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站在道德信仰这个全新的视角上,我们发现孝道观念在当今社会的沦丧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唤醒国人心中的“孝”感,使传统孝道回归家庭,并继承其中的合理内核,通过采取孝道教育的方式,在全社会建立起对孝道的信仰,使之成为传统道德信仰与新时期道德信仰的连接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农村孝道观念的重塑对于维系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来自家庭、社会和农民个人原因,农村孝道观念的重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通过扬弃传统孝道观念、倡导感恩教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来重建农村孝道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孝道是中国传统最为基本的政治伦理观念.作为"善事父母"的孝道在当代社会中状况如何尤其值得关注.文章以安徽省芜湖县六郎、方村和周皋三镇为例对当代孝道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代农村孝道流失的社会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农村传统孝观念的断裂和孝道的流失则是客观的现实。孝道流失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家庭结构变化疏离代际情感;城市化进程弱化原有孝观念;伦理教育途径缺失阻滞孝道传承;社会保障制度缺位增加秉承孝道的负担。遏制中国农村孝道流失,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需要携手共担。  相似文献   

5.
农村孝道观念对于维系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家庭、社会和教育等原因,农村孝道观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必须通过扬弃传统孝道观念、倡导感恩教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来重建农村孝道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农村孝道观念的重塑对维系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来自家庭结构的变化,伦理教育途径缺失及社会保障制度缺位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孝道观念的重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培养农村孝道的社会氛围,加强学校孝道教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春秋之世,传统的以崇拜祖先为主的“孝死”观念逐渐淡漠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在世父母的“孝生”观念,孔子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西周传统孝道观念以新的内容。首先,孔子将西周孝道从宗法教条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个人品德修养的最根本内容。其次,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双向的,就是不仅子要孝,而且父也要慈,这正体现了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相对性、平等性。第三,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的命题,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及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准则,是养老敬老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农村社区的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孝道的维持机制失去了效力,乡村孝道的评价标准变得功利化和理性化.为了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养老问题,要对我国传统孝道进行重新解析和定位,转变孝道关系双方的观念,实现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9.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由于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冲击,孝道文化出现缺失和衰落,孝道文化在农村遭遇了诸多困境。本文试图阐明农村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社会功用,对当前我国农村孝道文化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农村孝道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孝道思想对历代医家从医动机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思想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观念,内容广泛深刻,概括起来有孝养父母以敬、宗族繁衍为重、孝为政道基础等方面。我国历代医家大多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知识背景,儒家孝道观念对医家从医动机的形成影响很大,是儒家知识分子完成由儒入医转变的重要心理动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藏族中学生、藏区汉族中学生以及河南等地汉族中学生在孝道态度上的差异,探讨藏区中学生孝道态度的特点。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研究对象为1060名藏区中学生,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以及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发现:(1)在藏区,藏族学生在孝道认知、孝道情感、孝道意志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汉族学生。(2)相对于河南等...  相似文献   

12.
家庭责任伦理是指导农民代际互动行为的价值规范,父代是接力行为的行动主体也是子代反馈行为的评价主体,父代责任伦理影响农民家庭代际关系与养老秩序。城镇化背景下父代责任伦理进行了适应性调适,低龄父代延长资源积累时间,高龄父代克制消费需求,父代接力行为扩张。孝道话语在父代责任伦理调适下发生变动,孝道履责主体多元、孝道标准下降、孝道约束力弱化,父代为子代的反馈行为减负。为重塑农民家庭养老秩序,家庭养老法制融合孝道建构起有利于父代的保护话语,然而家庭养老法制保障力度加强却未同步改善农民家庭养老秩序,应然法律话语与实然孝道话语的分离是理解这一悖论的关键。家庭养老法制要立足于父代责任伦理的调适以及孝道话语的变迁,以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和父代主体意识为原则优化家庭养老法律。  相似文献   

13.
孝道与自我分化具有相容性、对孝道的认同是自我分化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践行孝道是个体自我分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基于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向而建构的新孝道,强调个体主义取向,因此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自我分化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孝道是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倡孝道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也是培育“四有”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全社会都应采取有效举措强化孝道教育。  相似文献   

15.
孝道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伦理规范。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丰富的和谐思想。高校弘扬孝道文化,把孝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孔子在总结先前孝道观念和行为的基础上,第一次将孝道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阐述和论证,进一步把它系统化、理论化,由个体道德推延到社会规范,由家庭伦理推延到国家伦理,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以事亲为目的的孝道伦理内涵明显深刻,外延显著扩大。  相似文献   

17.
陈一风 《南都学坛》2003,23(2):23-27
孝道问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碰撞交流的起因和重要内容。儒家最初只是对佛教剃度、弃家、不婚娶的一套教规提出伦理上的质疑。东晋以下,佛教的发展壮大日益影响到世俗权力阶层的现实利益,儒佛对立也趋于尖锐。儒家在孝道问题上逐渐联系政治、经济、社会现实问题来批判佛教,直到对其全面否定。在这整个过程中,佛教不与儒家作对抗,努力调合儒佛观念,其最初基本上采用“贵道忘迹”的方式来回应儒家的指责。到东晋慧远则已能通过专心论证佛儒相合来为佛教教规不违孝道提供内在的根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儒佛孝道观念的交融。此期儒佛孝道之争对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和孝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经典、观念和方式三个方面。《佛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及《父母恩重难报经》等都是提倡孝道的佛教经典。在中国的佛教信众看来,劝亲信佛、出家修道、慈悲为怀等都是在尽孝道。儒佛两家在如何行孝上有着重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对立,而是对中国行孝方式的丰富和发展。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是我们今天弘扬孝道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9.
皖北李圩村分家、赡养和家庭关系的经验材料表明,年轻人对父辈的剥夺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赤裸裸,孝道日益衰落,同时,年轻一代的兄弟关系也越来越离散。这体现了当前农民家庭关系的日益理性化,家庭和村庄生活的日益功利化而缺乏长远预期,这些仅仅从权利义务、公德等角度去理解显然是不够的,而应当放到农民价值观变迁和价值世界倒塌的宏大背景下,才能做到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9年12月对重庆市6所高校00后为主型大学生的1101份调查问卷,对其中11个具体孝道观、2个具体孝行及1个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具体孝道观、孝行及整体孝道观、总孝行进行定序logit逐步回归以深入剖析00后为主型大学生孝道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相应问题,立足代际伦理问题治理的现实需求,从孝道培育过程中的整分结合模式以及观念与行为适度平衡的要求、家庭范围内的代际互动机制、社会伦理的整体框架、社会治理的网状协同体系、融合型孝道发展途径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