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价值多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价值多元凸显了个体自由选择的必要性。但现代人在强调自由选择的同时,常常忽视了道德选择的道德向度。现代道德教育对此不仅未能以批判的态度积极回应,反倒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个体的道德选择困境。道德教育亟需深刻的自我启蒙与拯救。正是基于此,张夫伟博士所著《道德选择与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危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一书,从教育哲学的视角,以道德选择为切入点来探讨思道德教育现代性危机的表现、症  相似文献   

2.
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是一种顺从的教育,理念的错位和功利化的驱使,使传统道德教育偏离了培养人的"目的理性价值",片面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体主体性,忽视了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权利.主体性道德选择已从边缘走向了中心.社会结构的转型、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主体性道德选择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道德选择的教育也成为了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3.
价值澄清法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方法,从众是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价值澄清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多元的社会价值观的存在、个体主体性的不足、心理归属和外部赏罚机制等原因,极易走向道德从众。道德从众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4.
道德失语现象、道德判断的无公度性、道德边缘化的倾向和人伦之情与个体独立化的矛盾 ,带来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隐在冲突、多样化发展趋势 ,这是我国转型期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特殊境遇。在这种境遇下 ,系统的、具有现代经济理性的日常道德教育是当前缺乏的教育要素 ,也是我国国情下稀缺的思想道德资源 ,因此加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日常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道德教育是道德规范的教育,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人的理性的觉醒,道德和道德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就道德教育发展性功能凸现的必然性,道德教育发展性功能的具体表现及其本质作了基本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多元、价值冲突的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道德相对主义导致学生的价值迷失,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使学校道德教育标准复杂化,社会道德整合度的降低导致道德教育的失效。道德教育生态观的建构,体现了道德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一致性,凸显了道德教育的合理价值定位,为超越德育困境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理念。在德育生态观的指引下,学校道德教育以建构德育主体人格、引导德育回归生活、促进德育与社会融合等核心价值选择,使道德教育发挥真正的文化效力。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必须同社会转型的发展相适应,调整和完善道德教育标准,形成多元的道德体系。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人格为目的,注重道德教育实践,以形成个体道德的自律。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尤其重要,缘起则在于多元文化承载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相对主义的评判标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原本脆弱的道德价值生态所造成的剧烈冲击,以及当前教育对象心理环境和教育环境的迅速变迁.那么,如何在寻得变之实然后探究不变之应然?道德教育又如何对他们进行及时的价值引导,授他们以理性批判的精神利器?冷静地分析与梳理后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人性至善至美的不变追求、民族文化不变的道德价值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变道德教育方向,给出了合理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就个体而言,道德能力是个体在处理道德问题时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而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对于个体道德能力的培养则表现出不足。而相对于与理性伦理学而言的叙事伦理学则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而呈现出在个体道德能力培养方面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领域发生诸多变化,如新旧道德观念交错并存,道德标准和评价的多样化,道德取向功利化等.道德领域的新变化,势必会影响个体的道德社会化,加大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难度,据此我们必须建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提高个体的道德自主选择能力,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个体的理性判断能力,以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高校德育的缺失与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意义虚无、生命困顿和践踏生命等现象,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比较突出和困惑的问题,高校德育对此显得无能为力,这与高校德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密切相关。生命教育不是独立于德育之外的教育形式,但是作为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内容整合和方法论依据,融入到高校德育的实践,是对高校德育生命价值缺失的补救,也是提高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相对于民国三十多年的政治、思想等重大变革,而当时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业(如地理学译著出版)飞速发展之原因,在介绍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的出版概况,分析这一时期其地理学译著特点的基础上,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的著者、译者和编者群体身份进行了描述。分析认为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兴盛的4个原因:商务印书馆推行改革、民国地理学教育的发展、西方地理学教育的发达和留学生回国。  相似文献   

13.
当下社会公德水平下滑已成不争的事实。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是其主要原因。过多地强调倡义和析理致使德育工作走进了理念的误区。仁爱是道德的根本。育仁是德育工作创新的基石。育养仁爱之心、营造助人氛围和净化行义环境是创新德育工作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亲和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和力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亲和力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者亲和力缺失的现象,并提出了提高亲和力途径的对策,以期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对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对生活与道德教育之关系的重新理解的基础之上 ,可以看到 ,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严重脱离了生活 ,这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和知识中心主义的扩张。生活的观点在道德教育中应该具有基础性地位 ,回归生活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要实现道德教育向生活的回归 ,应注重对受教育者生活情感、自主理性以及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形成,不是自上而下的单纯论证和教化;如果离开了民众的生活实践,道德将会枯竭和衰亡.但是,在当代的伦理学教育中却存在三个严重的误区:一是道德规范外在化,二是道德目标空泛化,三是道德传播抽象化.当代伦理学教育之所以陷入上述误区分别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天道论、性善论、教化论有关.为此,当代伦理学教育必须立足于情感,扎根于现实,面向现实道德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这样才能达到解决人生的困惑,切实指导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模式仍带有浓厚的传统德育的特征,存在着理性与情感、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多维度的二元对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德育目标和价值的实现。情境德育通过构建形象生动、意蕴丰富的道德情境,让受教育者在情境中感受、想像和体悟,完成知、情、意、行等方面能力的综合性学习。通过构建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视界融合的德育主体、情理交融的德育内容,能够有效消解传统德育模式中存在的二元对立问题,让高校德育成为深深植根于受教育者心灵和行动之上的德育。  相似文献   

18.
从进步主义到存在主义,现代教育哲学是以相对主义为主流的。永恒主义之引人注目或乏人问津多多少少都与它的“逆流而行”有关。尽管在永恒主义者的著作中少有专门的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论述,然而这绝非预示着它对道德教育的轻视。相反,散见于其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意蕴丰富,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 :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 ;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 ;德育功能认识片面。本文认为 ,对确定性知识的执迷 ,对学生主体性的“藐视” ,重道德认识 ,轻道德需要与道德实践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0.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基本精神是理性和自由,其根本目的在于回答"什么是人"的问题。同时,贯穿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主体思想也是康德主体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康德主体教育思想超越了此前的同类思想,具体体现为:教育以培养"成其为人"的人为教育目的;道德教育通过发展理性,遵守自身的道德律,实现自己的自由;以心理学、道德的教育和教育实验为基础的智育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