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文电影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个"酒神"式的神奇人物,他们过着放纵、浪漫的生活,在"酒神"狂欢的背后,体现着作者高昂的生命意识和蓬勃的生命本真;含有隐喻意义的场景、台词与情节,折射出作者对沉积于中华民族意识深处的民众心理的认真审视与深沉思考.这也正是姜文电影的独特文化审美价值及其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坛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心理医生,近年来毕淑敏尤以散文誉满海内外,在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她的散文具有一种女性作家难能可贵的生命热力和思想深度,作品传达出作者对人类生命存在形态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把握与终极思考.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最新散文集<心灵眼睛>,来透视作家心理散文中的生命意识主题:对生命的礼赞,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对人心灵的拷阿.展示散文家毕淑敏独特的文化品位与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中的男性既有作者的现实思考又融入了作者的生命体验,而其笔下的女性则更多的是社会文化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缺失了真切的生命体悟,从而造成了鲁迅笔下男女形象内在的一个失衡.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作者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反复阐述生命重于轩冕利禄,生命至上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是<庄子>的作者对现实的深沉忧患而产生的.为此可推断出<庄子>的作者萌发了生存论意义上的"人"的觉醒,他渴望一种能消除使他与自然、同伴、自身分裂的和谐.即消除异化的思想.并由此生发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从而获得逍遥自然的自由精神,最终达到对生死的超越与解脱.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中的男性既有作者的现实思考又融入了作者的生命体验,而其笔下的女性则更多的是社会文化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缺失了真切的生命体悟,从而造成了鲁迅笔下男女形象内在的一个失衡.  相似文献   

6.
鲁迅对生命的感悟是深刻的,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受到了西方哲学家和美学家的影响,在其著作中渗透了作者的多维的生命感怀。既有难以诉说的心灵的苦痛,亦有个人情感世界的爱与哀愁;既有源于现实生活的悲凉、孤独、寂寞感,也有反抗荒谬、悲观境遇的奋进力量。  相似文献   

7.
趣--国人的审美生态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趣"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在作者看来,"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对生命之乐的一种感知,一种审美感觉上的自足.中国人把人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和审美意识都凝结在这个"趣"字之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载的是笔者考察青藏高原的见闻和思考,力求以文学的形式表述和探讨对民族区域的人类学观察.作者的笔触凝聚于文本,眼光却来自和扩展于有人群和生命的田野.  相似文献   

9.
传记文学是纪实的,它不同于以虚构为生命的小说.然而,传记又往往是传记作家用文学手笔去还原且凸现传主的历史,这似乎又应了张爱玲的一句话,"历史如果过于注重艺术上的完整性,便成为小说了."①传记作者便注定了在纪实与虚构中突围纠缠不已.如若作者既写传记更写小说,那就真正是难解难分了.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老了》写于1991年4月,彼时作者的生理年龄与诗中感悟分别处于跨度相距较远的不同生命时段,由此在形成诗歌内在张力的同时,也使阅读必须面对在“四月”与“衰老”之间存在的强烈反差,问题由此被提出。对这种反差的成因分析是从文本的抒情节奏、抒情肌理以及价值立场与生命观等方面的异质特征切入,解读其在诗歌渊源上与博尔赫斯、聂鲁达等世界诗人之间的互文关系,进而追溯至作者西川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对阅读经验的习惯性倚重。  相似文献   

11.
<易林>为西汉时期易学名家焦延寿衍释<周易>八卦的一部占卜作品,因它以四言为主的古诗写成,故而成为我国古代汉语诗歌史上的巨著.对它所蕴涵的丰富内容,已有专文专著探讨.但<易林>承续<周易>所充满的强烈的生命意识,迄今未见有人论及.本文首次对此从生命起源于天地、生命延续于男女、生命珍惜于家庭、生命和谐于德行、生命护卫于鬼神、生命追求于长寿等方面略作梳理评述.  相似文献   

