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艺术史中,丰子恺是一位始终立足"仁爱"根本,彰显自由性灵的文化名人,其一生的诗歌创作蕴含了对人生困苦的精神超越和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将其诗歌创作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展示丰子恺的精神探寻过程及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陈轼生平考     
陈轼是明末清初福州遗民文人,他一生经历明清易代,生活特殊,使得他阅历极其丰富复杂,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与思考也较为深刻。因此,研究陈轼的生平经历,对进一步研究他的遗民志节、创作思想及风格特征,乃至明末清初福州遗民文人群的整体心态等,颇有必要。根据《道山堂集》及相关文献资料,将陈轼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读书应试、求取功名时期;朝代鼎革,宦粤交游时期;中年坎坷,颠沛流离时期;隐居道山,酬唱著述时期。  相似文献   

3.
元少数民族遗民士人作为元遗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在遗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易代前后,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概言之,其心态主要经历了由慷慨悲戚到忠孝两全的变化历程。入明后,他们的遗民心态中还呈现出无根迷茫与渴望超越等方面。元少数民族遗民士人心态的这种转变,集中体现在王翰、伯颜子中与丁鹤年等人身上。这种转变的发生,与元朝的政权性质以及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叶芝W 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爱尔兰诗人,爱尔兰文艺复兴的中心人物。叶芝一生的诗歌创作可分成三个阶段,本文结合其人生经历谈叶芝的诗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作为潮人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潮州古代文学因史料之匮乏而迟至唐以后方有记载。唐陈元光之《漳州新城秋宴》《晓发佛潭桥》《示子珦》及其后人辑录的《龙湖集》,是今日能够见到的珍贵遗存。这些珍贵遗存是潮州古代文学之滥觞。然而,因陈元光的潮人身份今尚存疑,故未为学界确认。对陈元光的籍贯、平蛮开漳人生轨迹以及诗歌进行重新考辨,认为尽管陈元光的潮籍身份存疑,但其潮人身份是无可置疑的,其诗歌创作及生活经历为其潮人身份提供了重要佐证,陈元光的诗歌创作应是潮州古代文学之滥觞。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少年避乱旅居吴越,不仅熟悉了江南的风土人情,还得到了江南文化精神的熏陶,进而产生自觉认同。青年时到宣州应乡试被荐举,实现了人生的重要跨越。晚年刺守杭州苏州,安闲适意人生思想与生活态度成熟定型,诗歌创作进入又一兴盛期。江南经历丰富了乐天的人生色彩,江南文化的重雅趣、爱自然、尚逸乐等因素,对其人生思想、生活态度以及诗歌创作等均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归庄作为明遗民中的志士,其诗学思想可作为明遗民诗学理论的代表.他发展了"发愤著书"的传统思想,突出强调亡国时代的"大不幸";主张以人存诗,人品胜于诗品,特别推重遗民气节;他对诗歌创作的"兴会"、"江山之助"的阐释,也带有鲜明的遗民色彩.以归庄为代表的明遗民诗学理论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杨维桢是元末明初的诗文大家之一,根据其思想变化以六十四岁为界将其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主要经历是求学、为官和赋闲,尤其是求学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杨维桢一生关心社稷,清廉正直的思想基础,但也形成了他清高孤傲的性格,对他后期的仕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段时期内以儒家经世致用思想为主;后期隐居,几乎完全抛弃了儒家的济世之心,每日纵情于山水,以诗酒声色为乐,放浪形骸与个性的彻底释放是他晚年生活的写照。杨维桢的诗歌创作与他的人生道路紧密相连,考察其人生轨迹是研究其诗歌创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安史之乱爆发使盛中唐之交的诗人刘长卿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变化。刘长卿经历了避难客居与异乡任职的客居生涯长达33年,由此形成了浓重的"客居"意识。"客居"意识在刘长卿诗歌中表现为客居身份的自我认定、孤独漂泊感的抒发以及思归的渴望。在诗歌创作中,刘长卿多选取象征孤独之物的意象,通过"移情"的艺术手段表达内心的孤独漂泊感。刘长卿的"客居"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田五子是清初兼具政治性和文学性的特殊文人集团,在学界较少受到关注. 北田五子的生存方式充分展现了清初遗民眷恋故国、抗拒新朝、珍爱并标榜自我遗民身份等遗民情怀,具有政治操守和道德毅力上的模范意义;其文学活动集中体现了"诗言志"的诗学传统、遗民文士的儒学情结及清初遗民文人的生命价值. 北田五子这一典范遗民文人集团的成功建构是社会评价、公众心理期待、集体性审美理想、时代思潮等多方因素合成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明清易代,汉族士大夫队伍分化出遗民、降臣和贰臣三大群体.与腼颜事清的贰臣和降臣不同,明遗民以"不仕二姓"为道德底线.作为易代的劫后余生,明遗民有着相同或相近的人生历练和家国之痛,这种易代体验结合群体的"集体无意识",助成其群体身份认同.以此为契机,遗民们广通声气、阴相联结,聚合为一个松散的类社会结构.作为清朝的"体制外"存在,明遗民群体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清初吴中遗民诗群中 ,徐枋尤以志节闻名于时 ,与嘉兴巢鸣盛、宣城沈寿民有“海内三遗民”之称 ,其心路历程与诗歌创作均有极高的认识价值。从徐枋诗中不仅可以看到吴中遗民诗群的联系与互动情状 ,而且可以体会到清初遗民隐逸心态的消长趋势  相似文献   

