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现存三百多首苏轼词,竟有不少题旨众说纷法;这些题旨歧义较大的词,几乎是清一色的咏物词。为什么咏物词会产生审美客体的一题多解呢?这便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文学的许多方面都有开创,这种拓新精神同样体现在他对咏物词的创作中。苏轼的咏物词在继承传统之外,还将自己的身世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注入其中,开创了咏物词的新局面,不仅丰富了咏物词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对后世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同时代文人中创作咏物词最多的一人。他冲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第一个在咏物词中抒写政治、身世和性格,开拓了词的意境.为后世提供了咏物词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4.
前人谈咏物词多重南宋,而忽视北宋;多言姜夔、王沂孙、张炎而少及苏轼。如清人蒋敦复说:“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皆有寄托”。(《芬陀利室词话》)这种说法便有其不确之处:既忽略了苏轼对咏物词这一题材的开拓,也忽略了苏词在咏物寄托上的先导作用。唐、五代词人的咏物之作,确实寥寥可数,并且尚未摆脱流为艳语的宫体。而北宋前期如晏殊、  相似文献   

5.
咏物词在宋代词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影响咏物词艺术境界的是对物我关系的观照和处理方式。本文对苏轼和李清照的咏物词作比较分析,从他们不同的观物方式以及形成这种特定方式的原因的探究来理解“体物”与“抒情”在咏物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咏物诗歌有悠久的传统,诗人寓情于物,通过咏物表现自己的理想、感情,如屈原的《桔诵》、骆宾王的《咏蝉》等,词出现后,咏物仍是传统题材,敦煌曲子词中就有咏剑词等.但到末初,词用来娱宾遣兴,咏物词多寄托男女爱情,或者用来描摩物态,内容狭小,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北宋的咏物词到苏轼才以成熟的面目出现.苏轼咏物词数量不多,只有二十几首,但大多有寄托,有较深刻的社会内容.他的几首著  相似文献   

7.
史达祖(梅溪)是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其咏物词历来享有盛誉。解读史达祖全部咏物词可以发现,其咏物词以体物为主,与柳永、苏轼相近,而与周邦彦、姜夔貌同实异。从内容来看,其大多数咏物词没有太深刻的寄托,只有部分作品寄寓了较深刻的情志内涵,少数作品则具有富于理趣的特点。给梅溪咏物词带来声誉的是其“凝情观物式”的创作姿态及其精湛圆熟的表现技法。  相似文献   

8.
咏物词是唐宋词中的一种重要创作类型,前人对于咏物词的发展兴盛往往存在着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咏物词是南宋词人的专利。但通过对唐五代词进行详尽的考察,我们发现唐五代咏物词数量其实相当可观,尤其是敦煌民间咏物词,在题材内容、创作机制、情志内涵和审美风范方面均具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咏物词是唐宋词中的一种重要创作类型,前人对于咏物词的发展兴盛往往存在着一些先人为主的观念,认为咏物词是南宋词人的专利。但通过对唐五代词进行详尽的考察,我们发现唐五代咏物词数量其实相当可观,尤其是敦煌民间咏物词,在题材内容、创作机制、情志内涵和审美风范方面均具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求诸两宋词坛,咏物一体至南宋始盛.清蒋敦复云:“唐、五代、北宋人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在李清照之前,张先、晏几道、王安石、苏轼、周邦彦等人都有咏物之作,且不乏佳构,但他们缺乏自觉的咏物意识,在他们的作品中咏物之作数量也不多。而在李清照的《漱玉词》中,咏物词占了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以诗为词”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诗为词"是宋人对苏轼词的批评,辨明"以诗为词"之涵义,必须回到宋人的语境之中。对"以诗为词"正本清源之辨析,首先是一个文体学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是否合燕乐歌唱就是词与诗根本不同之所在。这个划分标准的不科学在于把格律和音乐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如唐声诗合燕乐歌唱,却是诗;南宋部分词不可歌,却是词。诗词之辨实质在于教化与娱乐。诗言志,其功能目的为政治教化;词言情,其功能目的为声色娱乐。唐代词体尚未独立,与诗体混淆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针对这一阶段的曲子词创作,不可以使用"以诗为词"的概念。晚唐五代词体完全成熟,词体特征得以确立,"以诗为词"的创作随之发生。从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之词作中,皆可寻觅"以诗为词"之痕迹。苏轼填词时时以柳永为靶子,融诗体于词体,努力追求一种新的审美风格,"以诗为词"创作进入新阶段。"以诗为词"拓宽歌词表现范围,成就歌词新的审美风格,对歌词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以诗为词"淡化或取消文体的独立性,该文体存在的意义同时被淡化或取消。即:"以诗为词"是一把双刃剑,得失并存。  相似文献   

12.
苏轼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写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不但他的文学作品文体形式多样,而且他的批评文体也呈现出多样的形态.他的批评文体主要体现为论诗诗、序、题跋、书、尺牍、祭文、记等形式.苏轼的批评文体明显呈现出中国古代批评文体的传统特色,其批评文体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批评文体的文学化与多样性、语言的美文化和风格的抒情化.  相似文献   

13.
北宋婉约词大家秦观,其词作意境凄婉,被冯煦称为"真古之伤心人"。清代著名词人蒋春霖,其性格、气质及身世遭遇与秦观相似,词作也呈现出感伤的基调。他们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地位都比较突出,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又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4.
邓肃为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有《栟榈集》25卷传世。他诗、词、文兼善,又长于书法。《论书》阐明了他对笔墨纸砚的认识与取用法则,并对唐宋几位书法大家及其书法特点进行了品评鉴赏;由其书迹题跋,可以洞见其以人论书的书学思想及尚晋崇王的书法趋尚。邓肃《论书》及其书迹题跋,皆精到语,既充分体现了他的书法造诣,也折射出宋季书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5.
幽默,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辛弃疾词的幽默,既是对词这种特殊诗体创作艺术的另类展示,也是其独特的士人处世态度的表现。幽默,是辛弃疾悲情人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是辛弃疾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对历代文人"玩世"精神传统的发展;幽默离不开宋代"以俗为雅"审美世风的濡染;是辛弃疾的"智慧之一刀"。  相似文献   

16.
晏殊为北宋词坛初期的主要词人,有《珠玉词》传世。因其官位显赫、雅好宾客而常在宴席上赋词,前人评其词为"风流醖藉"、"温润秀洁";至今不衰。笔者通览《珠玉词》,发现其中大部分充满了"酒"和"愁",是借酒浇愁。其基本风格不是和婉而明丽,而是深沉的伤感。晏殊词深沉的伤感源于对生命感悟的深情和对自然人生的哲理深思。这深情和深思以"千回百折,哀感无端"姿态展现之,为后世留下"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喟与继续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宋代书法家不仅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很多建树,苏轼重自然,黄庭坚重韵味,米芾强调率意等等。但透过这些不同的表述,我们发现宋代书法理论有一个总的精神,那就是"尚意",这既是宋书创作的美学追求,也是宋代书法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与宋代整个社会的享乐之风相适应,宋诗表现出一种"乐"的时代主题、特征和审美倾向,尤其是对诗之"趣"的追求和表现更成为宋诗的一种普遍风尚.这当中,又以杨万里诗的情趣、苏轼诗的谐趣、黄庭坚诗的禅趣、朱熹诗的理趣更为典型.  相似文献   

19.
韩驹是宋代南渡前后的一位重要诗人,通过对他诗作的分析,概括了其“奇丽圆活”的诗歌特征,并从推敲字词、师法前人、受祥宗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其诗风形成原因,同时指出了他在当时诗坛融合苏(轼)黄(庭坚)、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