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启蒙不仅需要理性的指引,也需要防止过度崇尚理性所导致的蒙昧。鲁迅与沈从文都是肩负启蒙使命的思想者,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同样的启蒙姿态,表达对启蒙的反思。鲁迅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坚持着启蒙精神,而沈从文游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上下求索,启蒙的困境深化了他们对人性的认识,使他们的对人性的解读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  相似文献   

2.
李健吾、沈从文和汪曾祺同是"京派"团体中的一员,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和描写"人性"。沈从文自称"乡下人",以其独特的抒情笔调和文化视角构建起一个充满魅力的"湘西世界",依托乡村,描写人性,建造"希腊小庙",寻找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汪曾祺师从沈从文,致力于发掘自然、美好、健康、和谐的人性,关注现实生活和世俗百态,发掘向善的人性。与他们二人不同,李健吾则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入剖析人性,揭示人的善与恶、内心矛盾等,凸显人性的普遍与复杂。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探索国民人性的两位大师。鲁迅从"立人"出发,通过阿Q这一艺术典型试图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来,关注国人灵魂的负面。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典型,表现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关注民族魂的正面。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未庄"、翠翠和"湘西",不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原型,还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意象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创作历程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分野,包含着两次转换:其早期创作具有明显的自我抒写性质,成熟期创作重在人性抒写;后期创作出现"向内转"的倾向,具有"抽象的抒情"性质和更多神性抒写的成分.沈从文由自我抒写到人性抒写的转换是一次具有跨越性意义的成功转换,而由人性抒写到神性抒写的转换,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性影响则出现内在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其艺术创造力的衰竭,最终导致沈从文由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从沈从文创作的三个阶段和两次转换中,不仅可以把握到沈从文创作的心路历程与精神走向,而且可以从中把握到沈从文"人性美学"的演变轨迹及其创作独特性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展示,透视乡土中国,解读乡土文化。鲁迅再现现实的黑暗惨烈、人性的泯灭,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沈从文钟情梦幻的诗意盎然、人性的优美鲜活,以找回重塑民族品格的基因。两位大师迥异的表现内容,参差对照、互映互衬,共同建构了丰富多元、绚烂多姿的乡土文学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逝世前沈从文他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游移于疏离与接受之间,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矛盾态度.鲁迅逝世后,他视域中的鲁迅,逐步还原为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形象,表明他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已由游移归于认同.沈从文在40年代后期对鲁迅态度的大幅度改变,是多种因素综合性影响的结果.他对鲁迅学术贡献的肯定,对鲁迅杂文的重新评价和对鲁迅人格气度的推许,都表明他已摆脱过去偏狭的"纯文学"视角,开始用一种综合性的眼光来认识与评价鲁迅.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以极端排斥的心态审视都市文化,体味都市人生,创作了与湘西世界绝然不同的都市世界."乡下人"的人性观、价值观促使其表现出对都市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也导致了他的都市小说概念化和片面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沈从文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书信往来。但从鲁迅的作品、书信和沈从文的文章中,我们发现,他们互有谈及的地方,从中可以了解鲁迅对沈从文的看法和沈从文对鲁迅的态度。 一九二四年,当沈从文在北京以休芸芸的笔名登上文坛时,中国文化新军的英勇旗手鲁迅正在北京战斗。次年七月十二日,鲁迅在给钱玄同的信中首次提到沈从文,说:“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鲁迅书信集》第七一页)当时,沈从文正在贫困中挣扎,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用各种笔名写稿,鲁迅说他“玩各种玩意儿”,显然含有贬意。据陈漱渝在《鲁迅与丁玲》(一九八一年二月八日《湖南日报》)一文中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一位"乡土文学"大师.而且其创作的都市文学也独特而深刻,成为他所构筑的文学世界中又一坚实的轴心.作家的都市文本以独特的透视视角、鲜明而激切的批判姿态,书写都市人在畸形的现代文明围困中生命力萎缩退化与人性被异化扭曲.沈从文试图用一种"生命哲学"去探究重建民族文化的途径,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其都市小说在整个现代都市文学中彰显出独异而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与张爱玲的作品风貌相去甚远,然而他们却有着近乎一致的文学审美追求——"传奇不奇",即在看似传奇的人物和故事中书写永恒的人生和人性。这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为一种神话的建构,而在张爱玲则表现为一种人性神话的解构。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从文学本体论出发 ,一方面肯定鲁迅在小说创作上的重要成就及影响 ,另一方面又否定鲁迅的杂文创作及其社会政治意义。这就使得沈从文对于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居于疏离与接受之间 ,表现出一种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沈从文通过《阿Q正传》《边城》的文学创作阐述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执著而痛苦地探寻生命意义与价值。鲁迅要求我们要正视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并且反抗一切妨碍国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黑暗。沈从文则认为,生命是上帝的造物,本质上是美丽的,生命本性只有在其最初家园即自然中,才能得到真实而充分体现。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生命形态:卑琐萎缩与刚柔相济的不同展演;生命内核:祖先崇拜和爱与美的张扬;生命归宿:摧毁奴隶根性与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女性观既与鲁迅女性观存在着异同浅深之处,也同胡适女性观有着亲疏远近之趣.总体比较而言,沈从文则更多从人性论角度来观察和思考我国女性问题.其女性观既反映了封建习俗对乡下女子生命情欲的残酷扼杀,又揭示出现代都市女性的精神空虚;既主张女性思想解放和独立自主,又深受男权思想意识浸染而轻视女性人格,因而呈现出纷繁复杂而矛盾...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两位杰出的文坛巨子,鲁迅与沈从文具备一定的可比性.本文拟从生命意识、叛逆品格、孤独情结等方面来探索他们殊异的艺术建树和内在的精神遇合,缕析不同文化品格开拓的历史踪迹,以展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归趋和多元风貌.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作品充满自然浪漫气息和人文情怀,他不改初衷地热爱那片生养他的湘西土地,心怀自然生态理想,虔诚的忠于内心,追求心中的桃花源.他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以“神即自然”、“天人合一”、“人性之美”的生态观影响着世人.他的生态思想不仅具有独特的哲理意义和审美价值,为当今身处生态危机的人们提供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鲁迅杂文中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这就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鲁迅之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广阔言说的论题,其中既包括了历史空间又可以联想当下.本文分别从鲁迅语境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进行梳理,从具体层面探究了这两个关键词所囊括的内容,并根据经典文本论述之分析以寻找鲁迅的精神的原点,从而体会一个致力于改造国民精神的思想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文学史上,法国的卢梭是乡土文学创作的先驱。其后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分别用诗和小说创作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品,确立了乡土文学创作。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理论最早提倡者是周作人,乡土文学创作的最早实践者是鲁迅。沈从文创作稍后于周氏兄弟,但他的创作堪称中国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和杰出代表。改革开放后现代文学史研究论文的多项客观数据说明,沈从文已经获得了很高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