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长篇小说无疑是起步最晚的一种文体。即便是从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算起,也就二十多年时间。有学者认为在有据可查的370部左右长篇小说中,真正能够称得上是“经典”文本的“不足20部”1,不过我个人的看法似乎更为悲观。从思想价值方面而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注重反映大时代的历史变迁,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社会从“启蒙”到“革命”的全面转型,无疑提供了一种生动形象的参考资料。但是从艺术审美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典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化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审美性、现代性和历史性三个维度对经典构成的影响。其中,审美性是经典构成的内核和前提,现代性赋予经典以政治、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多元批评视角,历史性则使作品在自身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勾连起“过去性”和“现在性”,避免了文学阐释的“隔膜”。  相似文献   

3.
文艺审美超越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南珊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19-121
文艺审美超越是我国现代语境下文艺理论和美学新发展应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系统的关节点。文艺审美超越主要包括审美愉悦、审美和谐、审美自由三个递进层次,以及时空性超越、介体性超越、诗意性超越、灵应性超越四个构成维度,具有内在性、生成性、开放性、升华性、独特性五个基本特征。它是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经验性与超验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相度圆融中动态生成的,审美升华能力的提升对其有着关键性作用。文艺审美超越强调对现实超越和自我超越的一体化,其精神特质和价值指向在于个体自我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并以超越之美而为美立极。  相似文献   

4.
同情与理解:中西美学主体间性的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美学走向了主体间性,它从解释学角度,以审美理解来沟通人与世界,构建主体间性;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价值论角度,以审美同情来沟通人与世界,构建主体间性。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是同一的,共同构成审美主体间性。因此,中西主体间性美学可以相容互补。  相似文献   

5.
王明科 《江汉论坛》2005,(6):136-138
现代性不同于现代化与现代主义。中国现代性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现代性的困惑在于其双重的悖论性: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构成了现代性整体结构上的悖论,而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各自本身内部也是悖论性存在。中国还不存在一个独立的超越现代性意义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间文学貌似没有经典,实际有着难以尽数的经典。这些经典以内涵的丰富性、实质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无限的可读性、较高的审美性、世俗的权威性作为评判标准,经过了广大民众、文人学士、政治力量的三层建构而从普通民间文学作品中筛选出来。当代中国,经典的民间文学理论与实践的民间文学经典发生了危机,视觉文化、电子媒体和模拟技术等现代传播方式成为民间文学经典走向全国、通往世界的广阔通道。  相似文献   

7.
非审美因素是审美产品的重要构成,非审美性也是审美产品的本质特征.很多审美产品最初都是实用产品,很多审美范畴最初都是实用范畴.一般来说,经典作品大多有很强的审美性,但经典和审美性之间并不是成正比例关系.提倡审美批评,并不是否定社会批评等其它艺术批评,而仅仅只是强调审美批评是其它一切批评的前提,审美批评与其它批评不是先后的关系,不是重要与不重要的关系,而是层次的不同.当下中国文学的很多写作越来越偏离审美性,但偏离审美性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偏离文学性,有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说它缺乏审美性,但却不能说它缺乏文学性.  相似文献   

8.
两种审美主义变体及其互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一川 《社会科学》2006,9(5):178-185
审美主义是中国审美现代性进程不可或缺的一副颜面,其双重源头即日常式审美主义和思辨式审美主义。周作人和宗白华两人可以分别视为两种主义在中国的代表。中国审美主义带着中国语境的深深印记,实际上呈现为两种变体——精英审美主义和市民审美主义。这两种审美主义变体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而存在独特的互渗性关联,构成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传统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9.
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现代基督教文化是林语堂人格构成中的根基性元素 ,因此林语堂将“人何以为人”这一命题作为自己的终极关切 ,并赋予“上帝”现代人文的涵义。信仰人格影响了林语堂的理性人格、道德人格、审美人格等 ,在他的文化人格中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现代基督教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成了林语堂品评中国文化的潜在标准 ,从而造成了东西文化在他人格构成中的不同地位 :西方文化属于价值根基层面 ,中国文化属于审美情趣层面。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早期审美主义思想--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理论的肇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早期审美主义思想是在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以悲观人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审美超越、审美慰藉、审美救赎(解脱)为逻辑发展主脉.它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义相比,具有"现代性";与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相比,具有"中国性".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鲁迅心理小说艺术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卓 《齐鲁学刊》2001,(3):62-66
鲁迅的心理小说是带动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先锋创作,它以丰富多彩的心理结构形态和回熟深刻的心理表现技巧,率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野。鲁迅心理小说多样化的内心独白和独具特色的心理分析、意识流表现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在形成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后来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同时也由于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内涵、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等等,这使得20世纪的中国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在社会学的内容表现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差异,由此人们可以看到20世纪中国小说和现代西方小说所呈现的不同创作特征和发展风貌。  相似文献   

