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中国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悲剧书写上有一定的共性。在女性视域下,《百年孤独》中的乌尔苏拉和《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我”都是见证民族百年沧桑历史的百岁女性老人,且在故事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都表现出了对本民族未来的担忧,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本民族做最后的坚守。在生态批评视域下,《百年孤独》和《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涉及到了自然生态批评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生态批评中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原生态文明象征的印第安人和鄂温克人,都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最终逐渐走向没落。在魔幻现实主义视域下,《百年孤独》与《额尔古纳河右岸》都将民族传统观念中的“万物有灵”思想行文于作品当中,亦真亦幻地再现了民族的原始文化。在民族视域下,《百年孤独》和《额尔古纳河右岸》透过民族的孤独与神话的消失映射出了民族的悲剧,指出了摆脱民族悲剧的出路——团结、包容。  相似文献   

2.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献给世界的一部充满自然关怀和人文关怀的力作,与当下流行的生态批评不谋而合,本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解读,阐释其中丰蕴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生态文学与生态美学研究界,存在着有关“生态”“环境”孰优孰劣的辨析与争论.从生态语言学批评的角度对这种辨析与争论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发现“生态”优于“环境”一词的原因,以及对“环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评的诸种可能.当今的“生态”与“环境”之辨对于生态话语构建和生态观念确立有着重要作用.生态语言学批评作为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一种主要范式,它通过对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中的生态或非生态因素的批评分析,为语言的深生态化进程,并最终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或解决做出努力.生态语言学批评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批判考察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它因此可以为我们分析当今的“生态”与“环境”之辨,为我们反思生态文学、美学理论话语自身的生态或非生态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提要]“褐色语法”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梭罗在其作品《漫步》中所提到的重要的语言观,但并未得到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本文试图从“褐色语法”这一概念的解读出发,并运用生态话语批评来对梭罗自然写作中的自然有声、有机语言以及野性语言来进行探讨。“褐色语法”并非是一套真正的语法系统,而是一种生态的语言观。这不仅为我们理解梭罗自然写作中的生态语言与生态意识拓展新的途径,而且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重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额尔古纳河右岸》借一个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之口,讲述了这个民族近百年的沧桑历程。再现了鄂温克民族带有浓郁原始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作品对鄂温克民族命运的书写背后隐含着一股悲凉之气。但作品中鄂温克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本真的人性、单纯人情关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归属感等散发出了鄂温克文化独特的魅力,具有鲜明的生态特征,体现出作家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劳伦斯的三部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生态批评解读,读者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从多层面体现了劳伦斯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劳伦斯认识到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异化,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表现出自己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追求,力求能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  相似文献   

