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在概念隐喻理论和一些从文化视角进行隐喻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英汉愤怒隐喻的比较研究来探讨具体隐喻表达式下的深层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2.
组织文化理论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组织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管理理论。它利用的是非经济手段对人进行管理.通过对组织文化概念、形成过程、正负面作用的探析与阐述以及在国内外专家对组织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探析了组织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从中揭示组织文化理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目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以无为而治的组织文化构建和谐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作为时代主题,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的研究。本文的论述集中于探讨如何将和谐理念运用于组织文化的建设中。文章在比较中西方“和谐”概念的基础上,以道家思想为主源,将“和谐”定义为,一种遵循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规律,适应外部与自身发展的要求,在其内部与外部均达到平衡的状态。进而以和谐维度为依据,将一个组织的和谐,定义在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大要素层面之上。基于组织文化与和谐维度的对应关系,文章通过对“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型及“无为而治”的光缆模型等理论模型的建立,论证了以“无为而治”的组织文化构建和谐组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作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相关领域的趋势性探讨,本文将和谐思想注入组织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具备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文化视角分析了组织支持理论和组织支持感受,并介绍了其内容、概念和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结合组织支持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指出在组织支持理论的应用中应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一种管理上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5.
组织文化作为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影响显著。在论述科技型人才聚集现象、效应的基础上,分析组织文化的内涵及层次结构,从个人一组织匹配的视角,探讨了组织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作用机理,认为组织文化可以有效化解、削减组织冲突,提高科技人才效能和聚集组织的凝聚力,促进聚集效应的产生和提升。  相似文献   

6.
对于普通组织而言,组织文化是控制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大众传媒组织而言,组织文化不仅仅是控制组织的重要因素,它植根于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之中,潜藏在大众传媒生产的文化产品之内,它是影响社会主流文化构建的关键因素。沙因的组织文化模型自提出以来即被管理界奉为经典,更是学界进行组织文化研究的有力工具。沙因的组织文化模型同样适用于大众传媒组织文化的研究,运用这一模型探讨大众传媒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是认识大众传媒组织文化实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相同的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影响不同,成员个人的背景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研究了权力动机这一主观因素对组织文化与情感承诺之间影响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潜变量因果关系分析发现,组织文化对于员工的情感承诺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权力动机不同,组织文化对情感承诺影响的贡献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8.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隐喻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特别是在语言里。语言的认知隐喻离不开其背后特定的文化语境。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着手,在文化视角下分析认知隐喻,从中寻求文化对于理解认知隐喻和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习机构支持与成就组织文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对我国教育机构组织文化调查中可靠的信息为依据,以桑恩得斯和布赫高尼的组织文化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背景为视角,探讨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学习机构组织文化。它着重阐述了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发展机构内部网上交流平台和提倡组队工作、加强学术交流等组织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组织承诺及其中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讨论了组织承诺的概念 ,提出组织承诺的结构及其要素 ;并运用态度理论阐述了组织承诺的社会心理机制和动态中的文化因素。组织承诺是成员指向其所在组织的一种心理倾向 ,其主体是组织中的成员 ;组织承诺的表现性质通常有感情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种形式 ;成员组织承诺的指向是多向度地指向管理者和组织。作为一种工作态度 ,组织承诺具有态度的一般共性和心理机制 ,其中价值观与态度的关系、精神内容与行为的转换过程机理 ,说明信念和价值观是态度的基础 ;而信念和价值观是由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处的文化精神使之形成。所以 ,成员的组织承诺强度和向度具有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西北边陲社会,生态压力和文化多样性交织在一起,社会如何组织,文化如何平衡,族群关系如何协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复数文化中发育了一种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组织类型——青苗会,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青苗会的分布和联盟沿着冰雹路线而形成,但这一生态压力对组织产生的影响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事实上文化仪式是跨族群乡村组织的孵化器。龙神信仰和龙神庙宇的分布与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保持同构;人们举办大量共享的仪式活动如迎神赛会、“扎山”仪式,利用想象、传说建构起藏、土、回与龙神的亲缘关系;汉人的仪式专家游走在汉藏之间众多村落,不同人群以此从思想上认同青苗会,从行动上进行族际交往和生产互助。高原青苗会所创造的文化多样性的组织模式,为人类学的社会组织研究和族群理论提供了一个地方性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2.
略论学科意义上的生态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人类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生态环境及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以人类、生态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在人类学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发展生态人类学既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要求,又是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应当按一定的路径发展我国的生态人类学。  相似文献   

