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得胜 《领导文萃》2009,(5):108-111
明朝万历年间的文官集团,总数约为2万人,京官约占十分之一。文官绝大多数是科举出身,经过层层会试殿试,突出者可被任命为大学士,供职于文渊阁。因文渊阁为皇帝的直属机构,在不设丞相的情况下,文渊阁事实上承担着政府内阁的职责,首席大学士也就几近总理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科举官僚制的技术、制度与政治哲学涵义──兼论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秦晖一.从技术层面看科举:一部有效而稳定的文官机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政坛风云与官制兴革,人们回首发现:“科举竞争”无论是与我国古代的世卿世禄、察举征辟,还是与外国古代的贵族制、军...  相似文献   

3.
正冯道,生于公元882年,在公元954年寿终正寝,一生处于可谓"不幸时代"的唐末五代乱世。在这个"不幸时代",武夫争雄,文官也不好过,"各方镇犹重掌书记之官……然藩镇皆武夫,恃权任气,又往往凌蔑文人,或至非礼戕害"(《二十二史札记·卷二十二》)。然而,同样在这个时代做官的冯道,似乎可以称得上是个幸运的人。公元909年,快到而立之年但由于乱世失去科举入仕机会的他,就近投奔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有时候朝廷对官员还是相当抠门的。委任状得官员自己花钱买《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记载:"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绫轴钱。"告身,就是任命状,是沿袭南北朝时的遗制。唐朝任命官员的程序一般是先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再由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最后由主管部门执行任命。凡被授官的人,自各种途径出身者以至公卿皆给以凭信,加盖文为"尚书吏部告身之印"的印信。唐朝,直至五代、宋朝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公务员数量就很庞大,历朝历代各有各的管理模式。本文试简要列举北宋、明、唐三个朝代管理公务员的主要做法,以期对当今有所借鉴。北宋:抓小官放大官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庙号称宋太祖。他在军中多用文官,文臣充武将,武将调离军职。赵匡胤曾对谋臣赵普说:"我现在用儒  相似文献   

6.
正"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宋朝为官的常态宋朝建国不久,朝廷陆续在州郡设立了"通判"一职,宋朝设通判的本意,是想让这个角色对知州知府起到监察的作用。通判的设置,为知州知府加上了一道紧箍咒,有效规避了州府一把手独断专行的可能,他们不受知州知府甚至上级路分大员的辖制,直接对朝廷负责。与汉代设立部刺史相比,明显严密了很多。宋朝政区划置采取三级制,即中央之下设路,路下设府、州,府、州下设县。一般说来,路里设安抚使司(帅司)、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司(仓司),统称"四大监司"。帅司主军政,漕司主漕运,宪司主刑狱,仓司主仓储,各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 发展时期,随着小康社会建设 的全面展开,干部制度、人事制度也 在进行着改革。在这个时候,研究西 方的文官制度,观其利弊得失,总结 其经验教训,对完善我国的干部制度 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革新吏治:西方文官制度的 形成 "文官"一词,是从英文"Civil Service"翻译来的,这个词的原义本 是文职服务员,并无"官"的含义。 西方各国对文官的称谓不尽相同:美 国叫"政府雇员",毫不掩饰文官与 政府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法国叫  相似文献   

8.
英国文官队伍有几十万之众,但在世界文官制度史上,它却享有公正廉洁的好声誉。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什么措施维护着英国文官的廉洁?什么机制保障着这种方式下的运作?笔者在1990年访英期间曾专门就这个问题向英国文化委员会和英国文官学院的  相似文献   

9.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战疫情、抓防控,全国各地集中力量,严防疫情蔓延。宁夏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开出了一组增强社会肌体免疫力的"特色药方"。首先是"望闻问切",全面排查疑似病例和发热病人。宁夏在部署疫情防控行动时,不仅突出强调收治发病者、排查疑似者,还顺势而为,把防控落实为一轮基层"大体检"。  相似文献   

10.
<正>当我们翻开历史,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为官之道以及他彪炳千秋的功业,穿越历史的时空,仍然激励着后人。一、为官之首要:忠正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由科举步入仕途,历任学政、巡抚、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是晚清政坛上活跃了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11.
马红梅 《科学咨询》2004,(12):30-31
<论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乐之"是求知的最佳态度.  相似文献   

