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明代中期历史的研究,我们似不应忽略杨一清。他历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并于正德十年及嘉靖五年两次入阁,担任过户部、吏部尚书等要职;两次总制三边(延绥、宁夏、甘肃)军务,对明代北边防务及明代川陕茶马贸易和马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所著《阁谕录》一书,涉及嘉靖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边务、选举用人、赋役科派、农民起义等诸多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是研究嘉靖年间社会历史及西北史的必备之书。  相似文献   

2.
田澍 《学术月刊》2012,(6):147-154
明朝中后期的改革不是始于传统所认为的万历初年,而是始于嘉靖时期,因为永乐之后的正德、嘉靖之际出现了由大礼议而引起的明朝最彻底的一次人事更迭。新君嘉靖皇帝与"大礼新贵"张璁等人组成了全新的人事格局,开启了明朝真正的改革,对百余年的弊政进行了尽可能的革新。而隆庆、万历之际政局的演变,仅仅是一般性的皇位更迭,并未出现政局的巨变。张居正担任首辅后,尽可能效法嘉靖革新,以遵循成宪和综核名实为主要施政特点。一方面,在嘉靖革新基础上有部分的推进,如一条鞭法的推广和推行考成法等;另一方面,对一些重大难题无力作为,如沙汰生员和裁减宗室禄俸等。只有以此为视角,才能认清张居正对嘉靖革新的效法与继承。也只有如此,才能有理由说张居正是明代改革家。  相似文献   

3.
薛瑄与明代关学的中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东薛瑄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是明代关学中兴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也是明代中期以前关中理学的主流,但不能就此将薛瑄之学的作用过分夸大,而认为明代关学不过是河东学派思想在关中地区的延续。实际上,关学的中兴乃是整合、吸收多方思想资源的结果,不仅有程朱理学,同时也有湛、王心学以及张载之学,而且这一过程从嘉靖时期一直持续到晚明万历中冯从吾的关中书院讲学,整个明代关学经历了两次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4.
明嘉靖九边营兵制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嘉靖九边营兵制考略肖立军明代九边的营兵,至迟在正统元年(1436)便已建立,正德时期(1506—1521)有了进一步发展,至嘉靖时期(1522—1566)基本成熟。本文主要探讨一下嘉靖时期九边的营兵。一、嘉靖九运营兵的建置嘉靖九边的营兵包括总兵、副...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4,(8):108-113
嘉靖本是明代版本史上的一大转折时期。这不仅表现为古籍刻印工艺、形制在急剧转变中形成主流特色,而且体现出古籍编纂从传统的诗文笺注走向以选隽解律为要旨的串解评注。杜甫集在明代的传播,经历了从翻刻宋元杜集到新编新刻杜律、从传统笺注形式到创新串解评注等两大转变,嘉靖本杜律是这两大转变的枢纽。因此,考辨嘉靖朝杜律版本间的因袭、编者诗学观念的递嬗,对理解杜律何以在明代达到鼎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明代军事活动与关羽信仰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诗卿 《中州学刊》2008,(3):152-155
明代是关羽信仰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时期,明代军事活动由于其内在较强的流动性,在关羽信仰的传播和普及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明初的卫所移民,到明中期的嘉靖倭变,以及其他军事活动,对关羽信仰的传播,特别是对边疆、沿海等关羽信仰薄弱地区的传播,其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而为清代关羽标准化的国家崇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高拱改革纲领述论——以《挽颓习以崇圣治疏》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天雷 《殷都学刊》2008,29(1):45-49
明代政治家高拱于嘉靖末年提出的《挽颓习以崇圣治疏》,是其主持隆庆改革的纲领性文献。这一纲领全面揭露了嘉靖时期的“八弊”积习,提出了破除“八弊”的改革对策,指明了“修内攘外,足食足兵”的改革目标。高拱的这一纲领性文献,对其执政后的整顿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总要反映时代的风貌,一部长篇小说会透视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古典名著的《金瓶梅》必然要直接或间接的表现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乃至人们的伦理道德、心理气质等,全面地描绘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生活。 明中叶有没有商品经济?这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早已回答了的问题。明嘉靖、万历年间,在唐宋以来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随着科技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彭静 《社会科学论坛》2007,(20):139-142
明代流传下来大量的戏曲作品是研究明代语音史和方音史的重要资料.本文运用韵脚字归纳法研究明代嘉靖年间苏州著名戏曲家张凤翼五部存世传奇作品的用韵情况,共得出十二韵部家车部、模歌部、支微部、萧豪部、尤侯部、来回部、寒兼部、江阳部、东中部、庚侵部、节叶部、力璧部.结合明代曲论家对张氏用韵的批评及当代学者对明末苏州话的研究,笔者认为,这十二韵部反映的很可能是作者的方言特点.  相似文献   

