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们在思想、情感、心态等层面达到的一种丰沛且充盈的状态,主要包括国民素质普遍提升、精神资源普遍富足、精神境界更为高远、社会心态更加积极健康等内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的内在需要。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强化思想理论引领、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精神文化产品、完善促进精神生活富裕的规章制度等,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分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及其推进路径,力求为进一步促进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数字文化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异化的文化消费观和价值观,表征出文化消费意识畸形化、文化消费产品符号化、文化消费精神娱乐化、文化消费话语隐性化等多元样态。同时,随着文化消费主义在数字空间的不断弥散,其对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危害日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磨灭精神生产的客观性、减损精神产品分配的公平性、弱化精神交往的深度互动性、阻碍精神消费的整体延续性等。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为消解数字文化消费主义的现实危害,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需筑牢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公平享有的主流价值阵地,创作契合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数字文化产品,营造凝聚人民精神生活共识的清朗数字空间,形塑促进人民精神生活意义达成的数字文化消费观,从而持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范畴和创新发展,是人民共同期盼之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价值追求,是对近代以来“积贫积弱”与“艰苦奋斗”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物”融合发展的应然之义。全社会精神文化资源富足丰裕、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健康充实、人的精神境界崇高、全民族高度文化自信构成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想样态。为此,应加强精神文化供给侧改革,应需供给优质精神文化资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精神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筑牢共同价值信仰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制度结构松散、价值观念滞后、人才队伍短缺、市场培育不足等问题,这使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存在一定的现实挑战。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乡村产业经济、强化政府职能作用、激发农民主体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文化市场,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作为指导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文本,中央一号文件中沉淀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指向,也是党中央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遵循。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二维框架,借助 NVivo 12 Plus 质性分析软件对1982-2023年间共25份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政策存在基本政策工具应用全面但结构失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素分布不均、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融合程度不够等问题。未来应优化基本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平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素分布、推动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从本质角度而言,包括基本的物质生活层面,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层面的共同富裕。在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驱使下,美好的生活是基础保障,而精神生活是核心所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精神思想的正向传播,人民具有获得感、幸福感,并且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通过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构建人民美好生活以实现人民的精神获得感、幸福感,最终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态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生命有机体系。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形态能以文化整体性的视角审视具体文化形式的社会功能,但它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在现实的文化生活中不断地建构。通过对主导文化地位的坚持与巩固、对精英文化的认同与繁荣、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与规范,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形态才会最终形成。精神文化生态结构合理形态的建构和形成必然有力地促进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事业,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虚无的、幻想的,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才能将其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显著优势,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战略性有利条件,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中国特色文化治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为新时代新征程精神富有提供坚强保证,发挥好这些显著优势必将能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大优势,要增强党的领导力,发挥好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核心优势,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理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和管理体制,不断推进党领导下的精神文化领域改革。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科学指引,要增强理论凝聚力,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思想优势,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推动人的精神世界的理想样态变成现实,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增强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中国特色文化治理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支撑,要增强改革创造力,发挥好中国特色文化治理的制度优势,推动文化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实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治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实践经验,要增强实践引领力,发挥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经验优势,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其服务水平质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精品,注重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要增强文化影响力,发挥好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独特优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继承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大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9.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显性指标,精神生活的内隐性和弥散性特征,使人们对如何评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较难形成共识。“精神生活富裕”是指族群(国家)和国民个人因物质生活相对丰裕、教育健全、文化传统开放和认知系统科学等因素促成的积极和开放的总体性心理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则主要是指国民个体在追求文化生活、审美情趣、自我价值、科学知识和群体认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较好公共文化资源保障和所享受到的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体现为一种基于国民个体文化权利之上的文化获得、文化参与、文化享受与文化发展机会上的丰裕和平等。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特征入手,探析其与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内涵与外延上的差异,并确立了一个包含2个维度、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针对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人群差异所导致的相对精神文化资源的不均衡和文化机会的不平等,要进一步完善“底线公平”保障,以公平促进效率,同时要在经费转移支付之外重视整体性发展要素的横向转移,加大东中西部区域间的政策调节力度,弥合区域间差距;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和旅游行业吸纳就业和富民安民的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公共政策应从需求侧鼓...  相似文献   

10.
