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图式理论框架下,英汉广告翻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图式转换的过程,即将源语中的各种图式再现予目的语之中。英汉广告中存在的文化图式对应、冲突和缺省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广告的传播效用。在进行广告翻译时,译者要熟知源语广告的文化内涵,还耍跨越目的语文化障碍,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合理转换受众头脑中的文化图式,从而实现广告的商业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式是“背景知识”,是人们存储于头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认识,它是人类知识的心理表征形式。将图式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可以说翻译即图式翻译。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3.
文化图式缺省和冲突与文化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心理学图式理论为文化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提出文化翻译即源语和的语的文化图式间的转换这一观点。文化图式缺省和冲突是文化翻译的主要障碍,同时应对缺省和冲突的文化图式翻译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出发,文化翻译可视为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图式间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图式的缺省是文化翻译的主要障碍。文中拟从汉英翻译的角度出发,列举文化图式缺省现象的部分实例,同时应对缺省的文化图式翻译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化图式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实现有效的文化图式翻译既需要遵循文化顺应原则让目标语读者顺利地摄取源语文化图式的文化内涵,又需要遵循文化传播原则向目标语读者展示源语文化图式的文化魅力。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需要对应地采取归化翻译以利于目标语读者对源语文化图式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接受以及异化翻译策略以利于源语文化图式的文化内容在目标语中的传播并有助于目标语读者建立新的相关文化图式。  相似文献   

6.
认知图式对公示语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式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或认知手段被看成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单位。人们处理外界信息需要调用大脑中已有的图式。笔者运用认知图式理论,对公示语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表达进行阐述,论述公示语翻译中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运作机制,并提出公示语翻译的深层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图式理论入手,分析了文学翻译中常见的目的语图式空缺现象,指出图式移植是填补目的语图式空缺和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以异化翻译为主,倡导图式移植。  相似文献   

8.
古典名著《水浒传》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文化图式。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的过程中,采用了文化图式移入策略、文化图式置换策略以及文化图式补偿策略将源语中的文化图式比较完整地展示在目的语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科技话语也不例外.译者在翻译科技话语时不仅要了解源语的语言图式和语境图式,更应该了解其文化图式,分析其文化图式类型,并针对源语与的语文化图式对应程度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0.
认知图式理论在翻译建构中的意义及其具体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式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形成的“框图”,即知识结构。翻译中通过联想、搜索译入语中有关图式,进行套用、模仿、迁移和重构,有助于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实现双语符号的成功转换。按照认知心理学观点,运用图式进行传译可包括三个方面,即运用原型匹配、运用模板匹配、运用“自上而下”搜索。  相似文献   

11.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主张的语域特点与功能出发,考察原文与译文的语域在译者的干预下的相同与相异的事实,得出翻译其实就是译者在原语与译语语境的共同关照下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语域的转换与创造的结论。原文与译文语域的特点与功能比较既可以为翻译操作亦可以为译文评介提供更客观的理据。  相似文献   

12.
翻译实质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分为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评述了两位译者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方面所采取的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及由此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和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本文的研究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源语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显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照应,作为语篇衔接的一种机制,在语篇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语篇的连贯提供了基础。本文对比分析了照应,尤其是人称照应在英汉语篇建构中的特点,指出在语篇翻译过程中,分析解读原语语篇照应衔接机制并根据目的语表达习惯重构目的语语篇,对于保证目的语语篇连贯和实现从原语语篇到目的语语篇的等效翻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从传播学角度看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传播模式、传播功能、大众传播和传播对象论等四个方面对传播学理论体系下的翻译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因为完整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强调译语读者和原文读者的感受趋于一致,所以衡量译文的质量还应该考虑译语读者的反映。翻译与大众传媒相结合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个人的社会化和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因而在翻译研究中强调译语读者的作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 ,对交际性翻译的探讨以同化居多 ,对异化的研究较少 ,尤其是从译文读者心理认知的角度考察异化。在尝试性提出交际性异化模式 ,并在关联理论对话语理解中认知语境的动态描述、图式理论在语篇理解中的分级动态结构以及语篇和语言对读者心理图式刷新的作用的基础上 ,分析了读者在语篇理解过程中的心理认知特点 ,为该模式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该模式对翻译活动和翻译批评 ,乃至译学总体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方法论包含三个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以此为视角,探讨作为文化符号的意象翻译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在意象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体验,在译语中构建有利于读者理解的意象;还应重视原语意象信息的突出程度,在译语中做出相应的处理;也应该侧重意象的特质意义的表现,引导译语读者对特质信息的注意。文化意象翻译应该是动态的、合理的以及协调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功能主义目的论、解构主义等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以"信"为价值取向的翻译标准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然而,翻译过程和语言功能表明,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以语际转换为特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语际转换意味着翻译标准应体现文本对照特征,而跨文化交际则要求翻译标准具备较强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8.
诗歌一类文本似不可译而必须译,广告一类文本却可能似可译而不能译。"可译"与"不可译",是基于由源文至目的语翻译难度而作出的判断;"必须译"与"不能译",乃至"怎样译",是根据翻译的社会需求而作出的决定。不同文体的社会需求各有特点,其翻译应采用不同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文本翻译中的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并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讨论了翻译中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认为女性主义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张扬主要表现为在翻译实践中对文本翻译的操纵,女性主义翻译成功地解构了原作对于译文的霸权地位,让翻译界从一个新的角度和思想维度去审视译者的主体性。最后通过具体实例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中的常见策略。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语境下,译者应注重文化语境的作用,既要准确传递原语的文化语境,又要充分照顾译文的文化语境。从跨文化翻译视角,以张谷若的译作《苔丝》为例,探讨其译作特点和文化传递理论在其译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