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从泰始五年(269)任巴西郡中正开始,直至太康三年(282)授长广太守,陈寿担任佐著作郎和著作郎达十余年。十余年中,陈寿不仅得以遍阅国家藏书和各种实录、档案,也通过从《益部耆旧传》的编纂到《诸葛亮集》的编纂,实现了史学观念与视域的转变,走出“益部”与“地方”,建构起了适应新的统一王朝的天下观,并最终通过《三国志》精心的体例设计表达出来。《三国志》于《魏书》中以《王卫二刘传》专录文学人物,成为《三国志》中事实上的《文苑传》,而于《蜀书》《吴书》中则不立文学人物专传,仅以随文指点的方式书写蜀、吴文学,呈现蜀、吴文学概貌。《三国志》以此方式整理三国文学谱系,建构出以曹魏邺下文学为主,蜀、吴文学为补充的三国文学格局。这一格局既客观反映了三国文学的历史实际,又与《三国志》宏观的“天下”体系相符合。其杰出之处体现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对邺下文学主流地位的承认和谱系的准确建构,二是对蜀、吴文学成就的客观判断和准确书写。对“益部”或者蜀汉在其“天下”与“三国”体系中的客观定位,是陈寿完成《三国志》“天下”建构与三国文学谱系整理的重要基础,而陈寿走出“益部”、完成从“我者”到“他者”身份的转变无疑是...  相似文献   

2.
前蜀与荆南疆界辩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926年以前,荆南政权和前蜀政权谁领有归(治今湖北秭归)、峡(治今湖北宜昌市)二州地区,历来说法相异.《新五代史·职方考》和《十国春秋·地理表》列归峡入前蜀版图.称荆南只领荆州;今人蒲孝荣所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杨伟立所著《前蜀后蜀史》以及陶懋炳所撰《五代史略》亦主此说.而《资治通鉴》卷264、265、274所书及胡三省之注则视归峡为荆南属郡.《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前蜀》、《南平》政区图也将归峡地区画在荆南界内.谁是谁非,不仅关系到两个政权的疆界划分,而且关系到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看法,有必要辨正.  相似文献   

3.
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二战结束后,太宰治迎来了文学创作上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他相继发表了《维庸之妻》、《斜阳》、《人间失格》等一系列重要代表作.太宰治的作品带有强烈的“私小说”特征,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生命的感悟等融入作品中,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虚无感、罪意识和自杀倾向.  相似文献   

4.
《唐人行第录》正补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稿《<唐人行第录>正补》(《文史》和三经十一辑)曾对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作了若干补正,今读得行第资料数则,补阙拾遗,或可供治唐代文史者参考。一、“元二十一少陵集一八《夜宿西阁晓呈元二十一曹长》(七月三日诗同),又《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据旧考,均大历元年在蜀之作,名未详。……据《国史补》,尚书丞,郎相呼为曹长。”按,此“元二十一”当是元持。“蜀”谓夔  相似文献   

5.
自《光明日报》发表孙达人同志《应该怎样估价“让步政策”》一文后,在史学界曾引起热烈讨论。最近,又陆续看到覃延欢、钱宗范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两面手法》和蜀群同志的《“让步政策”的阶级实质》两篇文章,对孙达人同志的观点,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挥。虽然,蜀群同志好象和孙达人不同,他承认有统治阶级的“让步政策”作为革命副产品而存在的事实,但是对”让步政策”持简单否定的态度,精神实貭和孙达人是一致的。固然,孙达人等同志针对近年来史学界出现的不良倾向,如对某些美化和歌颂封建统治阶级“让步政策”的著作提出批评,这是正确的,但是他们似乎又产生另一偏向:不是根本否认有“让步政策”这个东西,就是把“让步政策”作了简单的否定。我认为这样亦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下面准备就覃延欢、钱宗范和蜀群同志的文章中的某些论点,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6.
一、《革命军》植根于革命沃土——四川 《革命军》形成文字不在四川,发表也不在四川。但是,孕育《革命军》的思想与艺术的土壤却是四川,是四川独具特色的历史环境与文化传统促成了《革命军》的诞生。 四川素称“天府之国”,自古是一块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沃土。从古代的“天数在蜀”、“易学在蜀”到近代的“经学在蜀”,四川文化在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确是独具一格,富有特色,出现过从司马相如、杨雄、李白到三苏、杨升庵,到郭沫若等一代又一代的奇杰大才。四川人民又从来富于革命反抗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梁者,取其人民强梁刚直之义。四川人以“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惟德惟宝”著称。  相似文献   

7.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志。它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一部重要的史籍。 (一) 《华阳国志》在中国方志编纂史上的地位常璩,字道将,出生于蜀郡江原县(治今四川崇庆县)的一个世家大族。灌县旧志谓常道将废宅在治南三十里,即今灌县太平公社一带,或有所本。其生卒年代无可考,生平事迹史书记载也很少。只知他少好学,后在成汉李势时曾任散骑常侍,掌著作,孙盛称之为“蜀史”。这个职务给了他接触大量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方便,为完成《华阳国志》等著  相似文献   

8.
历代文体论著对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的文体性质说法不一。从文体结构分析,《难蜀父老》与檄、移、对问、问对等文体不同,当自成一类。萧统《文选》单独设立难体,当是。辩难之风盛行是《难蜀父老》产生的文化土壤,战国秦汉间辩难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难体文的发生、发展、衰落与转型。《文选》“难”类舍《韩非子》四篇《难》和一篇《难势》而仅录《难蜀父老》,并非舍早录晚、舍源头录支流,其原因与萧统舍章体而录篇体、舍立意而录翰藻、尊儒学而重教化的选文标准有关。《难蜀父老》独立成篇、文辞考究、注重教化,因此成为《文选》难体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一,杜甫绝吟海棠诗索微海棠之盛,莫盛于西蜀。杜甫居蜀八九年,诗章千四五百篇,而无一首海棠诗。最先发现这一秘密的是薛能。他在《海棠》诗“序”中说:“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杜工部子美于斯有之矣”(见《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九九)。从此,它就成为历代  相似文献   

