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程金福 《江淮论坛》2005,(1):149-152
时代的变迁使得电视剧艺术成为了需要.受众趣味需要的抬头和观赏条件的独特性,决定了电视剧艺术的文本构成.作为大众艺术的电视剧艺术以趣味和快感为重,看轻了"教训"和"使命",淡化了意义的深度,走了一条不同于精英艺术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易晓明 《江海学刊》2012,(4):219-225
幸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感性快乐与心灵快乐的统一,而当代人的不幸在于自身的分裂。审美具有实现人的幸福的内在价值,因为审美起于感知,它能够克服当代人的萎缩和匆忙之苦,同时审美终于感动,它能够超越当代人的感官和占有之乐。审美与幸福的内在联系,决定了美育应该成为指向学生幸福之教育。由此,学校美育应该有这样的定位和取向:由艺术技能教育转向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由外在审美走向内在之美的塑造;引导学生在体验和积累当下幸福中实现生命的成长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开掘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已愈来愈受到美学史界的关注.眼下,神州大地的现代化步伐正在加快.而随着艺术创造领域中“百花齐放”局面的形成,和人们的审美追求由单一趋向多元,审美趣味由低品位转向高品位这一形势的出现,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审美趣味由精神审美转向了肉身体验,读者主要通过感性的生理愉悦来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文学的审美趣味倾向于娱乐性、游戏性和世俗化。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在于: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传统文学审美精神的丧失,作家审美理念的转变和读者审美趣味的变异。  相似文献   

5.
以多媒体、手机与互联网为载体,以视听感觉综合与延伸为特点的电子媒介重塑了新媒体时代作者与读者的审美风格、审美趣味与审美价值.审美范式的转型促进了中国新媒体文学在新环境下的迅猛发展,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新媒体文学具有多元交互的文学表现形式、模式跳转的接受方式、虚拟的主体间性、后现代审美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康德审美趣味理论的提出,更是影响了诸如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众多的近现代艺术形式与艺术流派.然而,我们在运用与借重康德的审美趣味理论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趣味的原初内涵,而且基本缺失了对该理论普遍适用性的质疑与反思.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回复传统趣味内涵的基础上,对康德的趣味无功利性、趣味普遍性等审美趣味理论进行一次祛魅式的解读,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媒介变革不仅带来深层次的文化形态转型和日常生活形态的改变,也引发审美世界的深刻变化。微时代社会群体的"部落化"特征,瓦解了普遍一致的生活风格和审美风格,形成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小众审美趣味表达。社会总体的审美趣味因为"异质性"而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小众审美趣味具体表现为"微小且生动""微观且深入""微物且庞杂",更具独立性、自主性、稳定性和传承性,并对社会总体审美趣味进行补充和更新。要保持小众审美趣味的精神旨趣和个性特征,需要与生活诗学达成意旨上的关联,从深厚的传统美学中获得滋养,并且借助微平台的传播,这样才能保持小众审美趣味的活力,使审美世界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8.
东北民俗喜剧中的"傻子"形象运用个性化和反常化等方式制造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人们新的审美期待;它的游戏与狂欢特征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由的需要;其自嘲品格也唤醒了当代人对自我存在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9.
任何时代审美风尚的形成总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选官制度就是古代审美风尚形成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它的影响主要体现于社会意识的塑造、文人群体的形成、艺术体裁的兴盛以及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等四个方面.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切入,可以超脱于美学界存在的审美功利论与非功利论之间的悖论,更贴近于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之变迁中独特、真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以及当代民族艺术发展的路径与取向,概括为“发现优势、坚持创新、走向超越”。一是民族艺术发展,就是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与现代化传播手段与途径优势;二是当代民族艺术的创造须深入到民族文化结构的层面,开掘其内在资源,把握其精神内核。继而借此进行新的、相适于当代人审美趣味的创造,做到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性完美融合,形成有创新的艺术样式,才可能不断焕发生机;三是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得到合乎规律的、有生机的利用与展示,不断获得新的生长点,实现持续发展。则必须依托于民族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重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随笔的兴盛和繁荣,离不开塑造现代知识者的传统文化背景和中国古代随笔的影响.首先,哺育现代知识者有古代随笔中最可宝贵的"思想价值",这就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现代知识者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随笔一条重要的"发愤著书"思想传统.其次,中国古代随笔是中国知识者思维的典型产物,而其艺术的基本范式,一直影响和制约着后来一批又一批中国随笔家的观察视角、艺术感知、审美趣味、文体创造等.文中,笔者概括的"自由性"、"家常性"、"理趣性",是中国现代知识者从古代随笔传统那里获得充分的艺术资源,成功完成了创造性的转化,而表现出来独具特色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2.
赵阳 《天府新论》2012,(6):119-124
当代视觉文化是在一种既令人忧虑又蕴含着潜在的提升希望的张力中生存和发展的。从积极的角度和理想的状态来看,视觉文化在两个向度上超越了带有精英性质的印刷文化:一是以感性愉悦颠覆理性沉思,将长期被理性和形而上追求压抑的感性和身体解放出来,肯定世俗欲念和日常生活,强调文化娱乐功能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为在快节奏生活中身心俱疲的当代人提供精神上的放松,令人类的精神生活更人性化;二是以大众趣味解构精英话语,结束了精英操控下的中心化、等级制文化格局,认同大众的多元价值选择,使文化生活更具开放性、交流性、更多样化,开辟了更为公平民主的文化共享空间。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整体进步。但是,这种"即享即扔"视觉文化的投入式审美是瞬间的、当下的,造成审美的泛化、审美经验的浅表化。因而,在视觉文化时代重塑审美理想,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丰富多彩,究其核心和相互联系,乃是建立在"趣味"基础之上的有机体系.他肯定审美的"趣味"即情感快乐在生活与艺术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揭示了"趣味"之美的唯心本质、创造来源和风格种类,尤其深入分析了书法、小说艺术的审美特征,并以新的文艺趣味观掀起了"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为其变法实践张目.  相似文献   