13.
艺术人类学无论是作为一种学术流派还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抑或作为一种基本视野和思维背景,它的命名和提出,对于人类学关于艺术的研究起到了弥补性的作用。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艺术人类学是来自英美的学术流派,最初都基本上集中关注遥远的、远古的原始艺术,随着人类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人类学的艺术研究也转向对现实生活的艺术现象的关注。关注特定时空的文化群体,强调参与观察和设身处地的文化体验,通过文化对话和文化体认,以民族志书写方式进行学术思考,以观察—体验—追问—反思的提问方式进行艺术观点的归纳提炼和构建。这样一种学术逻辑,使得中国的艺术人类学实践的多角度展开和多学科切入成为可能。因此,无论是文艺学学科视角的切入还是人类学学科的拓展,艺术人类学在当下中国的实践正日渐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当下意识,越来越凸显出浓厚的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的学科素质。  相似文献   

14.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在西方社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初正是人类学者将不同文化族群中的教育现象作为人类学研究对象之一,从此便获得了与家庭、种族、亲属制度、社会组织等领域一样的学术地位,并逐渐地产生了这门学科,同时也决定了这门学科的人类学属性和特征。本文的分析集中在两个大的理论问题上:首先从欧美人类学研究的主题与趋势中,提出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和理论建构为什么都是围绕“现代性”而展开的。其次,教育人类学在现代性、反思现代性与全球性中是如何开展自己的研究并作出阐释的。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历史上,文化人类学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思想积累过程,这一学说关注人种差异、种族差异和文化差异,20世纪初以来,美国和西方影视节目深受文化人类学思想的影响,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由此而产生,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也产生了《藏北人家》、《神鹿呀,我们的神鹿》等优秀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因其理论视角的独特,开启了人们对文化习俗、种族差异以及制度差异等问题的深度思考,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人类学片的拍摄对象都是人类文化,而人类学片的拍摄首先面临的是选题与选材的问题。当前,中国人类学片的选题重点应该是国家分批公布的一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学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功能,因此,我们建议:应该迅速建立中国影视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展览馆、数字博物馆或资料库等,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先进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以跨学科、可以和其他多种学科"联姻"而产生分支学科为主要特点。关注视觉媒体和媒体革命对文化的影响,考察在现代视觉媒体影响下的文化涵化、文化冲突和文化变迁成为当今视觉人类学的主要特点。在新图形时代的语境下,视觉人类学这个新研究领域,既需要不断用科学技术手段武装头脑的人类学家,也需要具有一定人类学学科知识的摄影师,更需要包括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摄影家、艺术家、设计师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关注和参与。  相似文献   

18.
关中“水利社区”与北方乡村的社会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关中"水利社区"为例,探讨了中国北方乡村的社会组织.人类学汉人社会研究的"宗族模式"并不能解释复杂的汉人乡村社会,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非宗族乡村"的视角可以弥补这个缺口.在北方乡村社会,一般是非血缘性的组织"会"在引导乡村社会的运转.本研究企图超越和延伸人类学早期汉人社会研究的框架和范式.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间形成一种特殊的互动发展关系.一方面,社会学采借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参与观察法和比较法,并注重对小型社区的定性研究;另一方面,原本以异文化为研究旨趣的人类学则回归本土,介入了对汉民族社区特别是乡村社会的研究,二者之间因之形成一种相互交叉的局面.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科互动将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从而推动这两门学科的本土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解释》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的扛鼎之作,也是阐释人类学理论流派的奠基之作。在当代,阐释人类学理论流派是自符号人类学和认知人类学以来,被认为是文化人类学在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上影响力最为卓著的一个流派。本文通过对《文化的解释》的解读,试析出阐释人类学理论的路径,指出文化特质是阐释人类学理论的突破口,深描是阐释人类学理论采用的主要方法,尊重地方性文化是理解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