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当代重要哲学家阿兰·巴丢对当代三大主流哲学(分析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持质疑、批判的态度,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关于单一性的哲学、事件哲学和现代新理性哲学".关于艺术与哲学关系的问题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他的专著<非美学手册>就是试图寻找艺术与哲学关系的"第四种"方式--一种"非美学"的新构想,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新的艺术真理观和艺术主体观.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中极其重要的一脉 ,它的独创性的理论内涵不仅突破了传统解释学方法论的框架 ,而且也为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视域。其中关于语言、真理和意义的阐释是贯穿其哲学运思的三条主要脉络 ,在他的哲学解释学中占有核心的理论位置。对此 ,国内研究者已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作出了各自的理解和评价。本文旨在追踪国内研究者关于哲学解释学的语言观、真理观和意义观这三方面的论述 ,对于相关诸论点作一次梳理和比较 ,在此基础上 ,着力剖析诸论点中所提出或显示出的问题 ,并就相关问题的进一步展开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的循环与辩证法的“圆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解释学循环始终是在“整体──部分”的关系中进行的,经过从局部解释学到一般解释学再到哲学解释学这几个主要阶段的发展,这种关系经历了语法、心理、生命和存在这样几个环节,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步扩大.最终实现了从方法到本体的嬗变,它表明解释学循环既具有认识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又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是立体的,具有全方位性,并渗透着辩证法精神,这种辩证法非常值得探讨,它有利于解释学研究的深化。由于以往这方面的研究不多,故本文力图从这个角度作一些分析。笔者认为,解释学循环体现了解释学与辩证法的“天然…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与认识论--一种历史眼光的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试图联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传统区分,澄清解释学与认识论之间的那种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关系,强调这种关系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合理性.在今天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存在着通过解释学进行融合的大的背景下,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的联系,也要看到它们的差异,不能简单地、不加区别地用解释学代替认识论,或把解释学等同于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阐发的“意向性”思想;海德格尔由“意向性”到“超越性”,实现了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现象学的发展,其真理观也达到了胡塞尔真理观不曾到达的高度;马克思的“实践”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实现“超越”的坚实基础,而海德格尔的“超越性”思想则客观上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的“对象性”观点。  相似文献   

6.
张松 《东岳论丛》2002,23(4):111-114
《周易·系辞》上篇所说的“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及相关话语实际上关涉到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许多重要问题 ,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和人类理解的本质。参照哲学解释学的某些思想 ,我们将会看到它所包含的深刻的哲学内涵及其合理性意义 ,而正是由于古代思想家对这些话语中所包含的哲学解释学意义具有一种普遍的共识 ,中国古代思想才始终立足于深切的实践性上  相似文献   

7.
徐陶 《学术探索》2009,(1):9-13
“探究”是杜威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可以看作是杜威思想的核心方法论,用探究概念来建构杜威的思想体系,可以把杜威在形而上学、语言哲学、知识论、逻辑思想等相邻领域的理论整合起来,这样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现杜威在这方面的思想全貌。杜威的“真理观”、“发生学方法”、“经验自然主义”、“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等也可以纳入到这体系之中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保罗·利科尔是当今法国最有影响的解释学家,他力图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追求解释学的统一,并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解释学领域。其著作《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陶远华等译)较详尽地反映了他的思想。不仅如此,该书还清晰地展示了解释学发展的脉络,是当代世界最有影响的学术著作之一。按照利科尔的看法,解释学首先是一种研究理解和解释“本文”的哲学,是“关于与本文相联系的理解过程的理论”。可见,解释学关注的首要问题是意义问题,在这一点上,解释学家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者们…  相似文献   

9.
圣经解释学的内涵及其发展概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系统地探讨圣经解新学在国内学术界似尚未真正展开,然而它不仅对基督教的研究,而且对哲学解释学相关背景知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一般读者包括许多学者对它还比较陌生,本文力图从历时的角度,对西方圣经解释学的内涵及发展过程作一集中的叙述和分析,并将其和解释学哲学联系起来,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及相互影响,当然侧重点在圣经解释学本身的意义的崭露上。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认识论中 ,真理问题也就是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在当代美国哲学家罗蒂看来 ,人们对自身的生活方式的思考 ,即真理论理路有两种 :一种是从自我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来思考 ,另一种是从自我与人、社会之外的事物的关系中来思考 ,第一种方式表达了人们的真理即协同性的观念 ,第二种方式表达了人们的真理即客观性的观念。对于罗蒂对以往哲学真理观的二分法 ,当代美国哲学家普特南持认同的态度 ,但他反对罗蒂对于协同性的真理观的完全赞同和对客观性的真理观的完全否定的那种非此即彼的态度。他主张建立一种超越客观性与协同性的真理观。从根本上讲 ,西方哲学家对真理的研究可区分三种基本的真理观 :符合论 ,融贯论 ,实用论。文章认为 ,马克思现代实践哲学所实现的真理论变革 ,不仅现实地解决了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 ,而且借助于公共性维度的引入 ,还可以实现对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的辩证统一 ,真正超越客观性和协同性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11.
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汤一介 《学术界》2001,(4):97-113
本刊两年前谈到改版时 ,希望今后将“解释原则的创新”作为判断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成果和本刊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用稿的最高标准。这个标准显然是很“原则”的。本期开辟的“中国经典解释学研究”专栏 ,希望能对狭义“解释学”(中国经典解释学 ) ,进而对广义“解释学”(包括其它的解释学 )的研究与批判 ,注入新的活力 ,从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解释原则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经验”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其解释学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伽达默尔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经验,并发展了经验理论,他指出解释学的经验不仅具有“否定性”,而且具有“有限性”和“开放性”的辩证本质。  相似文献   

