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先秦动量范畴的表达式“数词+动词”具有表达功能上的歧义:可表动量,亦可作为一种从陈述到指称转换的功能结构式。这种蕴涵两种功能的单一结构式在表达上违背了话语交际中的“足量原则”,因此“数+动”结构要么单袁动量,要么只是作为一种从陈述到指称转换的功能结构式。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数+动”结构选择了转变语序——“动+数”结构表动量,在词汇层面,“数+动”结构保持了其造词功能(陈述性〉指称性)。但是由于“数+动”结构在文言中表动量的优势语序不可能完全退出表动量功能的语序集合,在动量范畴演变过程中“数+动”依然存在,在句法层面单表动量范畴的语例增多,在动量词范畴成熟后,“数+动”结构的数词与动量词结合成为普遍用法。  相似文献   

2.
“子”在《孟子》中的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中,一般的语法著作和语法研究者把“子”都解释为表尊敬之词。本文在考察了《孟子》全部代词及“子”的所有用例后发现,“子”在《孟子》中却无表尊之意。文章用充分的例句分析了“子”和“尔”、“汝”及“夫子”、“先生”在《孟子》中的不同用法,同时还就《孟子》和《论语》对“子”的用法进行了比较,从而说明“子”在《孟子》中是以一般的对称代词出现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里,数词跟名词组合中间要加量词,不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这通常被看成是一般规律。但现代汉语中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数词+名词”现象,绝非个别例外。从数词来看,现代汉语中各类数词都有“直接修饰名词”的用法,有时中间根本就不能加量词。现代汉语的“数+名”组合不能一概简单地解释为“省略”或“古代汉语的遗留用法”;究其成因,有句法因素和语义因素,也有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线性序列“数词‘一’+动词‘面’和“数词‘一’+量词‘面’”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产生了副词“一面”,相当于“径直、直接”;后来演变出时间副词,相当于“立即、马上”。由于两者与时间范畴都有关,语义上出现了交叉。随着“立即”、“马上”的出现,时间副词“一面”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带“子”称谓是禅宗文献的一大特色.禅籍中“杜拗子”用来称呼言语不通、说话难懂之禅僧,引申指妄自尊大、不明事理者.“勤巴子”是指圆悟克勤禅师.“克勤”是四川人,这是禅籍称谓中“人名+地名+子”的格式.唐宋时期“郎”有贱称用法,“梢郎子”是指艄公、船家.不是指痴呆不明事理者.  相似文献   

6.
论“是”字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是”字句陈天福一、“是”的语法功能“是”在古汉语里主要有两种词性;一为形容词,与“非”相对,意为“正确、合理”,如“自以为是。”(《孟子·尽心下》)一为代词,与“彼’湘对,意为“此、这”,如“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是”表...  相似文献   

7.
山西方言“子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方言除南部二十七个县市属中原官话、北部广灵属冀鲁官话外,都属晋语区。在调查到的七十八个方言点看,晋语区的“子尾”与官话区的“子尾”是不同的。山西境内的官话与晋语周围的官话一样,都读尾,晋语读音多样,声母复杂,主要韵母多读,形成晋语一大特色。本文没有将晋语、官话分开论述,而是从地域角度将山西方言复杂多变的语音形式展示出来,将富有特色的语法结构、语法意义作了重点分析,如:动词形容词重叠加“子尾”;述宾结构加“子尾”;形容词词中词尾附“子”,数量结构量词重叠加“子尾”;人名及排行加“子尾”;“子尾”的明显的贬义色彩;“子尾”表动作完成的语法意义以及“子尾”的变韵、变调等等。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言事实的归纳与分析,可以看出山西晋语对外有排斥性,对内复杂性中蕴育着一致性的特点,如:“子尾”的读音,尽管有多种读音,但主要韵母大多读。  相似文献   