13.
岭南明遗民薛始亨一生忽而为儒、忽而为僧、忽而为道的诡秘行踪颇值得玩味,他最终皈依道教的选择及对自己道人身份的认可迥异于当时岭南遗民逃禅的普遍风气。薛始亨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鼎革前意气风发的求学阶段;鼎革后风雨飘摇中的奋然挣扎;中年绝望之际的退隐江湖;晚年参禅、入道之间的游走与徘徊。梳理其思想发展脉络,有助于管窥明清之际岭南遗民的隐微心态。  相似文献   

14.
从吴融和韦昭度关系的角度可见吴融的政治命运和其诗歌创作。韦昭度之死是唐末藩镇势力侵陵帝室的结果;韦昭度之死作为吴融的重要的人生记忆影响了他的一生和其诗歌创作;韦昭度之死给吴融诗歌增加了一种凝重的品格。  相似文献   

15.
施叔青是台湾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她的创作风格多样,难以用一个简单的"现代派"来框定.文章试图从施叔青人生经历、性别意识及游离于东西方意识边缘的文化身份入手,论述其小说创作所显现的阶段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对逸民遗民的界定入手,研究了身处元末明初的倪瓒心态及思想的变化,从而廓清了倪瓒在元明易祚之际逸民遗民身份及心理变化。指出倪瓒的这一思想嬗变对于后来明清之际的一些遗民画家对倪瓒传承中的一种文化认同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元稹一生,经历过多次贬谪,贬谪对元稹的人生与创作影响深远,它将元稹从权力中心疏离了出来,闲散弃置的谪居生活客观上为他专注于诗歌创作提供了机会。贬谪所导致的人生陡降使元稹更真切直接地感受社会与人生的艰难,受此影响,对贬谪骚怨情感的抒发与具体谪居生活的描写,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反复的贬谪迁徒,使元稹有机会感受谪居地不同的人文风物,它在开阔了元稹眼界的同时,也拓展了他诗歌创作的题材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中涵光,明末清初著名遗民诗人,河朔诗派领袖.他集节义与简傲于一身,交游数量虽不甚多却非常广泛,很有时代特点.从其诗文作品及相关文献看,交往人物主要包括殉节英烈、遗民高士、乡谊姻亲、患难之友和仕宦名人.与五类人的交往对中涵光的诗歌创作及河朔诗派的知名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女诗人商景兰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除了与祁彪佳才子佳人式的幸福婚姻之外,其一生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即是创立了以她为中心的女性诗歌创作群。她通过诗歌吟咏人生,抒写情志,在家族男女之间相互唱和。商景兰的文学追求无疑更增强了她的人生价值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她的女性自我意识,提升了她的人生境界,其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及文学追求,使她能够在才女如林的明清女诗人中占得重要一席,亦可为我们研究明末清初女性文学活动提供个案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20.
明遗民对陶渊明的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明清易代之际,陶渊明首先是被作为晋宋易代之际的"遗民"接受的.陶渊明不与新朝合作的行为等,得到遗民几乎不约而同的赞赏和效仿,他们效仿陶渊明甲子纪年,桃源避秦,隐逸力田,在诗歌创作上和陶学陶.陶渊明成为支撑特殊时期民族感情、道德情操和超越情怀的历史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