13.
韩志伟 《学术研究》2005,2(11):48-52
通过追溯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我们看到生产和技术实践活动总是在其严格的意义上被排除在道德实践活动之外,成为其发展中的“剩余”。马克思超越传统实践哲学的实质不是他对这种“剩余”的挖掘,而是他在物质的生产关系和世界的历史视域中展现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这主要表现为他对生产实践本质的揭示,以及对技术实践本质的思考。由此,整个西方实践哲学内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而这个崭新的实践哲学也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发挥了自身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思想的转向,意味着哲学逐渐变成了解释学.20世纪哲学中的语言转向,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海德格尔的解释学不是传统的阐释理论,其哲学文本是阐释之阐释,是对我们所邂逅的东西的长久沉思.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不仅源自干海德格尔的解释学,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海德格尔解释学的关键性纲领,即"语言是存在之家".20世纪的解释学需要改变对哲学活动的理解,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它也许重新遮蔽了理解自身.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对艺术本体论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伽达默尔告诉人们,他之所以从艺术经验开始展开其哲学解释学的体系,一方面是出于行文上的考虑。即是说,艺术经验比其他理解方式更亲近于解释学的特征,或者说解释学尤其适合于美学。“任何一个经验着一部艺术作品的人无疑都把这经验整个地纳入他自身之中,亦即纳入他的总体自我理解之中,对这艺术品的经验是在他这种总体自我理解之内对他意味着某些什么。我甚至可以断言,以这种方式囊括了对这艺术品的经验的理解的完成,超越了审美经验中的一切历史主义”。另一方面,则是思想资料上的考虑。在美学中,“天才说的美学已经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它揭示出,对艺术作品的经验总是根本超越了任何主观解释的地平线,不管那是作者的地平线还是接受者的地平线。作者的精神并不足以作为衡量艺术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客观相统一的实践真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所具有的本体论、认识论、真理论意义,阐明马克 思主义真理观,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旧哲学认知真理观。它是从实践出发,在实践意义上理解客观真 理,强调实践真理的具体性,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的、具体的实践真理观。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评介伽达玛哲学解释学的思想著作和论述非常多,但对其哲学解释学思想源头的研究视野大多集中在从表面看来对其影响比较直接的传统解释学上,很少从滋育其解释学思想的德国古典哲学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中寻根比较。因之以其效果历史理论与黑格尔辩证法关系为例,说明德国古典哲学对其哲学解释学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是别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心灵?我是谁?这不仅仅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现实问题。在传统哲学中,尤其是在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心灵哲学中,心灵或自我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他们的观点也符合日常的见识:在我们心中似乎存在着一个展示信息的舞台,我们看到和想到的一切都在这里展现着;同时在这舞台下面有一个“小人”作为观众,他把看到的一切报告给自我,于是我们便有了意识。然而,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这种观点越来越受到质疑,以至于一些激进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得出了相反的看法:心灵和自我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心灵如果不存在,我们是怎样进行思维和感知世界的呢?而且我们分明感觉到心中有个自我存在着,他能够做出各种判断。  相似文献   

19.
国内罗蒂哲学研究主要围绕四点展开。在"对传统及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方面,学者们以罗蒂的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和反基础主义为契入点做了解析。在"真理观"方面,探索了罗蒂对真理观的基本态度、认识真理的途径、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观的理论来源以及衡量真理的标准等问题。在"教化哲学与后哲学文化"方面,不仅梳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分别开展了更具针对性和更深入的阐释。在"政治观"方面,揭示了罗蒂对公共与私人、哲学与政治的二分、论述了他的政治立场、对促进政治和社会进步的思考以及政治观的特点。学者们在上述研究中形成了诸多共识,但也存在一些分歧,这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使用的“解释学”一词,是在西方哲学的意义上使用的。早在古希腊,“解释学”一词就已有对神谕、文献(包括在神学与修辞学、诗学等方面)进行考证与诠释的意义。在文艺复兴时期,解释学进一步从对文本文字的诠释发展为对《圣经》内容的解释与阐发,直到近现代发展为关于主体的解释活动与文本、传统及意义的关系的哲学理论。相比而言,中国古代关于文献的考据与诠释的活动应当说是更为兴盛的。仅就中国古代的哲学文献而言,其基本形式是对经典进行诠释。因此,中国哲学似乎更应当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