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析“女字”音义应遵循的基本准则谢志民《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发表了唐功的《试论“女书”注释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试论》),文中对拙著《江永“女书”之谜》的“女字”注释提出了十余条所谓的“错记、错译、错释”,并指责这...  相似文献   

2.
0、本文试考释“相”字由本义动词假借为副词、由直指到偏指的演变轨迹。1.l从最早的文字史料看,“相”字义为用眼睛打量树木,是“察看”的意思。如(1)相田今允雨(甲骨、卜辞)。1.2《诗经》一书中“相”字共出现三十次,其中动词“察看”、“省视”义项占40%、“佐助”义项占66%,名词“助手”义项占10%、“质”义项占3.3%,副词“互相”义项占377%、偏指“代相”义项占3.3%。《孟子》一书中“相”字共出现四十七次,其中动词“佐助”义项占106%,名词“助手”义项占43%,副词“互相”义项占70.2%、偏指“代相”义项占6…  相似文献   

3.
个体量词是汉语量词的主要组成部分,体现汉语量词的特色。据初步统计,宋元个体量词约有一百六七十个。根据使用情况,大致可分四类:一、沿袭前代用法的量词;二、这个时期已经衰落、口语中不经常见的量词;三、有所发展变化的量词;四、较早见于这个时期的量词。本文以三、四两类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其排列顺序则参考了刘世儒先生《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个“个”是这个时期最为发达的共性量词。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近代汉语里一方面奠定了名物称数必用单位词的原则,并且发展出众多单位词来,可是同时也似乎让个字逐渐扩展它的领域,变成一个独占优势  相似文献   

4.
北京话“俩”读作‘lia,《新华字典》释义说“两个(本字后面不能再用‘个’字或其他的量词):夫妇~.买~馒头.”“仨”读作sa,《新华字典》释义说“三个(本字后面不能再用‘个’字或其他的量词):他们可儿~.”(以上分别见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259页、373页。)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看”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研究六朝时期汉语词汇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拟对《世说新语》①“看”字的所有用例进行调查分析,力图全面地反映出《世说新语》“看”字所有义项归类,忝为“看”字的研究提供一份专书的调查研究材料。一《世说新语》中,“看”字共出现44次,其词义可分两类:第一、“看”表示“视”、“察看”、“视察”、“观看”、“看见”诸义;第二,“看”表示“拜访”、“探望”之义。兹分别解说如下。(一)表示“视、察看、视察、观看、看见”诸义的“看”字例表示此等意义的“看”字,全书共出现31例,占全…  相似文献   

6.
四释“醉”与“臀”(从酒的功用看酒效文化) 《说文·酉部》所体现的还有古人的饮酒文化和用酒文化,我们不妨将其统称为“酒效文化”。在古人看来,饮酒的最直接效果就是会导致醉酒,用酒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可以医病,故这里选择“醉”和“医”(臀)两个字作为代表来讨论。  相似文献   

7.
林景熙(一作景曦),字德阳(一作德肠),号霁山。来理宗淳二年(1242),出生于温州平阳县亲仁乡林坳村(今属浙江省苍南县)①。林家兄弟三人,景熙居第二。长兄景怡,字德和,号晓山,从事教育,是当地乡校主持人。景怡的诗也写得很好,谢翱《天地间集》登录他的五古《晓起》,结云:“海色上寒梢,渐识梅花面。”清孙锵鸣《东嘉诗话》称其“清艳峭绝,亦可想见人品之高洁,于霁山不愧难兄矣。”季弟字德渊。景熙年少聪颖,好学不倦,二十岁时已有诗名②。约这时他被荐送首都临安(杭州)就读太学,经历了“回三舍间”③的刻苦攻读,于…  相似文献   

8.
《马氏文通·状字章》是最复杂的一章,人们又常把状字同现代汉语的副词等同看诗、分析,因而问题愈来愈多,愈觉得难以理解。其实,马氏为状字下的定义是:“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害者,曰状字。””又说:“状字之於动字,亦犹静字之故名字,皆所以肖貌之者也。”“描画人物类其状日貌”(《洪武正韵》“容,容仪也。”(《玉篇》)也就是说“用来描画动作、状态的样子的实字,称为状字。”马氏还强调状字同静字一样都是用来描绘事物样子的字,不过静字用来描绘名字的样子,而状字用来描绘动字的。所以《马氏文通》的状字应包括我们相当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坎曼尔诗笺》及其他江慰庐偶从友人处见到《世界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一书,此乃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行,30万字的高中国情教育课本。357页“白(居易)诗的巨大影响”一节内,仍然采用了“回纥族诗人坎曼尔曾抄录《卖炭翁》来学习”作为证例,深觉骇异。《坎曼尔...  相似文献   

