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莉琴  肖发荣 《唐都学刊》2011,27(1):126-128
台湾学者陈政扬博士的大著《张载思想的哲学诠释》(以下简称《诠释》),围绕"气论"和"工夫"两个关键点,对张载思想做了全面而深刻的哲学诠释,这无疑是近年来张载思想研究的一部力作。《诠释》在台刊印,大陆并不多见,故有必要略作介绍,以期对当下的张载哲学研究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王船山以张载为宗师,"希横渠之正学",其哲学思想是张载哲学思想的延续与价值开新。以"太虚即气"为议题,由张载之"太虚即气"到船山之"太虚一实",由张载之"气化"到船山"气之化也",彰显出船山哲学本体论对张载哲学本体论的承续。由船山气之化的差异性导致宇宙万物的层级性,彰显出船山对张载之超越。  相似文献   

3.
刘泉 《唐都学刊》2014,(1):16-20
张载佚著《春秋说》,南宋以来之官私书目屡见著录,并被诸多《春秋》学著述称引。此书非张载手定,是其门人缀辑乃师讲说《春秋》的言论而成。在学术界的宋代《春秋》学论域中,张载《春秋说》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据初步研究,张载《春秋说》的思想特征为:尊孔孟,重六经,知礼义,明褒贬,尚心解。张载阐发义理,强调"以经解经"和"理明义精"。皮锡瑞认为,张载等北宋五子"说《春秋》皆有特见"。南宋胡安国等继承张载《春秋说》的相关思想,评价其说为"精要之词"。  相似文献   

4.
一 老子的“道”就象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魔方吸引着历代的哲学家。大凡有造诣的哲学家,几乎无不对它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在众多的解释之中,陈效应先生的解释可谓别具一格。他说: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从‘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而‘道’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预设的‘道’,其实就是他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而把这些所体悟的道理,统统附托给所谓‘道’,以作为它的特性和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视为道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  相似文献   

5.
王海成 《唐都学刊》2009,25(2):88-91
对张载哲学中的“太虚”一词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而“太虚”又是理解张载哲学的关键之所在,对张载哲学的解释必须从对“太虚”开始。张载的多处论述显示,他使用的“太虚”一词所指正是气的原初、本然状态,在此状态中气之本方得以显现。学界对“太虚”一词的不同理解,其原因部分是由于对“虚”与“太虚”两个概念不加区别。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虚”是气之本性,而“太虚”是原初、本然状态的气,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6.
卢永凤 《社科纵横》2012,(9):101-104
荀子通过"性伪之分",使"人之道"与"人之性"分离,解决了"为什么要教化"的问题,为儒家的道德教化奠定了基石。但其目的还是要实现"人之道"与"人之性"的合一,使"性伪合",成就善的道德主体,所以,他主张"化性起伪",为儒家道德教化指明了路径。道德教化的最终目的是要"著诚去伪",使儒家之道内化于人们的坚定信仰,使人们自觉自愿践履儒家之道,这是儒家道德教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张载创立的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是儒学的分支、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创始人多学科融合下“旁求合道”的治学路径密切相关。多学科融合能够促进理论创新,“旁求合道”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及成就“远器”的志向,从而成就宏阔的学术理想。在张载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都能博采诸家学说,其学术转向过程中的“所弃之学”与后转之学具有内在关联,其中的鉴式功能与阶式功能共同推进张载的学术理论创新,尤其是阶式功能在“旁求合道”的多学科融合中发挥了独创性作用。从而造就了张载阔达、深邃的学术思想和家国情怀,创立了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关学。探寻张载“旁求合道”的治学路径,对当下多学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两家都以"道"作为追求和向往的对象。所不同的是,前者之"道"为"天道"和"先王之道"的结合,是一种典型的尊天明神的"神道设教"信仰;后者之"道"则表现出对现实的超越性,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理想。但二者所崇之"道",都具有"言说"的性质和特点。"道"体现于社会,则表现出了对理想社会的回归:老子的"小国寡民"与孔子的"大同社会"似无本质区别。而对于这种理想社会的治理,孔、老都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和策略。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对待"礼"的态度:儒要奉礼,道要毁礼。
Abstract:
In the Spring-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Confucians and scholars of Tao all regard"Tao" as the ultimate goal,which they are seeking and longing for.However,the former’s "Tao" is a combination of "Heaven’s Way" and "Deceased Kings’ Way",which is a typical faith of respect for the God of the "religious teaching" while the latter’s "Tao" shows something beyond the reality,which is a typical metaphysical ideal.Nevertheless,the "Tao" that they both worship has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ech".The "Tao" that is reflected in the society shows a return to an ideal society: "a small country with a few inhabitants"of Lao Tzu and "utopia" of Confucius seem to have no difference in essence.As for governance of the ideal society,Confucius and Lao Tzu both advocate the attitude and strategy of "ruling by inactivity".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chools is their attitude toward "ritual":Confucians respect and try to keep the ritual,while scholars of Tao prefer to destroy it.  相似文献   

9.
一、韩愈“道”的具体内容《原道》是韩愈儒学复兴运动的纲领性文献,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佛老相对立的“道”和“道统”说,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文章一开头就对“道”的内容作了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他把孔孟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触为一体,作为“仁”的含义,从而指出,实行以“博爱为基本内容的“仁”,使一切言行符合现实的需要,就是“义”;“义”是“仁”的具体表现,由这种“仁”与“义”再进一步修行,就是“道”。一本正经的强调仁义道  相似文献   

