主要有直译、套译、意译等。  相似文献   

13.
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是小说家用以控制叙述角度和叙述距离 ,变换感情色彩及语气的有效工具。自由直接式与自由间接式的“两可型”是汉语中常见而英语中难以寻觅的特殊的表达方式 ,具有其独特的直接式和间接式双重优点。其翻译是对译者的挑战 ,也是体现译者文体意识的窗口。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十二支曲》以丰富的象征内涵、文化典故以及精致独特的诗歌语言和艺术形式取得了高超艺术成就,也就给翻译家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诗歌翻译的必要过程,译者的补偿与创造为读者尽可能地接近原作提供了可能。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均创造性地采取了文外直接补偿和文内间接补偿两种补偿方法,在弥补原文的损失、达成原著与译著的平衡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功能对等以言语交际为基础展现出译文和原文之间具有象似性特质,在交际效果上表现为读者反应的象似性映射,在翻译过程中表现为语义和语体的象似性对照。由于读者的多层次结构以及语义和语体的多重涵义,功能对等的理论体系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象似性翻译标准,这对翻译实践更具指导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蒯因(W.V.Quine)提出的不确定性论题是一个有关语言哲学的认识论命题,它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内涵或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外延或指称的不确定性。通过探讨翻译不确定性的直接原因和隐性原因以及翻译不确定性与可译性和模糊性之间的关联性,可知蒯因不确定性论题对当代译界有一定的启示:翻译标准是多元的、模糊的,翻译过程是不确定的,翻译理论与策略是多变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使我们能够更正确地看待翻译实践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各种矛盾,并重新审视不同风格和水平的译作。  相似文献   

17.
戏剧翻译实践中常常看到一些译者在翻译时并未遵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进行了大胆编译(删除或增加某些内容)。从语用学理论和戏剧语言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戏剧翻译中的一些实例分析,认为戏剧语言的特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戏剧对舞台直接效果的追求,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有时在戏剧翻译时失效,而编译则在此领域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8.
《茶馆》是老舍先生不可多得的名剧,素有"一句台词勾画一个人物"之说。本文从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思想出发,全面客观地对比两个英译本由于在翻译原则和策略上的不同,最终获得不同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译者的主体意识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为此,以杨译及霍译《红楼梦》中诗词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从译者主体意识发挥的主客观方面表现出发,可看出译者的主体性必然地体现和贯穿于翻译过程中,而译者的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则影响和决定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