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由崔明德、任士英撰著的《安禄山评传》数易春秋,新近已经完稿。蒙作者赐阅书稿,得先睹为快。诚如作者在该书前言中所云:“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事变。作为发动叛乱的首要人物安禄山从此成了历史罪人,时遭后人痛骂。痛骂固然可以解恨,但不能推进科学。与其痛骂,不如认真探讨一下安禄山何以能由一个被人奴役的放羊娃逐渐发迹,成为身兼三镇节  相似文献   

2.
唐中叶安禄山发动的叛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转入后期的历史性转折点。冷静考察他与当时政治形势和中枢政权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了解玄宗时期的政治状况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安史事件是唐代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研究解决唐代历史、文学等方面许多问题的一个关键。天宝十四(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于范阳(北京附近)。人们历来都把这称为“安史之乱”,大都认为史思明是同安一块起兵的重要人物(甚至是安的第二号人物),和安有着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4.
公元七五五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地方军阀头子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历史上叫作“安史之乱”。唐王朝为了平定这次叛乱,派出重兵,大动干戈,费了八年的时间。“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但是,唐王朝由此衰落下来,统治阶级更加腐败不堪,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经过八年的战乱,唐朝中央已无法控制地方,当时,整个北方,包括现在的河北、  相似文献   

5.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相似文献   

6.
《长生殿》传奇中所描写的作为李、杨爱情悲剧重要戏剧情境的“安禄山造反”不可完全等同于作为史实的“安史之乱” ,前者对后者及其相关的史实进行了艺术再创造 ,即剧本围绕“安禄山造反” ,强化了唐玄宗的荒淫昏庸和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 ,强调了乱自上作和奸相逼反的造反成因 ,突出了结束以昏君奸相为核心的封建罪恶统治政权的客观结果 ,从而 ,在客观上显示出了“安禄山造反”一定的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天宝十一载(751年)秋,安禄山率兵讨伐契丹,因天降大雨,弓箭松弛,及奚临阵反水与契丹合力围攻唐军,致使安禄山大败而归。在这次战役中,安禄山究竟出兵多少人?史书记载不一。(1)《新唐书》卷219《契丹传》载,安禄山“发幽州、云中、平卢、河东兵十余万,以奚为向导”,以讨契丹。(2)《资治通鉴》卷21(?)载;“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向导。” (3)《旧唐书》卷199《契丹传》载:安禄山“以幽州、云中、平卢之众数万人”讨契丹,大败而归。这是一个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8.
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日益激化,终于在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的十一月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被唐王朝豢养起来并受到唐玄宗无比宠信,兼领平卢、范阳 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一个突厥族和波斯族的混血儿)叛变了唐王朝。这场叛乱前后延续了近八年之久,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的正月才算平息。八年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一场极大的灾难。战争结束时,全国人口比天宝十三年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李白诗沉痛地描述“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说:“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经过“安史之乱”,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唐帝国,从封建时代的最高峰一下跌落下来,从此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9.
回鹘改宗摩尼教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史之乱时(755—763),回纥曾派兵帮助唐朝平叛,但也有一些九姓铁勒部落参与了叛乱。可见回纥汗国(744—840)建立经历三代可汗,九姓还没有完全认同回纥汗国。本文的研究表明,762年汗国第三代统治者牟羽可汗南下中原的结果,一方面是信奉拜火并纠集突厥残余的安史叛乱被平定,一方面是对于回纥汗国族群认同有着决定意义的摩尼教高僧被请到漠北,回纥汗国族群认同的障碍终于扫除了;牟羽可汗与摩尼教的完美结合,开始了回纥族群凝聚的新的历史阶段,因而他本人被后人神话为回纥/回鹘始祖。  相似文献   

10.
<正>唐朝的安史之乱是每个读过中学的人都知道的历史事件,其中的核心人物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均出于丝绸之路上的胡族,不仅好武,而且擅长经商,在喜好用胡人为将的唐朝,靠的是武功起家,但心机却一点也不少。安禄山攀上"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为此,老大不小他居然拜杨贵妃为母,进  相似文献   