10.
姜国柱 《唐都学刊》2006,22(1):63-67
张载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丰富而深邃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主要包括:太虚即气与气化万物、一物两体与动必有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仁政德治与渐变改革等,既具有创造性、开拓性、奠基性,又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合理性。因而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对其以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睿 《唐都学刊》2023,(2):81-86
对张载“合性与知觉”心性论思想的诸多解读中,朱熹和牟宗三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以两位对“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的不同解读为引,可以反观张载心性论思想之全貌:张载以“天”“道”“性”“心”的思想脉络为基准,用“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对“心”进行界定,认为“知觉”上接“性”方以成“心”。这符合其思想体系中“太虚”本体的动态一贯之路,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完成了“修其本以胜之”的历史使命。具有双向动态义的“合”将“性”“知觉”和“心”统一起来,既为格物穷理留有顺取之路,又为明觉经察留有逆觉体证之路,形成了宋明理学心性论思想发展内在理路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2.
卢永凤 《社科纵横》2011,26(2):122-125
荀子持事实与价值两分的立场,事实是客观存在,价值是主观判断,这是两个独立的领域,二者之间不具有逻辑上的推导关系,价值不能由事实演绎出来。他力主"天人之分",其天人观折射到人性问题上,必然演绎出"性伪之分","人之性"属事实领域,"人之道"属价值领域,"人之道"并非源自天命,需要一番艰苦的化性的"伪"的功夫。所以,善恶在"伪"非"性"。  相似文献   

13.
面孔     
《东西南北》2011,(15):8-8
潘基文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潘基文在连任联合国秘书长后的就职宣誓中,援引了中国哲学家老子的这句话。他说,要运用这种不朽的智慧,在百家争鸣的思想中,找到行动上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一阴一阳之谓道”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传》作者在对天道、地道和人道进行了多方面探讨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光辉论断。对于这一论断,许多中国哲学史著作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在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接触到对立统一法则,认为它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矛盾统一思想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等等。但是,它的具体含义及其理论根据是什么呢?它的理论价值究竟如何呢?以往较少论及。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读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很显然,道的内容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言简意赅,它实际上是对《易传》中关于阴阳及其相互关系论述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5.
崔福姬 《社科纵横》2013,(12):113-117
栗谷学派认为,理非先气而存在,理只是体现气化的法则;而要说明万物的现实存在性与存在形态,就要以气为中心。笔者部分认同上述消极的定义,并试图进一步研究李珥与任圣周对"心"的定义。之所以选择二人,是因为李珥是朝鲜性理学者中最早注重性理学里气这一概念的学者,而任圣周则更明确地阐明了主气论,提出了"心"之现代解释的开端。栗谷分别阐明了心的存在性与心的道德性含义。任圣周也把心的含义区分为存在论与道德论而一一说明。在存在论方面,根据"心是气"的论点,对"性即理"这一性的问题不予以讨论;而在道德论说明中,解释了心与性的关系,并说明了气之心怎样以道德标准控制情和欲。他最基本的人生观为,人是具有生命力的自然存在,气之心不分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无论在人道德本性发现之前,还是之后,始终为"自然"的。  相似文献   

16.
魏冬 《唐都学刊》2013,29(3):36-41
韩邦奇一生勤于著述,学问淹博,尤精于《易》《书》音律。其早年大略以程朱理学为源,发明《尚书》《周易》之义;中年则以张载《正蒙》为依,穷极"天人""性道"之理;晚年则重学问之相互贯通,修身之平易切实。其思想学风远承张载,宗源关学,堪为明代关学干城。  相似文献   

17.
在思维过程中,要把通过六种模式;视、听、触、嗅、味和直觉模式捕捉的信息进行转换。转换过程中视觉模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说来,只有能够转换成视觉模式的信息,思维者才感到有把握。正因为这样,波尔对量子力学才有“对空间和时间的失败的描绘”①的评论。而当其成功地将量子力学概念视觉模式化后又评论道:那是因为“通常视觉化手段的局限”②。苏东坡先生在《日喻》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妙的例证:“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  相似文献   

18.
吴兴洲  赵吉惠 《唐都学刊》2004,20(2):128-132
张载关学指张载在陕西关中地区创立的理学。其理论核心是承认“气”为宇宙本体 ,万物之源 ;其学风坚持“经世致用”传统。张载关于“至虚为实” ,“太虚者 ,天之实也”以及批判佛家之“空”、道家之“无”的观点 ,奠定了明清实学思潮的思想基础。明清实学是传统儒学在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独特的理论形态 ,既是宋明理学分化的思想结晶 ,又与其相区别。明清实学 ,坚持“经世致用”传统 ,发扬实体、实学、实用学风 ,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崇祯亡国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崇祯何以亡国,历来众说不一。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王朝后有一种观点认为崇祯亡国于取士之弊。据《明季北略》记载:“献策既奏疏,出朝,遇李岩,散步偕行,适见二僧设两案,供养崇祯灵位,从旁诵经礼忏。降臣绣衣乘马,呵道而过,竟无惨戚意。岩曰:‘何以纱帽反不如和尚’?献策曰:‘此等纱帽原是陋品,非和尚之品能超于若辈也。’岩曰:‘明朝选士,由乡试而会试,由会试而廷试,然后观政候选,可谓严核之至矣,何以国家有  相似文献   

20.
周赟 《唐都学刊》2011,27(2):64-69
北宋大儒张载在宇宙论上有过一个创见,提出了"日月五星当随天左旋"的理论,这不仅是一反历代历法家所论断的、达成共识的天文规律——以天左旋而日月五星右旋为根本看法。张载的这一革新究竟是否正确,这不仅是一个宇宙论的问题,而且是个科学问题,是值得我们讨论的。然而,张载这一革新背后反映的价值观问题,恐怕更值得我们深思,因为这一革新反映的不仅仅是宇宙论层面上的问题,更反映了一名纯正儒者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即当以尊天、敬天以顺天为儒者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