12.
顾伯冲 《领导文萃》2009,(16):82-86
大宋王朝,一直是许多中国人向往的治世之极度。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骚客儿度梦回,投奔自己热爱的宋朝,不仅如此,就是一些外国人也对宋朝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恋,成为对古代中国挥不去的一种文化记忆。英国作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相似文献   

13.
蔡建军 《领导之友》2014,(12):55-56
正晚清名臣张之洞,在晚清险恶的局势中能够脱颖而出,励精图治,功垂青史,为时人所誉,为史家所赞,为后世所传,其为人、为官之道留给我们许多思考与启示。为官之首要:忠正张之洞出身于官宦之家,由科举步入仕途,历经学政、翰林院京官、巡抚、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观其一生,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  相似文献   

14.
顶尖人物的使命感 “如果我们没有把事做好,会让很多新加坡人遭殃。”40岁的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林勋强说。就如同其他新加坡政治家及高级文官一样,林勋强出身清寒,极珍惜新加坡今天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河之洲     
宋太祖“以愚困智”北宋初年,南唐派使者前来纳贡,使者是江南名士徐铉,宋朝照例要派官员做押运使,接受贡品。当时,南唐有“三徐”,名声卓著,都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闻名于北宋朝廷,其中,又以徐铉的声望最高。因此,北宋的文武大臣自认学识不及徐铉,怕丢面子,无人敢做押运使。要在北宋朝廷找一个口才、智慧与徐铉相当的文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找一个差一点的文官,势必败在徐铉手下,被南唐耻笑。宋太祖突发奇想,让宦官传旨招殿前司写了10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并随手圈了一个人的名字。满朝文武见状,大吃一惊,连宰相也不解其中奥妙…  相似文献   

16.
正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为官一生力求言行一致,以浩然之气行于天地之间,体现了一代达官鸿儒以天下为己任、死而后已的至高追求。一、为文向上有生气宋初承袭晚唐五代陋习颇多,士大夫少有气节。为变革求新,范仲淹根据宋朝重视文官治国的传统,以文风改变士风,思考和行动良多。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中国近代名人的张謇不朽功业主要有三,即高中状元、实业巨子与立宪领袖,每一项背后,映射的都是他雄浑的精神气象。构成这一气象的主要是四大因素:既重视成规又俯视成规,既重视金钱又超越金钱,既把握大势又审察细理,既自强不息又达观认命。1.既重视成规又俯视成规高中状元对于张謇的事功来说,其意义怎么估量都不过分。张謇出身贫苦农家,他在科举道路上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痛苦,早已为人们所耳熟能详。要特别指出的是,张謇在高度重视科举的同时,又能明了科举的实质,不为科举所困、所累。张謇从15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到41岁中进士,26  相似文献   

18.
虽然曾国藩、李鸿章都是科举出身的仕人,又都是靠从戎为帅的契机联络成各自的派系群体,但其风范表现及对群体的影响有着明显不同。如果说曾国藩素以“儒风”染人,那么李鸿章则惯以“痞气”  相似文献   

19.
李军 《领导科学》2006,(23):51-52
宋(663-737),邢州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十七岁中进士,后入仕为官。青年时著有梅花赋》,宰相苏味道巡视中读此文,很是赞赏宋的人格和文才,回朝后推荐给女皇武则天。经过殿试,武则天对宋很是赏识,委以重任,先后提封其为录事参军、监察御史。以后几十年,宋又在广州、潮州、杭州等地方任过刺史,后在朝中任刑部尚书、御史中丞、门下省侍中、吏部尚书等职务。特别是他长期任吏部尚书,掌管官吏的选拔任用,业绩尤为突出。精简“斜封官”。唐中宗在位时,外戚和诸公主干预朝政,科举禄官请托之风日甚。只要肯出钱,无论何人都给官做。…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文官制度的"两官分途"构建准则与"政治中立"价值精神是基于一个效率政府的要求进行构建的。这种政治与行政二分在政府内部职能的体现在最初很好地回应了效率的要求,但是随着政治与行政、政务官与事务官职业角色的日渐模糊,以及官僚政治的抬头,这样一种分工却导致了政府效率的损减,在政府对效率的重新的一个回应过程中,"两官分途"、"政治中立"等一些现代文官制度中基本准则与精神也显得落后于时代而逐渐遭到摒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