10.
周敦颐年谱     
少时得明道、伊川之书,读之始知谁尊先生。而先生在(“在”字衍,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校正,以下同)“仕吾乡时,已以文学行于当世。遂搜求其当世(“世”字是“时”字之误)遗文、石刻,不可得。又欲于架阁库讨其书判行事,而郡当两江之会,屡遭大水,无复存者。始仕遂宁,闻其乡前辈故朝议大夫知汉州傅耆曾从先生游,先生尝以《说》及《同人说》寄之。遂访求之,仅得其目录及《长庆集》,载先生遗事颇详。久之,又得其手书手谒二帖。其后过归,得《归集》;之成都,得李才元《书台集》;至嘉定,得吕和叔《净德集》;来怀安,又得蒲传…  相似文献   

11.
“一些”和“一点儿”是用法相似,语义相近,但又有所差异的两个词。本文引入两个概念“主观量”和“客观量”,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揭示这两个词修饰有界名词时,表示的量的差异,即“一些”表客观量,“一点儿”表主观小量。(由于本文着眼点在于比较修饰有界名词的不定量词的差异,对“一点”和“一点儿”不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2.
【看]看,它随也,从也。朱仲晦(答三无功间故园):“柳行随堤势,茅斋看地形。”《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128页。下引同此书,不再注出。)看、随王文,看,亦随也。此言茅斋依地形而建也。刘长卿(送李辅国之上都):“路看新柳夕,家对旧山秋。”(344页)看、对互文,看、对皆有依从义。李白《江夏行):“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394页)看、逐对文,言眼随帆远去也。杜甫(奉赠韦丞二十二韵》:“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509页)言诗从子建亲也。(遣兴五首):“君看束缚去,亦得归山冈。”(518页)…  相似文献   

13.
“中介思维”的成果──读《鲍罗廷与中国大革命》西冷斋最近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鲍罗廷与中国大革命》(丁言模著)一书,洒洒扬扬40余万字,被人称为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述鲍罗延在中国活动的专著”,“开辟了现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填补了一项历史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学习的最高能力:写 自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以后,1997年《北京文学》推出一组文章,大肆攻讦,语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抨击,但大多谈的足阅读教学。关于作文,谈得很少,可见他们还不了解语文。我认为,说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不仅要看他读了多少书、识了多少字,更重要的是要看他能写出怎样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鲁迅论孔子     
一、批判孔子及其思想的反动实质1、所谓“仁政”“王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相似文献   

16.
“是”字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常用词,但古今用法有异.我们有必要在专书调查的基础上去把握“是”字古今用法发展变化的线索.为此,本文初步调查了《墨子》一书中全部“是”字的用法.并在必要之处与《诗经》等其他典籍中的“是”字句例作了比较,以便从相同之处看其间的继承情况,从相异之处看其变化发展.《墨子》一书,旧题墨翟撰.墨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相传还做过宋国的大夫.他约生于孔子卒后十余年,约死于孟子生前十余年(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他博通古书,好学不倦.很注意在书中运用逻辑推理,并多处引经据典来宣扬自己的主张.当然,也象多数先秦子书一样,《墨子》一  相似文献   

17.
“个”是现代汉语量词家族中通用程度最高的一个,对它的分析会有很大的价值。从共时性描写来看,“个”可作名量词、动量词、宾语和补语标记等等;从历时演变来看,“个”字有三个不同的语源,即“个”、“佃”“笛”,“个”的出现更早一些。  相似文献   

18.
(一)辞书不宜言“本字”说 在《辞海》(未定稿)及以后的修订稿中,有“甲,‘乙’的本字”这样的说法。如语词分册第三分册修订稿最后一次校样中,有如下几条: (1) “生”的本字。《集韵:十二庚》:“生,古作‘ ’。” (2)冒“帽”的本字。《汉书· 不疑传》:“ 黄冒。” (3) “暴”的本字. (4)绔“ ”的本字。 (5)欧 “呕”的本字。 (6) “ ”的本字。参见“ ”。 (7) “ ”的本字。 (8) “ ”本字。《玉篇·口部》:“ ,犬吐。亦作 。” (9) “ ”的本字。 (10) “截”的本字。 (11) “ ”…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的重迭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于这方面的专论还不多,在各类语法书中,只是稍稍提及一些。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从构词法的角度,用了一千字左右介绍了名词、量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的重迭情况。郭绍虞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中,用了一万多字,从语法和修辞相结合的角度更深入地讨论了词的重迭问题。从现代文学作品看,现代汉语词的重迭是一个普遍现象,几乎每一类词都可从重迭。为什么有些地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词《沁园春·雪》中的“原驰蜡象”,初稿上写的是“原驰腊象”.诗人臧克家看了,建议改“腊象”为“蜡象”(指白色的象).“腊”改“蜡”,虽只变动了一个字的左偏旁,却增添了形象性,又与上句中的“银蛇”相映衬.毛主席欣然采纳了,连连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并称臧克家为“半字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