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思政课教师目前面临着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较低的情况.因此,了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主要内容,探究如何增强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对思政课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乐 《肇庆学院学报》2012,33(4):98-100
高校思政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但是,当前许多高校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较差、逃课缺课的现象。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材施教,与时俱进,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样,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地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爱听爱学,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思政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政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社会环境、学习内容等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思政课忽视了大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应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确立大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思政课教学评价标准,着重考核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思政课的学习需要意识呈弱化状态,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创新自身教育教学方式,以此培养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需要意识。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问题,通过思政课教学开展网络生活教育,以此介入大学生网络生活,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生活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思政课教学介入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具体方法包括理论"灌输"、公开点评、咨询诊断、沟通矫治和有限奖惩等,其途径可以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介入、客体介入、介体介入和环体介入。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技术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用好新媒体技术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活起来,达到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增进思政课的实效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开发运用的实践脉络,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学的顺利转型,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及时转变思政课教师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构建完整的教学过程,打造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教学与高校社团建设融合发展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两者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将思政课教学融入社团建设具有缓解传统思政课堂的教学压力、为社团建设提供价值引领以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等显著优势。因此,应创新以思政课教学为主、社团发展为辅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增设思政理论类社团、鼓励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倡导思政教师走进社团,开设专题讲座、鼓励大学生走上思政课讲台,宣讲理论知识等路径,加强思政课教学与高校社团建设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8.
微媒体因其传播信息迅速、便捷等优点,在当下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被给予厚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没有更好地形成思政课的有效助力,且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探究在微媒体信息环境下如何发挥思政课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在全新的信息环境下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信息传播习惯,理清微媒体与思政课结合过程中出现困境的原因并提出化解之策,以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生信息权力的彰显对传统思政课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思政类慕课教学方式虽然新颖独特,但不能漠视和弃置大学生的信息权力.需要将慕课打造成为提升思政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一款精品,使之成为实现师生互动与教学相长的一方场所,把它构筑成为顺应大学生信息权力彰显与展示的一个舞台,将之视为促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转变的一次契机,这样才能既尊重和保障大学生的信息权力,又能使慕课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围绕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定位分析,强调了在思想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整个思政课教学这一教育理念确立的重要性。同时,针对目前思政课教材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并联系现实从几个主要方面对思政课教学改革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大学生完善心灵品格,增进心理健康。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为了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文章就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对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思政课探索的"问题导向、学生主体"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做了多方面的论述,以期求教思政课教学研究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13.
推进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文化强国、使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需要。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转化输出能力,要在思政课程的互相支撑、综合发力上努力,要将文化自信培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实践相结合、在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实质与秉性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需要永远传承下去。伟大建党精神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优质资源,思政课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课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具有内在统一性。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拥护,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责任担当,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根据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为了把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之中,要融汇课堂教学内容,拓展课堂教学方法,延伸实践活动空间,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进而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辅助形式,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在教学中活动中意义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等各种素质的功能,能够产生课堂教学达不到的效果.应当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协调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恰当选择校内、校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积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大思政"是一种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工作体系立体,教学内容涵盖面广,重视大学生全面政治素质的提高.在这样一种思政课宏观教育模式的引领下,如何构建适应思政发展的教学策略,是当下高校思政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基于"大思政"对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当前思政课存在的教学形式单一、课程构建缺乏"大思政"思维等问题,提出重视思政课教学、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搭建思政实践教育平台、完善课程评价平台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有一定负面影响,不利于高校的稳定,并对思政课教学造成一定冲击。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对增加教学素材、提供实践基地及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在思政课教学中利用地方红色文化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教师可以从提高大学生的历史素养、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和运用新媒体等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18.
四川民族地区思政课实践教学"123"立体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把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领域划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采取不同的安排布置和开展形式,并贯穿于大学时代全过程,是四川民族地区高校近年来探索出的立体化全覆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这对落实思政课05新方案,推进思政课教学形式生动化、丰富化,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是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重要力量。然而,目前这两支队伍单兵作战、各自为阵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育人的SWOT分析证明了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成立校级中枢协同机构、开展科研协作配合和完善评价激励体系等路径可形成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关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以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为例,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思政课教学现状做调研,针对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可度低、兴趣低下、热情缺乏,对思政课教学评价不高等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原因分析。独立学院在思政课教学上应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促进沟通,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升教学品质,优化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