8.
“有+VP”1和“有+VP”2二者存在区别:“有1”是动词,VP1只能是少部分单双音节动词,担任“有1”的宾语,“有2”承担三种语法功能,VP2不受音节或性质的限制,结构类型丰富。“有+VP”2结构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有”的隐退与“了”的出现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了”的专职身份使得“有+VP”2格式在主流语言中隐退。“有+VP”2复出受方言、外来语、传媒、语言机制、自身优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汉语史角度论“见V”之“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见“V”结构中的“见”字,一用于被动句,一用于主动句。对于后者之词性与功能,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汉语史角度论证了此“见”字已虚化为与“相”字相类的副词,有时具有称代性,有时具有表敬性,这也是该词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0 引言本文所说的称谓词“子”,指单用、且通常表对称的“子”。关于这种“子”的来源和词性,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就某一时代或某一专书中的“子”作全面描写的文章,目前似乎也很少见。本文打算通过对《左传》中全部这类“子”的统计、分析,在某些方面提供一些新认识。为可靠起见,本文所列各种统计数字都是据原书一一考察、统计的。《左传》的称谓词“子”共381例,下面先分别考察其语法特点和感情色彩,再对这类“子”的来源作一般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要与量词组合再修饰名词,而"两+N"结构则是由数词"两"直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语素的一种结构。能进入"两+N"结构的名词主要有个体名词、集合名词、方位名词三类,这种结构有着特定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据传孔老二有一个弟子叫颜渊的对他说:“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意思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真可谓“亦步亦趋”了。 两千多年前的颜渊五体投地地拜倒在孔老二的脚下,做他的忠实门徒,受到了人们的嘲笑。然而,翻开近代史,我们发现,那些奴颜媚外的儿皇帝,引狼入室的大汉奸,口蜜腹剑的政治骗子,无不三跪九叩尊孔丘,正襟危坐论“复礼”。袁世凯称帝复辟时,就曾叫嚣:“孔教之于中国,犹空气之于人类。”蒋介石也对孔丘奉若神明,吹捧他是“千秋仁义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当历史的车轮前进到二十世纪的当代,尊孔  相似文献   

13.
孔子认为自己的“道”是可以“一以贯之”的。并曾想把“一以贯之”的内容分别传授给子贡和曾子——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相似文献   

14.
《史记·高祖本纪》有这样一段话:“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有的同志认为“今为赤帝子斩之”一句是以介词“为”为标志的被动句式。①此说值得商榷。关于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马建忠在他的《马氏文通》中作了论述。他说:“外动字之行,有施有爱。受者居宾次,常也。如爱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②马氏从动词和宾语的词序和动作行为的施受关系着眼,判别了古汉语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按马氏的意思,即是主语是受动者的句子,就是被动句,不管有没有结构标志。从马氏所列被动句六种表现形式中可见这一点。这六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汉日三种称谓语境下不同形式的用法、功能和认知视点展开分析和对比,发现汉语的视点主要是与语言形式有关,而与称谓语境并无多大关联,其光杆名词是可借位视点,直接组合形式是平行视点,加“的”形式是相交视点。但是,日语的视点则与称谓语境有关,而与语言形式的相关性不大,其表自称和对称是可借位视点,表他称是相交视点。文章认为,不同视点选择的认知动因是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汉语表自称和对称时,直接组合形式体现出较强的交互主观性,而日语有表交互主观性的形式标记,表他称时交互主观性最为凸显。   相似文献   

16.
在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新当代文学的影响中,“典型”的形象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演变为“他者”的身份,而受到关注,作者与其塑造的“典型”互为主观。中国新当代文学在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互为文本”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作品中的“他者”,更是一个文化形象的“他者身份”,这个身份隐喻了一个以意识形态为主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数词“十万”与“千万”结构、功能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汉语数词结构、功能的分折,概括出复合数词的结构与表义功能的对应规律:系位组合的结构关系是数学运算关系,构成确数词,表示确定数目;系系组合的结构关系是普通复合词的联合关系,构成概数词,表示概数;位位组合的结构关系是普通复合词的联合关系,构成夸张数词,表示夸张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NP+VP+P.P.”结构的传统研究多限于语法结构上的分析,这种传统的语法分析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形式上的分析和解释,是一种传统的分析方法。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和探讨“NP+VP+P.P.”结构。语用分析是一种功能上的解释,是一种功能分析,它一方面主要分析所牵涉到的诸多句子,这就涉及到了句子的语义内涵;另一方面句子的含义也随时随地的在变化。“NP+VP+P.P.”结构是由各成分(主语一谓语一宾语一宾语补语等)之间的句法关系网建立起来的。从语法角度理解此结构主要是对词语、句子结构的显性理解;从语义角…  相似文献   

19.
孙宝华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可是很少有人称他为“孙校长”,通常称其为“书生校长”、“书迷校长”。他虽然身为校长,但既不擅酒场应酬,也不喜人际交往,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每次到他的办公室,看到他不是站在书橱前找书、翻书,就是伏在书桌上看书、奋笔疾书。他不仅自己是书的崇拜者、迷恋者,还倡导全体教师读书。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他每次都强调:“多读书才能教好书;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没有爱读书的老师就没有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多读书,你才能读出先进的理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由不及物动词“死”因经常带有宾语而渐形成“为死”义项出发,说明此用法不仅用于表目的,也可以用于表原因;同时还针对“死+名”这种多义结构进行了辨析,探讨了有关介词“于”的省略等情况,概括出较为有效的区分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