12.
劳伦斯在小说<虹>中对自然的生态书写、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和对非理性哲学的高度崇尚都体现了作者极富前瞻性的生态思想.作者在小说中不遗余力地讴歌自然,其对"自然"的书写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态之思:人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的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都离不开自然,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应寻求与自然和谐互惠的生存方式,尊敬自然,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13.
"隐含作者"是隐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第二自我",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建构其艺术生命.在小说阅读中,一方面,读者要以识别叙述者为突破口,着眼于文本的整体语境,通过辨识叙述者的可靠性而完成对隐合作者的审美建构.另一方面,由于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读者还必须结合作者的创作语境予以建构.  相似文献   

14.
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创造也是无穷尽的.社会在不断发展,艺术在不断创新.“变则通,通则久”,社会的发展带来艺术新的创造,不断的创新使艺术生生不息,经久不衰,新的生命,新的社会脱胎于旧的生命,旧的社会.新的艺术创造与发展离不开历史上的借鉴与探本穷源.不是吗,16世纪文艺复兴追摹古希腊.20世纪的现代派向着原始艺术的质朴天真索求.“温故而知新”是对治学而言;又何尝不是艺术创作与探索应持的态度.今天的中国绘画正站在中国美术史的又一转折点上.正处于新的思潮逐渐形成之际.值此之际,更清楚地了解和认识传统绘画;辨别良莠;弃渣存精,于今日的创新也不无必要.  相似文献   

15.
“生命对生命避险”的刑法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意义上的生命对生命的避险分为他杀型的舍己救人的避险和舍人救己的避险两种情况,前者基于被害八无效承诺而作出的剥夺其生命的行为,因此是犯罪行为;后者则违反了人的生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均平等地受到刑法保护的精神,违法了现代刑法强调人权关爱,反对将人作为目的民权主义刑法思想,因此应将这种行为评价为犯罪行为.但考虑到行为人在实施避险行为时其意志自由大大降低,法律应该正视人性的自私与脆弱,以及对其给予刑罚处罚不能实现刑罚的目的--预防犯罪等因素,对"生命对生命"的避险没有必要予以刑罚处罚.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西天取经故事的人物行为功能模式由有感于生命现状,自东向西的行进旅程和灵山见佛修成正果三个环节构成.它隐喻了作者对人类生命意识的觉醒,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实现等问题的探索,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命奥秘的独特理解.它与神羿求药故事的思维范式和人物行为功能模式相同,由此推测神羿求药故事为西天取经故事之原型.两个故事相比较,<西游记>取经故事的新意在于追求精神生命的超越,艺术地表现了人存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一部有深度有灵魂的作品,应该揭示作为生活主体"人"的价值.能否对生命本体意识进行关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审美价值.因此,探讨生命意识对于文学艺术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亚当夏娃日记》与《伤逝》显现了马克.吐温与鲁迅生命体验的相通。二者在人物的启蒙关系维度、爱情与生存的主题维度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二者相似的原因亦源于作者的类似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9.
盛唐是道教发展的全盛期,由于朝廷的推重,崇道求仙的社会风气使诗人们受到严重的浸染,这一文化 心理充分体现在游仙诗的创作中 道教文化时盛唐游仙诗的精神意蕴与艺术风貌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引发了诗人们对 于人生自由和个体生命永恒的玄想与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游仙诗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20.
黄州时期是苏轼在"乌台诗案"受挫后的重要生命历程,苏轼于黄州书写的《寒食诗帖》联结了他的人格理想与对内在精神超越的追寻。此书帖在创作上,于技道相参、主客交融的灵性交感时,其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可让我们洞悉创作主体内在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其深层的生命意涵。透过作者诗文书帖的视觉呈现,我们可以了解苏轼在黄州其心灵世界得到提升后,于深刻的反思与观照中所孕育的美学意涵,为观者提供了一幅苍凉而清寂的文学艺术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