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一项重要策略 ,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宏观指导方针。西部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要素。如何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不仅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也是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具有市场属性、地域性、民族文化以及生态与可持续的特性。在生态视角下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就是把特色资源、地理区位、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等优势转化为经济、市场优势,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有以"产业生态化"模式发展资源型特色产业、以边境口岸优势发展低碳型口岸经济、以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发展休闲养生和旅游度假等第三产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以及以民族传承和特色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民族医药、健康产业、绿色产业等。  相似文献   

3.
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民族文化是构成西部人文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它与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造成民族文化不断流失、损坏和被弱化的危险。对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加强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边疆安全。西部民族地区水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严重、草原生态恶化和污染严重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相对贫困、人口的增长以及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清等是造成西部生态环境不好的重要原因,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加强西部生态环境的立法、完善刑法中关于破坏环境的相关规定、规范生态环境的执法行为、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才能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问题往往出现在不同的行政区划中,既表现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性,也表现出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特殊性,造成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属地治理”的失灵,亟待革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协同共治是一种旨在超越单一治理主体与破解跨区域范围的新型治理模式,与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治理诉求高度契合,能够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凝聚利益相关者的思想共识,增强利益相关者的内部合法性。因此,将协同共治嵌入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全过程,从理念构筑、法律规制、组织保障、制度安排四个维度进行路径探索,大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的协同共治,进一步增强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源自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财政补偿机制,而这一机制是否完善、运行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乃至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7.
论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基本内容。生态环境不只包括自然环境 ,还包括人文社会环境。民族文化是构成人文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在西部大开发中 ,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不能只是片面地指向自然环境 ,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的趋势 ,不仅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影响到民族关系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生态的安全。本文在阐述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 ,客观分析了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并提出遏制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武陵民族走廊及其主要通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陵民族走廊是沿武陵山脉和沅水等5条水系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一条民族迁徙流动的地理通道和文化通道,其范围大致相当于历史上的武陵郡和今天的武陵地区。它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的地带,自古就是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今天是我国中西结合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分水岭。武陵民族走廊主要由沅水、酉水、澧水、清江、乌江等几条通道构成。  相似文献   

10.
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危机与重建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历史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处在十分脆弱甚至是恶化状态,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其原因是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人口压力过大、资源利用方式不当、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的负面影响所致。要实现西部民族地区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生态重建战略即加强生态补偿立法,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做出的战略决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鄂托克旗,是一个典型的蒙古族聚居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具有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典型特征。鄂托克旗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该文在对新疆、甘肃、宁夏、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状况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西部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人文素质提高的实践关系。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完善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体系,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才能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产业是带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面临着四大挑战:中国总需求结构调整、陷入“资源诅咒”的困境、开征碳税、生态环境恶化。西部民族地区只有通过转变资源型产业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途径,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既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应该包括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关注较多,而对文化环境的保护研究较少。时下,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将会受到更加严重的冲击,对此问题若处理不当.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直接影响西部大开发的成效。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采取多种办法,加大力度保护文化生态,使西部民族地区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社会抵御环境公共风险的公共产品,其供给必然要求政府公共财政的介入。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西部乃至于全国生态屏障的主体区域,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该地区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改善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考察政府财政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撑状况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各地区普遍关注的问题。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区位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制约,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划分了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类型的基础上,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探讨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临夏州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整体思路,并期望以此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8.
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部民族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和地区长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以西部民族地区为切入口,首先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在我国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指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祖国边疆稳定、生态可持续性及资源合理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讨论了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发展缺口”的扩大、贫困、区域开发成本高、资源的非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损害严重等,最后提出了以制度创新、人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建设等为内容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漓江流域地名记录了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如实反映了流域地区山川、动植物、矿产资源和自然现象等地理信息和人民生计方式、生产关系、民俗生态和民族信仰等人文情况,是漓江流域民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互动生成关系的呈现。在漓江流域行政区划名、自然村寨名的选择和变化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史信息,集中体现了漓江流域人民的民族生态观和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发生学来考察,“西部文学”的发现体现出文化认知和文化自觉的特性,是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果。本世纪以来,“西部文学”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阶段,与资本、权力和意识形态体系形成种种互文关系。“西部文学”包含了多层面、多向度、多级差的地理、民族、宗教、生活方式、文学想象内涵,它的敞亮有待于对其进行细致地分割与剖析,而考察西部文学中所体现的地区体验和民族文化积淀,以及它对不同群落、民族、阶层、性别、信仰的人们的意义是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