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之后,鉴于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趋势和紧迫性,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老龄工作的重大意义,解决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实力的支撑,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和动员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力量来保障老年群体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200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为统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指明了方向。强调了关注低生育率条件下研究新的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为我们在新世纪更好地研究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李春丽 《阴山学刊》2006,19(2):35-37
词以抒情为其主要特征,然而词叙事,也是值得大力探讨的领域。周邦彦词具有突出的叙事特色,主要表现在:1、铺叙过程,包含故事,具有传奇性特征;2、变换视角,绾合叙事,构筑传奇式意境。叙事因素的渗透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表现功能,拓展了词体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4.
我国青年"汉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已有10多年的时间,在这10多年当中,汉服运动在各地青年当中蓬勃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诉求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形态。以广州为例的实证调查发现,"汉服文化"爱好者中"80后"、"90后"已经构成了绝对的主体,且以女性、汉族青年为主,文化层次较高。其主要目的是:汉服文化的传承、传播与普及;汉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与汉服相关联的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深化。而青年"汉服文化"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原因:全球化的持续推进所激发的民族认同的觉醒;国内少数民族政策对于民族身份的强调所引发的民族意识的增强;服饰作为青年亚文化的直观标识往往成为青年时尚流行文化的先锋。为此,我们要准确研判汉服运动中的青年及其组织的不同诉求,并对之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李春丽 《阴山学刊》2001,14(3):32-36
李清照词在整个宋代词坛成为独具魅力别是一家之词是因为,第一,其"别是一家"的词美艺术,真正发挥了词之为体的特色;第二,词中塑造的三重复舍的抒情形象,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蕴,提高了词之境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6.
"屌丝文化"反映出社会变革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表征了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屌丝"称谓放大为自我审视的精神符码,其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网络亚文化由下而上的"话语革命"方式表达了"话语权"的获取与崛起。"屌丝文化"是自嘲中的解构与身份认同中的建构,它意味着青年草根阶层或弱势群体更多地获得了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与权利。屌丝文化所反映的集体焦虑,折射了社会内在的深层次问题,其代表的自嘲韵味是解构文化中的快感和胜利,这和阿Q精神有着内在传承性,网上的"愤青"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屌丝"。"虐骂"和"求虐"心理是屌丝文化集体喷射的快感。  相似文献   
7.
"韵"是一种外在形态,更是内在的精神。秦观词从感物、言情两方面体现了"韵"味:得之于内、虚处入神的空灵之韵;重在感发、意在含蓄的清灵之韵。然而秦观词"韵"尚有"无力蔷薇"之不足,与李清照词进行对比论析,可资更好地认识"韵"之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8.
晏殊以理性精神贯注于词中,写富贵、写女性、写艳情,不骄不腻不俗;在词中写出了对人生命运的体验,对社会生活的反思,有感慨、有观照、有超越。体现出文人士大夫的修养、操守;提高了词的品格,推进了词的“雅化”  相似文献   
9.
晏几道的词,倾注了词人全部真纯的感情,并融入昔盛今衰的身世,于凄凉、伤感、孤独的词境中蕴含着人性之美和身世之慨,从而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李春丽 《阴山学刊》2004,17(2):35-38
意境的创造,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中心的"现代派"诗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艺,以中国艺术传统固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为基础,在现代新诗中重构东方式现代诗的意境.首先表现为对意象的注重.运用感性形象烘托暗示人类心灵情思,摈弃架空的理想抒情.在意象选择上表现出浓郁的古典特色,创造了不言情而情自无已的诗歌境界;同时在意境构建中承继传统意境创造中的悟觉思维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达到"诗情智化",是对古典诗歌精髓继承中的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