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自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以来,成品油定价机制饱受争议,油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分析了国内需求拉动和国际输入型价格变动是引起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油价变动对用油企业、个人及产油企业的影响。随着我国国内成品油需求量日益增加,引发用油企业、个人及产油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以及国家各方不断进行利益博弈,提出只有通过国家税收政策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才能逐步调整各方利益及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作为高热值、低排放、低污染的环保能源,市场需求激增,供应面临巨大压力,其行业的规模和状态,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定价政策。全面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探索新常态下的天然气定价机制,需要系统研究天然气 定价形成机制历史及价格变化情况。为此,本文全面回顾了四川天然气定价历程,以翔实的政府定价文献为依据,将 四川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分为高度集中的政府定价时期、价格“双轨制”时期、恢复政府定价时期和政府指导价时期这 四个不可分割的历史阶段,系统介绍了各阶段的天然气价格变化情况,分析其主要价格特征,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天然 气价格的概念、组成、分类及定价机制均不尽相同。探寻天然气价格调整和变化轨迹,总结积累天然气价格改革经验, 对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油气田开发工程最大的特点是风险因素多,不确定性大。期权理论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一种前沿技术。借鉴看涨期权定价模型推导的原理,构建了油气田开发工程投资期权价值模型和油气田生产运营期权价值模型,建立了投资临界油价和废弃临界油价的方程,举例说明了临界油价和期权价值的求解方法,分析了临界油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原油定价机制逐步市场化,国内与国际油价的关联性大大提高。以研究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消费物价水平的传导为研究目的,以2007年1月-2015年12月为样本区间,从国际油价对CPI的传导机理入手,依据传导性质划分为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两条传导路径,并以此作为研究框架。以协整和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APT-ECM)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Wald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实际传导过程及其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国际油价对国内消费物价水平的传导包括垂直传导和空间传导。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际传导效应在油价波动方向、波动幅度和传导速率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非对称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原油开采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分为灯油时代、动力时代和综合利用时代。油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非常广泛,并且经济活动对油价波动的非对称性反应越来越明显。同时,原油作为基础性的原材料,价格波动必然引起产业链相关行业的价格变化,为了防止油价上涨引起物价普遍上涨进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减缓百姓日常生活消费的压力,国家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6.
石油不仅是世界各大利益集团竞争的重要资源,也是大国角逐的一个重要利润源,这种竞争的作用终将会体现在价格上,但其价格的波动取决于很多因素. 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持续飙升,极大地冲击了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本文重点从过度投机、美元贬值、政治能源三个方面分析了油价暴涨的原因,并从石油储备、海外石油开发、石油期货市场、能源结构、支付体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应对国际油价暴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采用2001年1月至2014年10月国际石油价格和中国石油进口量的月度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结果显示,油价与石油进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和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且油价对进口的影响远大于进口对价格的影响。目前国际油价跌势迅猛,石油大量进口不会造成油价反弹,因此,中国应充分利用这次油价下跌的进口契机扩充石油战略储备,石油企业应进行资源整合并实现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8.
油价波动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能源利用效率低,这使得油价波动对该省的影响日趋凸现。本文在探析湖南能源消费现状的基础上,依据该省的石化产业链分析了油价波动对该省的价格传导途径,同时细致研究了油价波动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文章最后从油价波动预警机制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两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国际油价在基本上处于长时间高涨态势后又在近期保持了趋势性低迷。现有国际油价走势的研究难以对新世纪(尤其是近几年)国际油价走势给出充分解释。世界石油市场存在的双重定价悖论或许能够对新世纪国际油价走势提供另外一种有效分析视角。英国Brent原油价格日益成为世界石油市场最重要的基准油价格,但其所处区域市场的原油产量却逐年下降,直接导致Brent原油价格上扬,Brent原油价格通过基准油价格制度带动整个国际油价上涨,并在扩大效应的支撑下放大了国际油价上涨幅度。国际油价上涨和高位运行需要建立在旺盛的石油需求基础上,一旦世界石油需求增长出现不振甚至萎缩,国际油价就会大幅度下降,出现低迷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美国页岩油气技术突破、欧佩克国家不减产政策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国际油价持续走低,国际石油市场正步入一个“再平衡”时期,国际石油供给、需求和价格面临新一轮重构。运用均衡模型分析国际石油市场供求趋势和国际油价走势,从短期看,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基本面难以改变,油价仍将低位运行;从中长期看,国际石油市场的均衡价格可能为80美元/桶左右。作为石油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的中国,要积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加快推进油气全产业链结构性变革和能源结构改革,建立更加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加快原油期货市场的建设,更好地维护和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  相似文献   