7.
文章系对香港岭南大学英语学院荣誉教授安德鲁·格特力教授(Andrew Goatly)的访谈。他主要的研究兴趣涉及生态批评话语分析、隐喻、文体学、语言幽默等,代表著作包括《隐喻语言》(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1]、《“洗脑”:隐喻及隐含的意识形态》(Washing the Brain:Metaphor and Hidden Ideology)[2]、《文体学探索》(Explorations in Stylistics)[3]、《意义与幽默》(Meaning and Humour) [4] 等。访谈涉及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词汇语法“绿色语法”、分支生态文体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生态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生态的问题,主要分为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两种研究模式。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语言观和生态观,尝试探讨韩礼德模式的生态语言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韩礼德生态语言学继承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包括语言的社会性、语言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及语言建构观。其生态观深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反生态的,并对其展开批判。韩礼德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出“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生态批评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生态批评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对“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中心主义”和环境公平。其分支生态女性主义批判了“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深层生态主义主张超越生态学作为科学这一事实达到“自我意识”和“地球智慧”深层次境界;文化生态主义认为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与文学领域;印第安族裔生态文学的关注焦点从社会关系转移到了自然关系。生态文学代表作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生态批评是人类为其所生存世界斗争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简要回顾生态语言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基础上,对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系统的生态性与非生态性、语言环境的公平性和语言帝国主义、濒危语言、语言的同心圈和语言变体等生态语言学议题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1.
贝娄在其小说中发出了生态批评的声音,其作品呈现了他的和谐生态观以及他对人类生存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小说《院长的十二月》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小说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表现了人在与自然的对抗中自我的深刻异化。贝娄在小说中呼唤通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实现人对自然的“浪漫式回归”、人与自然的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作为虚构叙述(小说)的文本体裁,规定其“基础语义域”必须立足于可能世界,而“生态”作为其兴起的缘由与题中之义,又限定了文本内容必须与“实在世界”相关。文章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从生态小说“虚”与“实”的悖论出发,运用广义叙述学中的可能世界理论,解读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的现状与困境,并以此揭示其背后深刻的生态伦理与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文学史上,莎拉·奥恩·朱厄特一直她被誉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描写新英格兰地方色彩最好的作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生态女权运动的发展,对朱厄特作品的诸多研究专著和论文开始突破了以往将朱厄特局限在“非主流文学”(“minor”)的狭小圈子里的模式,开始从生态批评、生态女权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她的作品。本文以系统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和评价理论(appraisal)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作品《白鹭》的文本细读,突出其笔下多主题内涵,并阐释隐藏于作品但来自于女性创作者朱厄特本人的“暧昧”声音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4.
诞生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格林童话》作为世界文化经典之一,已经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但从生态批评角度对这部经典进行解读的尝试尚不多见。尤其是在德语文学领域,就国内外而言,生态批评都可以称得上是研究《格林童话》的新视角。通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旨在激发当今社会的人们重新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理论,有助于对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歌《井中弥漫着什么秘密》(What Mystery Pervades a Well)的生态哲学观解读,及其现实意义探讨。诗歌主要通过三大过程的运用体现了“人与自然”“非人类生命体与自然”等关系。在诗人笔下,自然被赋予了神秘与可怕的特征,反映出人与自然的陌生与疏离。同时,诗歌中的感叹语气、不同值情态词以及其它语言或非语言手段的使用也传递了自然的不可捉摸性。此外,诗歌中小句的主位多为非人类生命体和物理性要素、“自然”和“植物”的拟人化照应手段频繁出现,都体现出“尊重自然”的生态哲学观。诗人借“小草”和“莎草”面对自然毫不胆怯的态度,表明人类要尊重而非侵犯自然的生态保护型场所观。   相似文献   

16.
借用生态批评的理论视角,以《庄子·齐物论》中颇具代表性的“庄周梦蝶”故事为切入点,探讨其作品中的生态观念。“庄周梦蝶”既反映了庄子的生态理想,一种“主客冥合为一”的人与自然圆融和谐的理想境界,同时亦暗含着实现这一理想的具体方法和途径——物化。庄子的生态观念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许多作品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分析她的小说《啊,拓荒者》中所反映的男性与女性生态意识上的差异,并通过对女主人公亚历山大与自然关系的分析,说明张扬女性原则有益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探析威廉·布莱克诗歌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布莱克是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他的诗歌,特别是那些被收入诗集《天真之歌》的作品歌唱生活的快乐,描绘古朴纯美的自然和纯真关丽的人类,充溢着人与周围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情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  相似文献   

19.
《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迟子建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展现给读者的是完全陌生的少数民族原始生态及百年沧桑。其对人与自然的神性描写,对原始宗教文化的形象阐释,都极富灵性。从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之美、豁达本真的生死观、万物因缘聚合等多方面体现出了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从而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20.
生态批评既体现文学阐释策略,又旨在超越文本局限,意在凸显文本与外部环境(自然、社会、文化及人的生存等),以及人与自然生态之间关系的有机性。生态批评实践生态世界观,在生命有机性及生命活动关系的场域中拓展批评原则,力主表现生态正义;其复杂性与多样性方法应对批评对象的多重性、关系的多层次性及内向性与外向性交织、多学科相融合的批评特性,并启悟人的生态化的生存体验;其诗意性则从人的审美体验中润化生命运行的节律,彰显生命—生态体验的诗性特征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