10.
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入蜀,便开始了他“五年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的生活.杜甫在川西和川北的生活,是杜甫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他有过一段短暂的平静生活,有过漂泊的日子,有过为求生存而与官吏们虚以应酬、俯仰沉浮的酸辛.有过为报知遇之恩而再历官场的生涯.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四川军阀段子璋、徐知道的叛乱,以及吐蕃对蜀的入侵骚扰,这一切都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影响着诗人对生活的反思和创作.本文试就杜甫在四川的主要情绪,涉笔下列三个问题:对杜甫在蜀情绪的基本认识;杜甫情绪的变化;杜甫两川诗风与其情绪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乖崖集》又名《乖崖先生文集》,北宋张詠著。全集有赋、词、诗、书、表、赞、杂著等十二卷,另有附录一卷。《乖崖集》被收入《续古逸丛书》、《四库全书》和《全宋文》等书之中,是研究张詠思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广陵妖乱志》(或作《妖乱志》)是记述唐僖宗时,淮南节度使高骄为吕用之等人的“神仙之说”所迷惑的故事.此书的作者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雍文华同志校辑的《罗隐集》,将它收入其中,并在“校辑说明”中断定为罗隐所作.他说:“诸书所载撰者各异,然后蜀何光远所撰《鉴戒录》明载为罗隐讥高骈所作,又以《甲乙集》中《淮南高骈所造迎仙楼》及《后土庙》等验之,当为罗作无疑.”雍文华同  相似文献   

13.
1,第326页2栏2段9行“而戏剧说唱等方面。则有汪笑侬改良京剧,黄吉安改良川剧,春柳社、众化团等文明戏即话剧团体的出现”,其中,“众化团”当为“进化团”之误.“进化团”是我国早期的话剧演出团体,清宣统二年(1910)成立. 2、第326页1栏2段14行“他更提倡‘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其中,《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应为《论小说与群  相似文献   

14.
陆贾是汉初重要政论家之一,他的著作《新语》对于刘邦统一后治理新建的汉朝有重要关系,使刘邦懂得“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的道理,也使他明白“秦之所以亡和汉之所以兴”的根本原因所在。 《新语》一书,自从刘向校录以后,一直传下来,唐魏徵等编辑《群书治要》、马总著录《意林》都收有《新语》的部分篇章。颜师固注《汉书》时还说“其书今现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文字记载蜀与中原发生关系最早当在殷末。如殷墟卜辞有“至蜀”“蜀射三百”周原甲骨有“伐蜀”的记录。《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而《尚书·牧誓》确有此记。但古史有关巴蜀事端零若散珠,又多讹误,故不能详其考。因此,运用考古材料来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韩非,从班固开始,传统称之为法家。实际上,他应该是个法术家。因为他的思想,虽以法治为重心,但从《韩非子》中的内容来看,他还是更多地探讨了术治。司马迁说他“喜刑名法术之学”,这才是较为全面的评价。 韩非的术治思想,往往为人们所诟病。实际上,他的术治思想乃是他所处的时代的产  相似文献   

17.
[题解]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卷五《诸葛亮传》。标题是另加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公元233——297年)是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三国时,陈寿曾仕蜀,为观阁令史。蜀亡入晋,陈寿因张华的推荐为官,初为佐著作郎,继为著作郎。时人称赞他“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所著《三国志》一书,共六十五卷,分《魏志》、《蜀志》、《吴志》三部分,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都有专门的记载。《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这部书可与《史记》、《汉书》相比美。  相似文献   

18.
段义宗是唐末的南诏诗人。他“一歌一咏,捷应如流”“雅善词章……言论风采,倾动一时。”他曾出使前蜀,因不愿朝拜,削发为僧,号曰大长和国左街崇圣寺赐紫沙门银钵。《全唐诗》和《全唐诗补逸》录存其诗五首。其中《题大慈寺芍药》和《题三学院经楼二首》等诗当作于为僧之时,均颇具唐诗情韻。另有《思乡作》一诗在当时就被称为“高手”之作。这些诗在当时已甚流传,如《题判官赞卫听妓洞云歌》虽较粗疏浅率,诗意不多,也在人们“口俗之间,无不缮写”。  相似文献   

19.
读书札记     
一、《长恨歌》“宛转”非俗语词白居易《长恨歌》有一名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其中“宛转”一词,现今通行的唐诗选本大都释为“缠绵悱恻的样子”.对此,傅如一在《“宛转蛾眉马前死”笺注指误》一文中曾作详细辨析,此不赘述.黄征在《魏晋南北朝俗语词考释》一文中认为,《长恨歌》中的“宛转”一词是俗语词,应作“剧烈翻动”解,以“状写杨贵妃被尺组勒死时竭力挣扎之惨象”;且引陈鸿《长恨歌传》中记明皇奔蜀、马嵬兵变、贵妃赐死一段中的“展转”一词作为旁证.对此,我不敢苟同,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自比于管仲,说明管仲在诸葛亮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二人同为国相,继承发展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有可能成为诸葛亮治蜀的参考。而从诸葛亮为后主刘禅抄写《管子》一书、进而结合其治蜀的实践进行分析,则证实了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有的学者提出的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出于《管子》黄老一说,作出了不同的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