11.
2017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OPEC主导的限产协定效果的显现,下半年国际原油市场持续攀升。2018年的油价将延续2017年的走势。从全球经济形势、供需基本面因素、美元汇率和地缘政治风险等方面,对2018年油价走势进行了发展态势展望和预测分析。综合考虑影响油价涨跌正负效应,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国际原油供给和油价影响因素态势发展下,2018年油价将会相对稳定,全年或将出现阶段性大幅度涨跌,但是整体还将保持上升态势,预计Brent、WTI原油均价将会达到54~64美元/桶和52~62美元/桶。  相似文献   

12.
国外期货价格与国内期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反映了期货市场的运行效率。基于Johansen协整分析、因果关系检验以及脉冲响应等计量方法对国际CBOT豆类期货市场与国内DCE豆类期货市场的传导关系、传导路径、传导效率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发现:国际豆类期货价格对国内豆油期现货传导作用比国内豆类期货价格更强;DCE豆油现货价格与CBOT豆油期货,DCE大豆1号期货价格与DCE豆油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与CBOT大豆期货、CBOT豆粕期货、DCE大豆2号期货以及DCE豆粕期货价格之间并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19年国际原油价格在以小幅增长开局后,受供过于求基本面影响冲高回落,于中低位持续震荡。展望2020年,从基本面和非基本面着手,分析全球经济、供需、美元、黄金、市场投机和地缘政治等因素未来动向,对2020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进行整体展望和预测。预计2020年Brent、WTI两市价差明显,国际原油全年均价将不会出现大幅增长,日常运行将延续震荡态势,对Brent、WTI原油均价预测结果为61~71美元/桶和53~63美元/桶。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国际农产品金融化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价格对中国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动态变化研究的不足,引入了状态空间模型和BEKK-GARCH模型,基于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的月度数据,对传递系数的动态变化特征及金融变量对传递系数的影响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际农产品金融化背景下,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际农产品价格向中国通货膨胀的传递系数为正,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国际石油价格、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流动性水平均对传递系数有正向促进作用;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国际石油价格和国际流动性水平相互影响,对传递系数存在ARCH型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根据小麦、玉米和稻谷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国内外月度价格数据,利用VEC DCC GARCH模型研究了中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对国内外粮食价格波动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均值溢出效应;政策实施前,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具有波动溢出效应,而实施后不具有波动溢出效应,并且国内外粮食价格相关关系的持久性减弱。由此可见,中国实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有助于减少国际粮食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但同时也扭曲了国内粮食市场,提出国家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价格发现和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尽快完善和改革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石油价格波动是牵动一国经济领域方方面面的要素之一,备受各国政府的关注。通过建立描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与我国工业生产总值(GIP)、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之间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显示:石油价格上涨会使我国的通货膨胀加剧,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GIP增长率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考证,而高油价并没有在短期内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7.
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越发明显。本文采用2002年1月-2013年6月的月度数据,运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原油价格与我国农产品价格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运用国际原油价格预测我国农产品价格的最佳滞后期为两个月,即本期农产品价格的决定因素为前两个月的国际原油价格和我国农产品价格;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系数虽然较小但显著;使用VAR模型得到的我国农产品价格预测值与真实值相差只有1%左右。  相似文献   

18.
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发现我国铀矿产品定价机制存在市场主体身份重叠,多重价格并行;定价依据模糊,价格不透明;市场结构不合理,供给价格偏高等方面的问题。文章认为定价机制扭曲为核能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风险,同时铀矿产品价格机制改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采用国际市场价格。改革应该在高效利用和有限竞争原则下,建设民用市场体系,打造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建立“互联网+”平台,打造价格形成的信息机制;改革核能产业链的结构,建立价格形成的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