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伦理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伦理是最基本的会计原理,是会计准则存在的依据和评价的标准。会计准则应当以公正为伦理基础,准则的公正性表现为分配正义。然而,由于属于结果公正范畴的分配正义往往难以客观的评价和衡量,准则的公正性只能通过程序公正来实现。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从准则制定的价值观、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认定和赔偿(矫正正义)、准则制定程序等三个方面对我国会计准则公正性进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产生依赖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科学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是产生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分析了理想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应具备的基本特征,进而对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进行了剖析,认为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存在公开性不足、征求意见不广泛、不充分以及个别准则制定缓慢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3.
中关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异。准则制定的主体,美国是民间型的,而我国是政府型的;准则的目标,美国侧重于“公众利益”,而我国侧重于“政府利益”;准则的法律效力,美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靠职业界认可并自行规范,而我国则具有法律规范性质;准则制定程序,美国较为充分,而我国行政色彩过浓:准则制定方法,美国是“概念框架法”,而我国实际上是“偏好集合法”。通过比较研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改进提供启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指与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在内的国际惯例协调以缩小差距,同时也要在参与国际化进程中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笔者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视为我国准则发展的一种战略,从准则制定者的角度探讨了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需要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激励和约束问题,基于准则制定过程蕴涵的激励机制,探讨了我国准则生产模式可以作出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消费既是生产的实现方式,也是生产的动力目标。消费的伦理本质是利益共享,消费的人性基础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消费的伦理目标是实现人的存在本性的完整。道德的消费既要以社会分配公正为伦理前提,又要以平等互利的交换为实现的道德方式,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消费的基本伦理要求是以适度为准则,为实现幸福生活而塑造健康人性。为此,消费行为必须遵循平等自主原则、自由发展原则、公正合法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节俭原则和生态关怀原则。  相似文献   

6.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成就远远大于存在的问题。会计准则目标受财务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 ,准则制定过程是不同利益集团展开的竞争与合作 ,所形成的会计准则实质是一种纳什均衡。需要明确准则制定目标 ,加强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准则制定机构、过程与程序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经济人假设的复归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是在一定的道德伦理和法律约束下,追求利己并实现利他的统一体。斯密的后继者对经济人假设的界说越来越功利化、理性化、程式化并失去其原来的伦理意蕴。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倡导一种以自由为最高价值标准的全新的发展观,实现了经济人假设的古典复归。着眼于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塑造具有四种道德品质的经济人。  相似文献   

8.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石,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要以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为前提.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含义出发,着重阐述了会计准则理论基础、制定程序,通过研究目前国际和国内的会计准则制定现状,以期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正的情况日趋严重,不仅包括教育资源投入的地区性差异的客观因素,也包括我国教育伦理制度设计的不公正和某些单位对教育资源的滥用或饱为私囊等主观因素.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我们必须改变和改善我国教育伦理制度设计的不公正,以公正为首要原则规范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同时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另一方面必须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结合彻底扭转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公正局面.  相似文献   

10.
由于会计准则的契约不完备性,导致会计准则与公允表达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准则制定过程的非完全社会性.则会导致上述差异的激化,甚至产生法律诉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予以明确规定.但就我国而言,现有法律对会计准则法律地位的规定仍不够明确,为此,应当在相关法律中进一步明确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并规定其例外情形.从会计界自身角度来说,则应不断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和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以缩小会计准则与公允表达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社会层面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二在国家层面形成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目的是要形成一种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广泛的体制性力量,以确保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永续。然而,现实中“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正在并将继续遭遇人性违和、义利定位失当、价值取向混沌、他律与自律失衡等伦理困境,摆脱这种困境的根本途径是以道德自觉铸造制度之魂,以新的“生态社会人”人性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义利观,构建以人为本、人自和谐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和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民事审判中,法官适用裁判性规则需运用自由裁量权。为了实现司法公正,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应遵循客观的理性人标准。理性人是法官拟制的中立的、独立的判断者。理性人的构建以常人能力为基础,以具体案件的行为场景为背景。理性人标准是对自由裁量权的规制,能有效地预防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制度和制度伦理探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尽管根据“经济人”理论假定 ,“经济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主体 ,但在现实经济社会中 ,它必须受制于制度、在伦理道德领域必须受制于制度伦理的约束。制度是准则、规则的集合 ,制度伦理则是制度的道德性与道德的制度化相协调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的制度安排。道德建设的基本路径依赖是制度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分析构成企业行为主体的人不仅仅是传统经济学所假设的经济人,同时还是道德人和社会人。提出只有在作了这样的补充和"修正"之后,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才能更进一步地逼近真实的世界和更好地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法律上的人格深深植根于人格的伦理性之中。人格的伦理性内涵表现为法律对人的一般法律地位的确认、人格权对人本体的保护以及作为技术人格的权利能力。近现代法律的人格经由形式平等发展至实质平等,仍然是基于对人格的伦理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发展观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伦理思想的体现。经济活动的目的和社会伦理目标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一致性,经济伦理规则内生于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交往之中。科学发展观中所蕴涵的经济伦理思想体现在发展的目的、过程、手段及结果等方面,它规定了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突出了发展的多维性,既以效率的标准实现了经济合理性的要求,又以人道的尺度丈量了伦理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将产生正义与分配正义有机结合,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目的。这一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将经济原则与伦理原则完美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一般人格权是具有“一般条款”性质的“框架性权利”。法律确立一般人格权的根本目的在于补充人格权的立法漏洞。一般人格权的理论基础是人格伦理主义和绝对权法定主义之排除,其权利主体仅限于具有“伦理意义”的自然人,而法人不是伦理意义上的人,不具有伦理人的尊严,因而不应享有一般人格权。一般人格权是一种开放性的权利,具有“一般条款”的性质,对于一般人格权的内容的确定,属于一项补充法律漏洞的作业。无论是在立法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中,一般人格权的具体内容是无法也不应该事先确定的。  相似文献   

18.
在简述政府涉外规制相关内容基础上,从涉外经济规制、涉外社会规制及涉外规制的其他方面,对我国涉外政府规制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经济伦理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由经济伦理缺失所导致的腐败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从经济伦理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经济伦理的决策模型,对腐败行为的产生和腐败问题的治理做出分析。文章指出,腐败行为的产生是行政人员根据期望收益的决策过程,其核心内容是经济性和伦理性的内在博弈。对于腐败的治理,要从制度调整、监控体系以及伦理规范三个方面做出,以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降低腐败的期望收益,从根本上抑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观忽视了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这导致了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危机。这些偏失的哲学根源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缺乏全面的、客观的认识。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伦理观念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的、科学的认识之上的,它把自己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自然,认为自然界该享有伦理权利。可持续的发展观要坚持的伦理规范有:坚持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坚持“正其谊而谋其利”的功利主义;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坚持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而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厉行“节约消费”消费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