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化景观是地域环境下各种文化要素的整体体现,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从美学角度出发,基于文化景观的非物质层面,莫言作品中的文化景观可以归纳为七类。对于莫言文化景观的审美分析,发现了其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夸诞文化的批判性、宿命文化的深邃性、传奇文化的迷离性、侠义文化的英勇性、死亡文化的冷艳性和乡情文化的悠远性等审美诉求,这诸多方面揭示出了莫言作品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精神内蕴及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景观能整合并创造出符合地域特征的文化氛围,加深游人对乡土文化、环境的理解。文章从非物质文化景观基本概念入手,重点介绍了衡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景观,阐述了非物质文化景观面临的危机,提出了具体保护与传承措施,以期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旅游作为传承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渠道,正日益被重视.目前社会人文类景观的开发通常侧重其物质形态而忽略其非物质形态,这不利于景观文化生命态的呈现.社会关系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其独有的文化脉络,可以填补文化景观物质形态表达所导致的空洞感.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研究价值。对齐齐哈尔丰富、多元、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而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有很多优势。可以从博物馆功能和优势的发挥角度,探讨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原则及途径。  相似文献   

5.
楹联是世界上独特的汉语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景观的楹联写景状物、叙事记史,是极具旅游价值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融文字、语言、书法、文化、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于一体,凝练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其文化景观叙事特性鲜明而深刻,具有广告宣介和导游讲解的叙事功能。楹联是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象征符号和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遗产旅游"依托的文化资本。楹联的旅游开发是一种复兴传统文化的"认同性经济"行为,是对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6.
当代河洛文学是仰仗土地文化的一种地域文学,基于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它呈现了河洛地域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河洛村落民俗、葬俗、婚俗具有浓郁的家族文化、民间礼俗和河洛理学特色,它是对乡土历史文化心理的真实再现,是一道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7.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形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3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7届会议上申遗成功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向世界展示了其“突出普遍价值”、独特性和唯一性。文化景观类型的世界遗产不仅包括外在的、有形的物质要素,而且蕴含内在的、无形的文化内涵,两者密不可分。物质要素是文化景观的“形”,文化内涵是文化景观的“神”,文化景观形神兼备、以形传神。文章从“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景观系统解析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物质要素的“形”,以梯田稻作为核心的农耕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了其文化内涵的“神”,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之所以列入世界遗产的最根本原因。通过解读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本质,可以为其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富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小城镇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些地方小城镇积极采取举措,对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文章以处于鄂西地区的宜昌市为例,对其历史文化景观进行了归类,分析总结了宜昌市小城镇景观特色区对历史文化保护的体现;并结合宜昌市历史文化景观保护现状,提出了小城镇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它们的结合日趋增多.在传衍的发展过程中,内卷(involution)与演化(evolution)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共生共衍的两个不同向度,在诸多实操案例中亦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多数内卷所产生的影响多为负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是诸多桎梏的缘起问题所在,对其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与之对应,多数的正向演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则是对内卷的反向拓展,也是未来实现更多维度价值、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ICH)的重要特点之一,寻找合适的载体形式使这种无形文化有形化、可视化和情境化,使其更好地得到有效的诠释、展示与传播,是ICH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化数字化植入是指通过数字技术集成的途径,将ICH蕴含的文化内容、特色文化元素等粘附、融合、渗透到植入主体——ICH的各种载体中,实现文化意义上的文化着床。文化数字化植入模式(CDIM)的核心思想是在ICH产品、ICH博物馆和ICH景观三大类实体物质媒介载体形态中实施文化数字化植入。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在这一载体上的丢失现象日趋严重。如何使乡村景观建设体现乡村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文化景观衰退的原因,结合历史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多元化和内外部特征,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提出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方略,即从四个方面的内涵要素来科学规划:维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优化原有乡村规划布局,构建现代乡村文化景观新格局;保留修复原有乡村建筑,传承创新凸显地域文化特征;提炼乡土特征符号,发掘乡村文化深厚底蕴。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多方协调引导机制:政府引导,建立多层次的政策引导与规划体系;社会协同,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发挥文化自觉,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和维护乡村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通常又称为"无形遗产"。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了国际法的范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内容给予了界定,对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定责任、国家保护和国际合作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都作出了确切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校园的文化环境可分为物质文化环境(硬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软环境)两个方面。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校园的硬件构建,比如文化设施以及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它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通过对校园建筑的悉心布局,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空间场所,使它们成为高校校园隐性教育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条件。水景观是自然景观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水景观与具体的人、事等要素产生主客体互动而有了文化价值。水景观的文化价值就在于它对人的熏陶和启迪作用,并通过这种文化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水景观、欣赏水景观,进而体会到人水和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景观"是一种在历史进程影响下具有时间维度的表达符号。时间不仅时刻影响着景观项目及地域材质的变化过程,还塑造了景观的形态和文化内涵。本文从景观设计中时间维度的基本概念入手,从表现时间维度的表象(材料变化)、感知(空间体验)和文化(历史过程)三个层面来探讨景观设计中时间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风景描写除了具有传统叙事学的功能外,还是一种文化阐释的产物,涉及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和身份意识。抗战文学中的风景描写促进了民族认同,因为风景是一个中立的素材,它的描写手法有利于民族动员,它是民族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是民族的物恋对象。风景在不同的历史和政治文本中具有重大作用,风景的意义围绕着人的主体性而构建,它弥合着主体自身宿命般的罅隙,使之获得恋物癖的快感。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丰富多彩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频临消失和灭绝。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在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和保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条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服饰文化是广东昼民生活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疍民的服饰形态具有“亲水”的个性,在原料方面具有地带性的特征,同时也是区别水陆社会身份的景观符号;在服饰的空间分布上,珠江三角洲、粤西、粤东各地的昼民服饰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在经济社会朝全球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昼民服饰文化的特征朝“离水”的方向发展,其文化保护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控拜传统民居景观价值特征体现了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物化标志、苗族山地生存智慧以及苗族文化传承的文化空间。通过调查分析,控拜传统民居景观保护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水、电设施功能低,使传统民居受到火灾威胁严重;排水与卫生设施缺乏,使传统民居景观吸引力下降;传统民居舒适性低,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多样性的文化变迁,导致传统民居景观保护受到外来文化的威胁。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对村赛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美国现代主义景观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合当今国内景观设计发展的局面与之对比。对美国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讨中国景观设计在尊重自然,保护遗产,低碳环保,满足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上的发展途径,实现景观设计对城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