13.
邓百意 《兰州学刊》2009,(12):180-183
场景作为诸叙述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是衡量叙事艺术成就高低的一个标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世情等各类题材的小说,无论是以语言为表现重心的“文场”还是以动作为表现重心的“武场”,都构设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审羡风范的场景范型。这些典范场景不但构成了小说的核心趣味场,而且在结构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化与近代小说的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影响了文学观念,也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变革。近代小说文体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小说类型扩大,出现了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等;叙事模式出现了限制叙事、第一人称叙事和倒叙等;长篇章回小说体制的冲破;汲取西方小说艺术技巧;环境描写的加强。这一切都为传统型小说向现代型小说过渡奠定了基础,并推动中国小说在近代化进程中跨出新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张清芳 《云梦学刊》2008,29(1):101-103
曹文轩于2005年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天瓢>和<青铜葵花>,是他追求美学艺术的代表作.作者一面把中国传统的唐诗宋词的格调和意象化到作品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意蕴.但是另一面.他又把西方小说的一些写作技巧融入小说的主题中,由此创作出中国古典美感和西方现代美感相融合的佳作来.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小说中对现代小说的各种基本叙事角度都有所运用,即使是同一种叙事角度,其格局和写法也有所不同。沈从文小说在叙事角度上的广泛探索和卓越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张冠夫 《河北学刊》2001,21(4):40-43
将诸多文化因素引入作品是端木蕻良小说创作所具有的突出特征之一,这是作家自觉将《红楼梦》等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手法借鉴到现代文学中所进行的可贵艺术探索。端木的艺术世界包容了丰富的雅俗文化成分,对民间文化的呈现尤见特色。在较为成功的作品中他注意将文化材料自然地融入叙事中,实现了与作品各构成要素的有机衔接。文化因素的引入使端木的创作表现出崭新的审美特征,对于端木艺术世界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端木蕻良的艺术尝试成功与失败兼而有之,但其予人的启示颇多。  相似文献   

18.
杨洪承 《齐鲁学刊》2003,4(5):89-95
选取政治文化的视角,透视20年代中国文学本体世界的生成,探寻文学自身形式的结构演变,会更加凸现现代文学与现代政治演绎的密切关联。如政治的焦虑与现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内涵;情感空间的徘徊与政治激活的现代诗文体式;社会政治结构图式的移植与现代话剧的探索。现代作家的文体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样式问题,而是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文体的个性特征、创作观念与政治文化因素的内在渗透中,揭示出那段文学史另一方面的复杂形态和丰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幽默”作为审美范畴之一在近代形成的文化语境、历史过程及审美功用 ,指出理性精神与怀疑态度作为幽默的内在品质 ,对近代以来的人类文化精神有独特的表征功能。以米兰·昆德拉为切入点 ,借助于对其幽默小说观的阐发及其作品所受幽默文化影响的考察 ,揭示了近四个世纪以来幽默小说的伟大进程及其在 2 0世纪文化语境中的曲折命运。论者基此认为 ,在新世纪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开创中 ,幽默不仅应成为主导性的小说美学风貌之一 ,还将因其所表达的特定的小说智慧、相对性价值立场而成为一种有表征能力的当代审美符号。  相似文献   

20.
罗晶  过伟敏 《学术探索》2013,(4):131-134
由于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的历史背景和清末状元张謇在南通的悉心经营和实业建设,南通兴建了大批的近代中西合璧建筑。这些建筑是近代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结果,因其体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形态特征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通过对南通地区现存近84幢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多次调研、测绘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探讨了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因,并从建筑的形态趋向总结了四种基本的式样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