14.
《新学术》2007,(3)
在消费时代,品牌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品牌的审美价值。本文从"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理论入手分析了在消费时代品牌是审美价值存在的重要载体,进而由浅入深地分析了品牌的识别价值、情感价值和体验价值。品牌的审美价值实现了审美与功利、精神追求与感官享乐的统一,是美学价值的重要"回归"。同时,品牌对欲望、低俗趣味的迎合则需要积极的审美价值评判标准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在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五四"作家从外国小说里看到了有别于传统的审美品格和崭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新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基于表现内心真实情感的内在要求,"五四"作家大胆探索,创作了一大批突破传统的抒情小说。库普林小说对"五四"时期中国抒情小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趣味”是梁启超用以界定艺术审美特性及其功能价值的范畴。梁启超指出。艺术是一种基于“情”与“美”的独特的自主性审美活动,它以情感性打动人心,以审美性愉悦人心,从而有益于人生,并与社会发生微妙联系。通过“趣味”范畴,达成艺术本质论与艺术价值论的合一,并在“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之间求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语言是时代的产物,它已经成为21世纪汉语最大的创新源泉。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样式,网络语言吸收了传统汉语言的精华,表现出了独特的文化属性。它在美学上的幽默性、词汇上的丰富性、语用上的时尚性等特性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需要,也体现了新时代网民的审美心理倾向。然而,当下网络语言创新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文艺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为文艺美学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更新,使文艺美学研究更趋具体化、经验化和实证化,也促使了审美人类学的兴起.审美人类学以当代人的审美经验尤其是少数民族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拓宽了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在审美人类学视野下,认同问题是个具体的、文化的、地方性的问题,在文化的不同层面上反映不同.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变迁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审美活动在建构民族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实现的条件和内在机制,将对探讨民族文化认同途径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认同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为高雅趣味?谁的高雅趣味?——对文艺鉴赏标准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玉吉 《学术界》2007,(1):103-108
高雅趣味是一个假命题.由于长期以来在审美实践中忽略了美感产生的真正原因,结果导致了对审美趣味本身的模糊认识.特别是在当代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中,更是漠视了审美冲动的本己性特征,因此,将所谓的"高雅趣味"塑造成了社会的典范,也正因为如此,用"高雅趣味"压制了"真实趣味"的审美本己性特征.只有明确了审美趣味是生命内在需求的表现,才能探寻到审美活动的真正意义和本质.  相似文献   

20.
一、幽默语言的审美特征在语言修辞过程中,人们不仅按照一定目的去选择词语(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洁),而且也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感觉去遣词造句(尽量幽默生动,句式丰富多彩),使之成为优美的艺术语言.修辞中的幽默点染,就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审美活动.幽默语言的审美特征——受到人们喜爱的美质,愚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谐趣之美 首先给人的直感是它具有谐趣性.幽默的语言的轻松、情趣和可笑构成谐趣性的三个要素.情趣性既是构思幽默语言与幽默艺术的出发点,又是衡量幽默意境高低浓淡的根本指标.《西游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是塑造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可爱的形象,而这塑造之功,是绝对少不了这幽默艺术的高度运用和发挥的.没有幽默艺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