11.
唐朝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状况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朝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的确在增长,但增长状况并不平衡,节度使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有力约束.唐中央通过频繁调动和限制兼统,有效防止绝大多数节度使专擅一方.安禄山的权力状况属于特例,其形成过程及发动叛乱有复杂的原因,不宜简单归结为当时节度使制度运行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杜甫、李白同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他们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唐玄宗晚年昏愦,文治失修,武备废弛,国是日非,发生了安禄山的叛乱.唐肃宗即皇帝位,仍然内宠奸邪,外疏将帅,政治紊乱,正直人士多被排斥,战乱长年不得平息.  相似文献   

13.
“天宝之乱”,指的就是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举兵反唐。很快河北沦陷,东都失守,潼关被占,唐玄宗携带杨贵妃及杨氏姐妹和几个大臣,在少数禁军的护卫下,仓皇南奔四川。太子李亨北逃朔方,在灵武即位称帝,是为肃宗,玄宗被曾为太上皇。安史之乱延续了八年之久,到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叛乱才算勉强平息。但从此以后,唐王朝每况愈下,国力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极其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积极改革的角色。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光照千秋,形成了丰富的思想体系,值得后人去研究。在其浩如烟海的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藩镇,是唐代特殊的历史现象,在唐后期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谈到它,人们很容易想到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藩镇和藩镇割据并不是同意语。自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唐廷先后设置了大小藩镇八十九个,参与过割据叛乱的有十一个,约占这时期藩镇总数的12%强,但多被消灭。真正长期以半独立状态而存的只有河朔三镇,占总数的3.3%, 大多数藩镇并未参与割据。更重要的是,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政治格局,导致各种矛盾的综合爆发,但唐王朝仍然存在了一百五十余年,其间,中央政权有急骤的衰弱,也有逐渐的复兴,如果以割据叛乱概括藩镇是无法说明上述事实的。我们认为:藩镇是唐朝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中央的地方行政机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石壕吏》《石壕吏》是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创作的现实主义诗篇。七五五年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占据了包括长安、洛阳在內的大片土地。七五七年,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自立称帝。这年秋天,唐官军相继收复两京,安庆绪退据邺城(即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固守。七五八年,唐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的叛军。七五九年三月,叛军史思明发兵救援邺城。唐官军溃散,郭子仪断河阳桥(在今河南孟县),保守洛阳。形势突变,长安震恐。唐肃宗急令各地征兵补充前线,以挽救危局。洛阳至潼关一带地近前线,抓兵拉夫尤为惨重。杜甫是在七五八年冬天由华州(这年六月,杜甫因营救房琯事由左拾遗贬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位相当复杂的历史人物。一方面,在一个时期内,这位时代的佼佼者以其非凡的功绩名噪一时;另一方面,随着历史潮流的急遽前进,他又一次、再次地扮演了逆潮流而动的角色,受到了历史的嘲弄与唾弃;晚年,他在学术研究方面又为后人留下了足资镜鉴的成果。梁启超的复杂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丰富性。历史本身慷慨地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8.
辽朝是我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它于916年由阿保机立国,于1125年在北宋和金的夹攻下灭亡.做为一个强大的政权,在我国北方存在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研究辽朝历史,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王朝的宫廷斗争.辽朝存在的二百多年里,九代皇帝有两代(世宗、穆宗)死于政变,终辽之世,政变、诬案、谋反等斗争事件连绵不断,粗略统计,达二十七次之多.比如:阿保机时代有由刺葛等人发动的三次叛乱(历史上称诸弟之乱)和阿保机本人在汉城集杀诸部大人.耶律德光时代由述律皇后策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政治诗人,他也写作了大量的田园诗。他有过多年居住农村的生活经历:一是结束南北漫游后,在偃师首阳山下筑居“陆浑庄”;二是长安求仕后期,居住在杜曲的“桑麻田”和下杜的“类村坞”;三是安禄山叛乱后,一度寄家在鄜州羌村和流寓东柯谷与同谷粟亭附近;四是入蜀以后,先后在成都浣花溪畔和夔州的瀼西与东屯暂居。近似于陶渊明“归田”的,是他辞官后“为农”于成都与夔州,因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是描写宋徽宗时期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聚义于山东梁山泊,发动叛乱,反抗官军,而后来投降官军,镇压农民革命的故事。宋江实有其人,曾在宋代发动过叛乱。从此,这一史事就在民间传讲的过程中,逐渐地象滚雪球似地膨胀起来并被故事化了。现在,有关那个时期宋江等的故事是作为《大宋宣和遗事》的一部分来记载的。在这部《大宋宣和遗事》里,我们能够看到“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晁盖等投奔梁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