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文化演进的角度描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曾经的尴尬境遇,认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十七大"报告所提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大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腾飞出现了历史的发展契机。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是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需要;是重塑文化自尊,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提升中华民族体育的软实力的需要;是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觉醒。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理应成为新时期体育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觉,发挥她独具的教化功能和"和合"的人文精神是必须把握的精神实质,是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必须把握的基点。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体育公园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忽视整体区域空间类型的划分和地理因素考虑,我国体育公园的建设存在文化及生态主题性不够突出、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城乡分布不平衡等问题。本研究从生态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区域"、"生态环保"和"全民健身"三方面因素,提出体育公园的分类和发展的新思路——生态体育(公园)圈的观点。从而用绿色生态理念指导体育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校园体育文化是人们在校园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校园的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思想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开放性、导向性、竞争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高校应当制定相应的体育文化建设规划;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挖掘体育隐性的育人要素,树立"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注重体育活动的人文和品牌意识,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体育文化是人们在校园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校园的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思想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开放性、导向性、竞争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高校应当制定相应的体育文化建设规划;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挖掘体育隐性的育人要素,树立"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注重体育活动的人文和品牌意识,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县乡村体制"正逐步向"市镇村体制"演变,这种演变的内在合理性从根本上言之在于改革开放让我国国力大增,从而有能力把"县乡村体制"改造成"市镇村体制"。要根据"市镇村体制"的四大功能即发展功能、服务功能、文化育民功能和民主法治功能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根据"市镇村体制"统一规模地来设计和谐统一的城乡运行制度,推进我国城乡统一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和谐。  相似文献   

6.
十七大报告中包含着丰富的协调思想:1.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主线,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统一;2.以"改革开放"为主线,把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贡献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创新相统一;3.以"以人为本"为主线,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与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统一;4.以"和平发展"为主线,把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和对外建设和谐世界相统一;5.以"与时俱进"为主线,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统一。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多元化迅猛发展的世界格局下,文化自觉有利于应对价值多元化与多元文化,有利于协调利益矛盾、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应对文化"全球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成百上千的人组成的,校园文化即人的精神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即从师生需要出发,因循师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顺应教与学的规律,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的文化。校园文化的构建应从学校的课程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学校的道德文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来构建。现结合福州市台江区第三中心小学在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建设五育和谐发展的学校课程文化、完善导向与调控和谐的学校制度文化、优化"校风"和谐一致的道德文化,以及创建物质文化和谐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9.
体育全球化——世界体育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的和谐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和不确定性的发展过程,以西方价值观念为主导的体育全球化构成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挤压,也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舞台,正确的选择是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的多元化生,构筑和谐的世界体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中印文化是基本同质的东方多元文化,它们对"和而不同"与"多样性统一",对"和谐社会"与"天下一家"和"非暴力主义"等价值诉求的强调,为两国关系在二十一世纪的文明对话与和谐相处提供了新的选择思维模式,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嵇康的和声观是《声无哀乐论》的核心。他从审美客体、主体及乐音本身来探讨和声问题,指出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源自“自然之和”,人们在“自然之和”的基础上,运用“和比”的音乐手法创造了乐音和谐的组合规律,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音乐的根本在于具有平和人心的功能,音声的和谐在于音乐和人之间的相互愉悦。和谐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美善合一的“至和”与“太和”境界。  相似文献   

12.
“礼”与“乐”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设了旨在让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礼乐”的约束下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并使古老的“礼乐”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儒家礼乐文化的本质是等级秩序与和谐的对立统一。“贵和”是礼乐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既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实现大同理想社会。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直至今日,儒家礼乐文化这种“贵和”的价值取向对我国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统战工作的本质和工作主题就是大团结大联合,和谐是统战的基本之道。统战工作与和谐校园的内在一致性体现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思想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统一战线怎样在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团结等方面发挥独特功能与优势,将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内涵丰富,其独具特色的"仁"、"和而不同"思想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演绎发展历史中,其和谐观经历了身心和谐观、群体和谐观和宇宙和谐观的发展过程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正因如此,现代和谐文化与传统和谐思想才在碰撞中相互融合,找到了现代化的路径,即在扬弃旧"和而不同"的基础上立足现实、整合资源,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注入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与《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两部元典,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蕴涵着丰富的身心和谐思想,集中体现为贵身重生的终极关怀、自知知人的通透智慧、和谐完整的人格特征、鄙薄功利的价值追求、进退自如的处世哲学等宝贵思想,对于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从纵向的历史传承中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从横向的比较中必须吸收“他者”的文化精神,从而实现不同文化的互容互鉴。中国梦的互文性表明: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的首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美国梦是中国梦的借鉴、补充、修正。世界梦是中国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国梦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文化中国”和“世界中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很独特的一部分.相较于西方的理性科学主义,中国的“意”在艺术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的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它描绘的是可以神游的意境,重视的是作者透过画面所透露出的思想情感.从“天人感应”到“有我之境”,中国艺术随着“意境”的提出和不断的深入,形成了一种与“道”协调,重视笔墨情趣的特殊内涵.而“意境”是依靠形体存在的,因而“形”、“神”、“情”、“理”的统一是中国“意境”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贯穿着一种和谐、和合精神,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和”理想,在哲学上说,这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是处理“多样性”关系的一种方式,是保持“多样性”的一种联合。它通过选择与重构以后,应当是今日构建和谐社会汲取精神滋养和文明动力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9.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引申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两个概念,"经济人"与"道德人"反映了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两者并不是统一的,更不是和谐的,而是对立的和谐。"经济人"是利己主义,"道德人"是利他主义,而我们强调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两者的冲突的基础上,"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依赖于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种和谐思想对市场经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需要不断强调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否则市场经济体系将无法建立,同时要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和谐,进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和”是个精髓。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之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和生、和处、和达理想社会的憧憬。自中共十六大始,“和谐”作为一个新概念被重新提出,并受到重视。这反映了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刻程度,对当代社会发展把握的准确程度。它也表明了,共产党人力争做好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主动思考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共同问题的自觉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