研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对精神生活、富裕、共同的概念逐一界定,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广度上,精神生活富裕是在精神生产、精神分配、精神交换(交往)、精神消费四个环节的富裕。在深度上,精神生活富裕是在民族精神文化根基、民众精神生活日常、民众现代文明进步向度上相较于平均水平的超前。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则应在精神生活富裕的范围内,进一步关注精神主体间的素养和能力、精神资源要素的分配、精神善品消费后的受益性等方面的均衡性、公平性、共同性,并内含缩减精神主体间发展差距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有机统一。随着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被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上时代舞台。但在资本逻辑主导下,文化消费主义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实践全过程,以批量化、边缘化、庸俗化、娱乐化的倾向弱化了精神生产的创新性、精神产品分配的公平性、精神交往的价值性、精神消费的发展性,进而产生了诸如同质生产导致无实在指涉、纵欲快感诱发无休止消费、符号消费引起无显性对立等现实问题,致使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降低。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扩大优质精神产品供给、形塑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引导人们抵制符号消费等方面入手,化解文化消费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民族文化建设中 ,关键是建设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是凝聚民族团结和民族力量之所在。坚持发展先进文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最根本的就是要贯彻十六大精神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抽象到具体、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建党百年来,共同富裕历经萌芽求索、曲折探索、初步发展、全面推进四个时期,形成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宣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明确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内涵丰富、外延宽广、自成体系,目标上达成了全体富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内容上涵括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过程上涉及了共建富裕与共享富裕相统一,空间上统揽了局部富裕与整体富裕相统一,形态上设计了普遍富裕和差别富裕相统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源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方向目标、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等重要思想论点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是在中华优秀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别涵育、淬炼、滋养了(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新征程上,需要在始终秉承好百年求索的历史经验基础上,科学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高质量经济发展继续做大做强共同富裕的"物质蛋糕",以高质量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共同富裕的"精神蛋糕",以高质量平衡机制建设共尝同品齐享共同富裕的"蛋糕味道"。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力争"物质蛋糕"不掉档,"抓住"创新发展引擎促进"物质蛋糕"不减速,"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确保"物质蛋糕"不变味。推进高质量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以优秀文化创新提升"精神蛋糕"的品质感,以科技文明建设提升"精神蛋糕"的时代感,以教育共享改革提升"精神蛋糕"的认同感。建成高质量的平衡机制,需要以"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全体人民共尝"蛋糕滋味",以"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全体人民同品"蛋糕美味",以"持久"的健康护航机制助力全体人民齐享"蛋糕余味"。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共同富裕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突破。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一经提出就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学者们主要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界定、主要依据、基本特征、价值意义、问题挑战、实践路径和指标体系展开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深刻揭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为接续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有效加深了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解,为实践工作奠定了现实基础。但已有研究从研究内容的深度、研究思路和视角的广度、研究方法的宽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深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需挖掘深层次内容,拓宽研究思路和视角,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一世纪社会生活方式与消费结构因人类对精神文化信息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比重的大幅增长而出现重大调整 :精神文化消费取代以“稀缺”的自然资源为主的生存需要消费而成为主要消费形式 ;精神文化消费水平、质量不断提高 ;精神文化产业群的发展 ,精神文化信息产品的日益丰富和消费者素质与知识创新能力的增强 ,有利地促进了人的现代化和推动着人类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民族地区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场域,乡村生态振兴是民族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从理论维度看,经济增长理论、精神生产理论和生态正义理论为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逻辑机理。通过聚焦自然资源的财富属性促进经济发展,助力民族地区乡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生态文化的精神产品生产与再生产,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环境治理的公共价值构建,促进民族地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从实践维度看,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面临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化传承、生态组织管理、生态主体协调、自然环境安全等诸多挑战。未来需要树立系统治理的思维方式,注重前瞻规划,坚持全局意识,促进多元协调,实施整体推进,以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提质增效,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国家战略,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其应有之义。具体来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旨归,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标识。从共同富裕的结构层级来看,既包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又包括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尤其是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跃升,精神富裕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成了乡村社会达成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面向。因此,需要明确农民实现精神富裕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的重要价值,廓清农民实现精神富裕在物质基础、价值方向、公共服务等方面所遭遇的一系列挑战,聚焦物质生活的现实基础、主流精神的价值引领、优秀传统的文化底色、公共文化的供给水平,探索农民实现精神富裕的具体实践进路,从而助力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8.
社会体育是人民群众在现代生存方式下不可缺少的文化形态。本文认为 ,现代社会体育的建立与发展需要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创造的能力 ,需要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和人的现代化 ,精神文化转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动力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当下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在理念上,要厘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上,要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以优质的精神生产供给满足精神生活的美好需求,以公正的精神产品分配维护精神生活的权益共享,以积极的精神交往传播凝聚精神生活的价值共识,以理性的精神消费观念促进精神生活的优化跃升,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精神生活不够丰盈已成为制约人们美好生活的突出短板。当前部分农民精神生活主要存在理想信念缺乏、集体主义价值观迷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膨胀“、孝道、诚信、仁爱”等优秀传统文化弱化等问题。要提高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水平,就要巩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夯实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树立大宣教观,激发农民对美好精神生活向往的内在动力;帮助农民树立新物质财富观,摆脱拜物教的泥沼;加强村镇党组织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创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