10.
明代对《水浒》的推崇与禁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的成书时代现在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不过它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和发生明显影响却是明嘉靖时开始的。因此,研究一下《水浒传》对于嘉靖以后的明代社会的影响,能够启发我们进一步认识《水浒传》的真正价值。本文拟从嘉靖以后明人对于《水浒》的看法中寻绎出这一影响的主要方面,以加深我们对《水浒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张之象是明代中后期东南文坛上一位著名的诗人、学者。他出身于上海龙华世家,博综群籍,诗文高绝,孜孜不倦地参加科举考试三十余年,却屡试不第,官场不遇,以著述终老。他编纂于嘉靖中期的《唐诗类苑》,篇幅巨大,内容宏富,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分类唐诗总集,不仅对于明清诗歌总集和类书的编纂影响甚巨,而且对于唐诗学史的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期以后,实行鬻牒度僧。景泰、天顺年间,是鬻牒度僧初行时期;成化至正德年间,是鬻牒度僧基本确立时期。嘉靖以后,是鬻牒度僧普遍推行时期。户部及督抚等官是鬻牒度僧的主要倡议和推动者,礼部及僧录司等官开始多反对鬻牒,至正德以后也转而同意,而皇帝则可分为拒绝型、摇摆型、坚持型三类。明代中后期的鬻牒度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对巩固国防、保障百姓生活有一定积极意义;大量鬻牒度僧,使僧团冗滥混杂,对生产发展、社会稳定也起了阻碍作用;它与试度共同造就了明朝庞大的僧团,维系着佛教表面的繁盛;大量鬻牒度僧,导致僧众素质低下,佛学进一步衰微。对于明代社会来说,鬻牒度僧的积极意义是主要的;对于佛教来说,其消极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3.
倭寇与中国     
发生于元代末年(十四世纪中期),与有明一代(1368—1644年)相始终的倭寇对中国、朝鲜的骚抗和侵略,给中世纪后期的东亚世界带来动荡和不安。同中国历史有关的倭寇,分别出现在元末明初、明代嘉靖年间(十六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和万历年间(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然而,同是倭寇,在不同时期,实质不同,意义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笔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倭寇分几个时期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罗勇 《学术探索》2013,(3):89-98
云南是明代土官的主要分布区。明代云南土官有选用和世袭两类。选用土官为汉人,世袭士官是土酋。土酋袭职的次序有父子、兄弟、妻子、女婿、叔侄,甚至得到明朝许可后头目也可以袭职。在云南土酋袭职方式的基础上,借鉴明代武职袭职程序,形成了云南土官袭职的基本程序,即应袭土官提出申请,头目保举,官员勘合,且应袭者符合年龄条件后可袭职。为避免争袭,应袭土官要接受儒学教育,在职士官要编制宗支图谱。云南土官赴京袭职,是明初形成的惯例。但路途遥远和土官贫富不均使正统时期出现纳粮就地勘合袭职。而勘合官员腐败等弊端,导致了嘉靖初年芒部、武定、寻甸等处土官叛乱。平定叛乱后,在总结弊端的基础上,嘉靖九年(1530)制定《土官袭职条例》。此后加强对土官的约束,每三年考核一次,通过考核才能连任,对违法乱纪、不服从勘合的土官实行改流。随着嘉靖时期灾荒增多、财政不足,嘉靖十五年(1536)开始实行纳粮折银袭职。而勘合官员索贿、不作为等行为影响了三宣六慰地区土官对明朝的向背,隆庆至万历初年木邦、陇川、潞江、蛮莫等土官叛附缅甸。为增强明朝对土官的凝聚力,万历初年放宽土官袭职条件,不纳粮也可以就地勘合袭职。  相似文献   

15.
彭静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139-142
明代流传下来大量的戏曲作品是研究明代语音史和方音史的重要资料。本文运用韵脚字归纳法研究明代嘉靖年间苏州著名戏曲家张凤翼五部存世传奇作品的用韵情况,共得出十二韵部:家车部、模歌部、支微部、萧豪部、尤侯部、来回部、寒兼部、江阳部、东中部、庚侵部、节叶部、力璧部。结合明代曲论家对张氏用韵的批评及当代学者对明末苏州话的研究,笔者认为,这十二韵部反映的很可能是作者的方言特点。  相似文献   

16.
王永宽 《中州学刊》2007,(5):186-191
八仙传说故事由来已久,至明代中期定型为由汉钟离、吕洞宾、李铁拐、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组成的神仙群体,其传说与流变具有复合型文化内涵。八仙故事属于道教文化,八仙的形成与元代全真教的兴盛及明代嘉靖时期崇信道教的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八仙传说故事反映了对于"八"的数字崇拜和法宝崇拜意识。八仙在民间传说及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被人格化和个性化,成为各自具有独特面貌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7.
一被誉称为“明文第一”的散文大师归有光(1507—1671),江苏崑山人,字熙甫,学者称为震川先生。他在明代的作家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历来论文者对明代文章的评价是不高的。黄宗羲《明文案序》中提出,明代之文,经过明初、嘉靖、崇祯三次繁盛时期。“然较之唐之韩,杜,宋之欧、苏,金之遗山,元之牧庵、道园,尚有所未逮。盖以一章一体论之,则有明未尝无韩、杜、  相似文献   

18.
彭勇 《中州学刊》2003,(1):97-101
自从顾诚教授提出明帝国两大管理理论后 ,有关明代军事管理系统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但作为卫所制度之重要基础的州县军户制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部分学者的研究存在不少误区。本文主要通过对嘉靖《商城县志》的个案研究 ,试图理出明代州县军户制度的基本情况 ,如州县军户的数量、户籍管理、来源、应役卫所的分布 ,以及与卫所军户的关系进行的考查 ,并对一些重要问题 ,诸如州县军户的人口比例、逃亡率以及军户的生活状况等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刘守安 《云梦学刊》2005,26(5):144-144
明代的苏州,名家云集,祝允明、文徵明等书法大家,在书法史上广有影响,学界已给予关注.但将明代的吴门书家作为一个“流派”来研究,似未有人专门做过.向彬《吴门书派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这本书对明代中期苏州地区的书家群体作一整体的审视和具体的考察分析,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选题,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王廷相著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今河南省兰考县)人,生于明成化十年(公元一四七四年),卒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一五四四年)。他是明代中期一位卓越的社会改革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王廷相的主要著作,经编辑为《王氏家藏集》和《王浚川所著书》。他的著作在中国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要研究王廷相的思想,恢复他的历史地位,必须从整理他的著作入手。因此对王廷相的著作作一考证,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