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施蛰存和曼斯菲尔德是中西心理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因细腻独到的心理刻画、实验性地运用意识流手法而著名.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春阳>和<布里尔小姐>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创作手法和主题特色.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张恨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和<八十一梦>四部小说的探析,阐论张恨水创作思想和创作道路的发展变化,表明恨水的"恨而醒世"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3.
英国学者和作家托尔金的<魔戒>传奇已经成为20世纪西方奇幻文学的代表作.长期以来,托尔金对包括盎格鲁·萨克逊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古冰岛诗歌<埃达>和古芬兰神话史诗<卡勒瓦拉>等在内的欧洲古代神话传奇和史诗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和深入研究.这些古代作品对托尔金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他提供了创作现代幻想文学作品的灵感.本文通过托尔金的讲座<贝奥武甫魔怪与批评家>探讨古神话史诗对托尔金的神话意识和神话想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序二>与<序三><读第五才子书法>,由于处在道统语境与审美释义的对话困境之中,金圣叹预设"忠义"与"水浒"的现象对立、"朝廷"与"绿林"的现实对立、"施、罗"创作的本质对立,从而确立其腰斩和评点<水浒传>的理由与权力.再从<水浒>与其他"圣贤书"、"才子书"的对比释读,完成对文学文本的审美释义,从而确立其独特的小说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5.
<浣溪沙>是唐宋词坛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第一调",苏轼则是<浣溪沙>创作数量最多的"第一人".在<浣溪沙>的创作中,苏轼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艳科"格局,拓展了题材内容的表现范围,提升了词体文学抒情言志的艺术品格,而且在形式体制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艺术的表现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新.透过<浣溪沙>这一词调的创作,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苏轼对宋词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朱彝尊在编纂<词综>过程中发现了<乐府补题>的版本,并将其大部分词收入<词综>,这扩大了<乐府补题>的传播范围.朱彝尊等人以"拟补题"和"后补题"形式创作了大量咏物词,这形成了浙西词人的独特风格,也影响了以后浙西词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除了文体的贡献外,他对"人"人性"人类"的关注也在继创作了<归去来>,<爸爸爸>之后达到了新的高度.如何从马桥人在生存重压下的人格裂变入手,探讨作者怎样在悖论中寻找表现的支点(尤其是感性与理性在哲理层面的交融与升华),这是分析<马桥词典>不能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威廉斯强调美国"本土"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反对艾略特旁征博引的书卷气很浓的诗风.<红色手推车>是他的意象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从内容、结构、形式三方面论述了<红色手推车>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丁西林的话剧<孟丽君>是一部其价值有待重新评估的戏剧文本.作为历史剧,<孟丽君>突破了当时狭隘的史剧观,其娱乐化的喜剧审美倾向在沉闷的十七年剧坛中具有另类的创新意义.同时,<孟丽君>借鉴、汲取民族戏曲的艺术传统,为话剧民族化的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禅月集>为底本,并参照中华书局本<全唐诗>及其<外编>、<补编>中收录的贯休在蜀中创作的所有诗歌作品,对贯休自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秋至前蜀高祖永平二年(912年)间创作的诗歌作品进行详细的考证并加以系年.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郭沫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解释郭沫若的"球形天才"之谜.郭沫若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亢奋意识与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感伤意识极不协调,研究者历来对于这一明显的反差存而不论.如果说郭沫若的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美",那么,其小说创作表现出来的也便是其独特的"天才情结".从"天才情结"的角度去解读郭沫若的身边小说,是索解郭沫若"球形天才"之谜的一个宝贵视角.  相似文献   

12.
《凤凰涅槃》作为收入诗集《女神》的一首白话新诗,它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代的不乏困惑的理想主义、革新精神和自我精神,同时也极好的融合中国古典的传统和西洋现代主义精神。郭沫若对该诗持续的修改表明了时代思潮的更替、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幻,以及诗歌形式的完善。“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创造的一个跨文化(诗意)新词。  相似文献   

13.
1956年7、8月间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分别以"龙子"和"克拉克"为笔名发表了《发辫的争论》和《乌鸦的独白》两篇文章,通过对郭沫若以往笔名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以及"龙子"和"克拉克"笔名内涵的阐释,可以看出作为政治人物和文学人物并存的郭沫若的生存状态,进而对如何正确认识建国后的郭沫若给出了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与谷崎润一郎关系的研究是郭沫若研究不可绕过的问题。它不仅从个案上拓展了中日现代文学研究的领域,更重要的,对我们深入研究郭沫若与日本作家的关系有着较大的学术价值。通过史料的收集梳理郭沫若与谷崎润一郎的事实关系;通过其小说的比较研究两者的审美关系,从中得出两者小说创作间的异同,从而拓展现有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5.
作为郭沫若历史剧研究领域里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一位学者,黄侯兴的郭沫若历史剧研究是很有特色的,他不仅旗帜鲜明地指出郭沫若的艺术个性是主观而抒情的,而且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创作风格: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具有时代烙印;史剧家必须是题材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结构、情节和冲突要使悲剧效果最大化;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戏剧语言具有强烈动作性等。  相似文献   

16.
《神话的世界》,作为郭沫若唯一一篇以神话与文学关系为中心话题的文艺论文,其特殊性和典型性不言而喻。它既是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诗人正面探讨神话与文学关系的重要文献。结合郭沫若同时期各类创作的实际,进入《神话的世界》,在神话的概念,科学与神话、民俗的关系,异域神话资源整合等有价值的命题上均显示了郭沫若不拘泥、不困囿的开放心态。对《神话的世界》进行整体研究成为考察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中,有关神话思维与诗性特质关系问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抒情诗是中国新诗的重要成果,其在写作中所受到的多种影响值得探讨。其中,屈原辞赋的宇宙观和性别叙事对于郭沫若《女神》的想象力和抒情方式的构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女神》中的"抒情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极其"惠特曼式"的,因而能够对屈原的影响有着精彩的发挥。屈原和惠特曼的影响既使郭沫若的独特抒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也正是他的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在翻译方面,鲁迅与郭沫若均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主要表现在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译文所表现的译者地位等方面。在翻译选材方面,鲁迅主张“为人生而艺术”,郭沫若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在翻译策略方面,鲁迅坚持“宁信而不顺”,郭沫若则倡导“风韵译”。在译著及译文所体现的译者地位方面,鲁迅让译者“显形”,郭沫若则让译者“隐形”。但大道之行,殊途同归,他们都以自己丰厚的译著及译学理论共同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和繁荣。  相似文献   

19.
堪称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的只有鲁迅、胡适、郭沫若三人,要认识和了解20世纪的中国,势必要了解鲁、胡、郭三人。作为"中共文化代表"的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旗帜"。新世纪以来,思想文化多元化,原有价值观、价值体系受到海外思潮猛烈冲击。国内丁东等人以反思之名行否定郭沫若之实,诬其"政治投机"、"文学侍臣"、"无独立研究精神"、"学术抄袭"等,笔者以为,有失偏颇。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给予历史的公允的评价。据此,本文着重对上述论点开展批评、论辩。作为乡梓,爱戴崇仰郭沫若是很自然的,但决不"圣化"、决不回护,而是给予历史的尊重。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当之无愧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论文试图从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的以感情为诗本体、以自由诗为诗体的诗歌,分析中国初期诗人及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对诗歌形式、本体的言说方式下的历史功绩和艺术过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