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法、德两国的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均已形成完整的民事执行救济体系.从执行救济的功能、层次以及立法技术等层面来看,两国民事执行救济体系存在不少类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当前,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在体系结构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缺陷,法、德两国在民事执行救济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无疑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分享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用工中劳动关系认定等法律问题。通过对中美两国劳动关系范围、认定标准、判定理论、劳动争议裁决过程以及劳动法主导原则的比较,发现美国雇佣法律制度的可借鉴之处。但同时发现,两国法律共同面临着制度供给的不足。针对发展经济鼓励创新与保护劳工两个理念的冲突,提出了应确立公共利益原则,实现公平与效益的均衡;针对我国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应考虑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特征以及实现认定标准的指标化。  相似文献   

3.
中美两国的博士后制度在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博士后制度在管理体制、招收方式、经费来源等方面的异同,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其好的做法,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博士后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信息披露起源于英、美两国,是证券监管的主要模式。我国借鉴了外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使之规范调节本国证券市场。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论述了信息披露存在的理论依据,结合我国证券市场中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完善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几乎同一时期制定陪审员制度,但在陪审员制度适用范围、陪审员资格、陪审员选任、陪审员权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中日陪审员制度以及该制度实践的比较,分析归纳日本陪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以期为我国陪审员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美两国存在开展反腐败执法合作的共同利益诉求,但是,因为两国对反腐败执法合作内容的关切度存在分歧,具体的反腐败法律制度存在差异,美国对我国司法体制缺乏信任以及中方未能提供美方所需要的必要证据等原因,使得现有的反腐败执法合作机制成效不尽如人意。为此,中美两国应当在符合各自国内法律制度精神实质的前提下,转变反腐败执法合作观念,把反腐败议题提高到中美双边关系战略高度,增进两国反腐共识,改变对犯罪分子缉捕回国为异地追诉惩罚,追赃和追逃要双剑并举,并从机制上由注重惩罚转变为注重预防,进而强化两国国际金融、税务等方面的行政执法合作,建立追逃和追赃情报分享机制,增强两国反腐败合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SA8000社会责任标准是以保护劳工为核心的国际标准,对于保障劳工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在我国的实施存在较多障碍,如劳动力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企业以人为本经营理念淡薄及SA8000认证的程序不规范等,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改善该标准在我国的实施状况,一方面需要根据障碍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制度,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赔偿责任主体、赔偿责任原则和范围的确定、机动车责任保险等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异同,文章对之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借鉴日本先进立法经验对制定和完善我国的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是有意义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孙晶晶 《延边大学学报》2011,(1):141-144,F0003
中日两国几乎同一时期制定陪审员制度,但在陪审员制度适用范围、陪审员资格、陪审员选任、陪审员权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中日陪审员制度以及该制度实践的比较,可以归纳出日本陪审员制度对我国陪审员制度的启示有:促进司法民主化,提升司法公信力,预防冤假错案的出现,提高审理效率实现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职业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增强,美国与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了解和认识,两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和经验也不断被其他国家所学习和借鉴,尤其是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更是成为国际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重点。对美国与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深入分析两国运用专业性、职业性和教育性“三性”融合原则在职业学校师资职前培养、准入机制和资格认证制度、职后培训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结果发现,两国职业学校在教师职前职后侧重阶段、准入机制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法律体系保障、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师资准入机制、“三性”融合原则的运用、师资队伍专业化等方面又存在一定的共性。据此,从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建设、职后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典型模式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其共性,进而针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低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推进农村教育、完善劳动力转移机制和加强农村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成果,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对外贸易与劳动力流动关系和对外贸易的劳动力集聚效应三个方面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本文从这三方面分别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二者关系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涉外船员劳务派遣的市场鱼龙混杂,各类船员机构恶性竞争,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管理混乱,涉外船员的合法利益无法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有关涉外船员劳务派遣的成功立法经验,通过规范涉外船员劳务派遣相关合同并强制备案,提高船员服务机构的设立标准,明确船员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完善主管部门的监管机制,以维护涉外船员的合法权益,促进涉外船员劳务派遣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成本上涨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然而,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本文综合考虑了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等因素,通过对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实际平均工资进行描述性统计,并与27个OECD主要国家2002年至2012年平均工资数据做比较分析,报告了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现状,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劳动力成本上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作者引入可比净出口指数、他国单位劳动成本与我国单位劳动成本差额两项指标,对其进行相关性检验。通过分析,得出目前劳动力成本上涨对我国出口整体比较优势影响有限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外从理论上解释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已经形成不少学说,包括宏观视角的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推拉模型、托达罗预期收入模型以及微观视角的贝克尔家庭经济学和斯塔克新迁移经济学等。对国外学者就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并探讨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在中国的适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外资企业员工劳动就业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劳动就业安全问题是关系劳动者基本生活保证的根本 ,是关系社会经济安定的根本条件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将大幅度增加 ,中国劳动力将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与挑战 ,在这种大环境下 ,研究中国劳动力就业安全问题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形势下 ,应正确分析外企员工的就业安全现状和原因 ,并力求寻找一系列提高中国外资企业员工劳动就业安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产教结合是各国职业教育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律,产教结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产教结合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本文系统地对国外典型的产教结合形式进行了分析比较,说明其各自产生或存在的社会经济背景,以便我国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经验时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实行“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但现实中劳动就业区别城镇与农村居民的二元化政策,使得各地在劳动法颁布施行后制定的旨在限制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就业的立法例阻碍了劳动法的贯彻实施。虽然2004年以来相继废止,但对其合法性以及形成的社会背景进行研究,可以看到中国城镇与农村人口二元化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政策改革的趋势与方向。  相似文献   

19.
劳动可分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与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定 ,应该以其与资本或收入的关系为依据 ,而不能拘泥于社会经济部门。创造价值的劳动一定是生产性劳动 ,但生产性劳动不一定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物化劳动只能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转移其自身价值 ,但是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人们的根本追求,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活动,劳动是基本人权,人们通过劳动实现人的类本质,得到深层次愉悦体验即为劳动幸福。劳动正义不是劳动权利而是实现劳动幸福的道义基础。劳动主体正义是劳动幸福的实质所在。劳动主体正义实质是劳动对社会主体的有用性超过有害性。生产资料正义是劳动幸福的客体正义。国民是国土等自然资源的共同所有者,劳动生产而成的生产资料应归生产者共有。劳动动机正义是劳动幸福的深层动因。实现劳动幸福应成为人们进行劳动的根本动因。劳动过程正义是劳动幸福的关键环节,确保劳动过程正义的根本要求是充分保障劳动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