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最近"屌丝"一词风靡网络,更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综合"屌丝"文化产生的微观语境、中观网络环境与宏观社会环境能够更深入地解读"屌丝"文化产生的缘由,"屌丝"文化现象走红不仅与网络独特的传播方式相关,还拥有现实社会的共同情感基础,这种情感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一般叙事结构内部张力的外现。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热词也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近年来,"屌丝"一次在网络上频频出现,网友纷纷用这一词汇来自嘲。我们应该看到这一词汇流行背后所隐藏的机制和这一词汇所折射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3.
"屌丝"一词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于社会现实和自身改变的一种无力的心理状态。作为2012年度最热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屌丝"一词被当代青年争相认领,是认识当代青年心理状态和心理诉求的媒介。"屌丝"社会心态的具体表现为财富拥有的自嘲心态、追求爱情的无奈心态和改变现状的无力心态,这是受多元思潮、网络媒体、社会矛盾凸显的消极后果以及草根时代的自我认同焦虑的影响所致,因此,加强对青年的引导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屌丝"现象的兴起是网络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体现了大学生对"屌丝"文化的认同,也折射了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的消极情绪和网络亚文化的盲目选择。因此,科学应对大学生"屌丝"现象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不断加强"屌丝"族大学生的网络德育及自我教育能力,切实提高"屌丝"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着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5.
“屌丝”现象的解读与价值观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屌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网络热词,而是形成了一种传播速度极快、认可度极高的独特文化现象。"屌丝"现象展现出他们物质贫乏、精神贫血、话语弱势的特征,其流行的现实根源在于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结构不合理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因此,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屌丝"群体认同机制、加快落实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坚持民主与主体原则实现对"屌丝"的优化机制3个方面建构"屌丝"的价值观显得极为紧迫。  相似文献   

6.
"屌丝文化"反映出社会变革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表征了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屌丝"称谓放大为自我审视的精神符码,其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网络亚文化由下而上的"话语革命"方式表达了"话语权"的获取与崛起。"屌丝文化"是自嘲中的解构与身份认同中的建构,它意味着青年草根阶层或弱势群体更多地获得了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与权利。屌丝文化所反映的集体焦虑,折射了社会内在的深层次问题,其代表的自嘲韵味是解构文化中的快感和胜利,这和阿Q精神有着内在传承性,网上的"愤青"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屌丝"。"虐骂"和"求虐"心理是屌丝文化集体喷射的快感。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日渐普及,很多网络词汇频繁地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而如何将这些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词汇翻译成英文并传达给国际友人,也变成了目前亟待解决和探索的事件。本文从目前使用频繁的"单身狗"一词入手,分析"单身狗"出现的社会背景,并从意义角度入手,探究"单身狗"一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族群化词汇发展对网络流行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脑"的词族网络用语中发展出了"恋爱脑""事业脑"等词语,但社会生活中没有发展出更多的类似的语言,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索。认知隐喻将"脑"的发展封闭在三维空间的容器图式中难以向外发展;生成词库作为发展基础,由于过去缺乏正确认识,在功能义上没有长足发展,语义搭配形成限制;语用方面,会受到基本词汇稳固性影响,以及受到社会语言发展中稳固性、可替代性等要求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身份标签型"网络流行语——"北漂族""蚁族""月光族""啃老族""拼爹族"等新兴词汇广为流传、广泛使用,网络语言身份标签化现象明显。本文以"恐归族"为例,探析其折射出的群体现象。  相似文献   

10.
日语词汇纷繁复杂,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熟记并区分其差异是一大难点。其中最难区分的当谓類義語。類義語意思极为相似,但又有其微妙的异同之处。本文将以"つい""うっかり""思わず"为例,通过例句比较,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三个词做出更具体的分析与补充,并总结出简洁明了的使用条件,有利于日语学习者记忆并使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新词既反映了社会生活,又丰富了汉语词汇。“点赞”一词从网络到生活的广泛使用引来了众多关注,本文将就“点赞”一词的形成机制、语义特点、语法特征进行一番探讨,以便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汉语、韩语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有许多相同的语言现象,诸如"同形词""同音词""逆序词"等。随着历史变迁,很多语言现象在各自国度的语言环境中、文化土壤里生长着、变化着。本文选取中、韩语言中一类独特的词汇现象"逆序词"作探索对象,从"逆序词概念"、"逆序词探讨的范畴"、"逆序词数量比较"、"逆序词读音比较"、"逆序词词义比较"和"逆序词词性比较"六个方面对中、韩语言中的逆序词进行研究,探寻二者的异同点,为中、韩语言学习、词汇研究等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方位词,顾名思义,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在现代汉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步发展,方位词又作为属性比较复杂、比较特殊的词进入我们的视野,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基于前人对方位词的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本人决定对汉语中"内""外"两个方位词进行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说“雷”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有力工具。语言中有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即语法、词汇和语义。其中,词汇是最显著、变化最快的一个。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流行与发展,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网络英语词汇正是社会和语言发展的产物。本文主要探讨"雷"的意义及其出现新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使用"屌丝"自称,"屌丝心态"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工作意愿产生消极的影响,并加深了其就业焦虑感与就业失落感。如何消除屌丝心态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不良影响是大学生、高校与社会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大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通过锻炼提升个人能力,需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是需要政府着力打破利益固化藩篱,创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让大学生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性别秩序是特定历史进程中关系网络的建构,它支配着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性别类型表征着文化对性别特征的调配或想象,它连带着复杂的权力关系与多变的身份认同。如果缺少这样的理论视野,就难以深刻理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女汉子"——从古代的"女侠"到现代的"铁姑娘"、"女特工",再到最近的"女屌丝"——何以生成及其多样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2018年5月29日,在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中,"打call"被正式列为2017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结合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结果,从"打call"一词的由来、用法、词义成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由"打call"展开,分析从2011年由"hold住"开始流行的,混合语码形态的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冯硕 《现代妇女》2014,(4):50-50,56
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性别比例失衡现象的逐渐突出化,"剩女"一词近年来在网络乃至人们生活中出现频率越发增长,而人们提及该词时也往往对词汇本身乃至其所代指的人群持负面态度。而若要论及"剩女"这一人群为何会形成,大众则又片面地将"眼高手低"、"小姐身子丫鬟命"等不负责任的论断扣在她们头上,对当事者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与压力。与其社会各个群体就这一现象互相指责与谩骂,莫不如试着探究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现在日常生活口语中,有大量的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明显的就是"X哥""X姐"的盛行,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主要是从语言和社会阶级,语言和环境,语言和社会交际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口语和网络语中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提起日本人的意识形态,往往使人联想起"集体主义""团结""奉公""忠诚"之类的词。然而在进入近代社会之后,随着西方思潮的渗入,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个体权益;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个人主义发展更为明显。而隐私作为个体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向为近现代日本人所重视。文章旨在通过从日本人的隐私意识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揭示当代日本社会越来越显著的个人化倾向,并消除大众对日本人"绝对地公而忘私"这一错觉,让国人更加了解日本,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和理解创造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