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庭坚出于佛禅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有意创制艳情词.这首先与他的佛学经历、佛学修为,禅宗特别是黄龙派的刚猛禅风有关;其次,与佛禅的女性态度,以及黄庭坚本人所受到的佛禅无差别对待"中道观"的思想有关;再次,与他的词学现有关,他所秉持的词学观,也深受佛禅思想影响.南宋陈善、朱熹等人,对黄庭坚创作艳情词的良苦用心和慈悲用意,做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与佛禅颇有夙缘,佛禅的节制欲望、回归本心、随缘而行等思想影响了梁实秋的人生观,佛禅的真心见性、顿悟简捷的风格也影响了梁实秋的散文创作,并使梁实秋一直坚守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有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但梁实秋始终处于佛禅的边缘又不遁入宗教境界,对于佛禅的接受仅止于人性的层面,与佛禅又有了一定偏离.  相似文献   

3.
苏轼运用“诗心”创作了大量的诗化雅词。这些词既以词言志,表现了经世事功的儒家诗教观,又传递了力图排遣和化解人生之忧和经世之悲,崇尚老庄任道逍遥、追求高蹈隐遁的思想,还体现了一种不随物悲喜、随缘自适的佛禅理达之境。审视苏轼诗化雅词的心路历程,可以正确体认苏轼调和三教而显现出来的圆融、通达的独特文化性格和人生模式。  相似文献   

4.
王维不仅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也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他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从而创作了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佛禅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贡献首先在于培养了诗人一种安详的心境。其次,是开启了山水诗寓有禅意的新境界。再次,王维的一些山水田园诗,还常常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意趣和"随缘任运"的思想,这无疑也与佛禅思想的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5.
王维的佛禅修养与诗歌创作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是受佛禅影响最深的盛唐诗人,家庭的影响和生活挫折使他越来越亲近佛禅,其佛禅修养不断加深。佛禅修养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形成独特的艺术形态。从叙述王维一生的佛缘出发,展示王维诗歌佛禅化的艺术形态。王维习惯以一种空静的心灵观照自然,诗中展示出来的多是空灵、清净的境界,又多流露随缘任运的禅趣。  相似文献   

6.
审视梁实秋的经历,不难发现梁实秋深受佛禅思想的一些影响。他不时用佛教眼光看待人间世事,一些散文内容呈现出"随缘任运"的达观态度、慈悲为怀的宽厚心性及勤勉精进的上取心。散文创作风格也以其精简雅致的语言文字和适意恬淡的艺术风格永久散发着醉人的沁香与魅力。当然,他对佛禅的敬仰仅止于顿悟的修行和道德的推崇。他对佛教轮回、斩断爱根等宗教性质还是心存置疑的。  相似文献   

7.
《北方人》2008,(7)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和忧愁。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其实,随缘是一种进取,是智者的行为,愚者的藉口。  相似文献   

8.
苏轼贬逐心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轼的贬逐心态最能见出其文化人格与思想境界.其思想基础乃是以庄子之相对主义、佛家之随缘自适而达于儒家之孔颜曾点境界,又以宋人高扬志节气概为激励,故出入穷通生死之途而裕如自得,以一种倔强雄强而又坦然静定的健康心态而处忧患困厄,显示出了卓越超拔的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思想的构成与其对佛教理论的学习关系紧密,这也影响到了其诗歌创作。其中"静观"这一佛禅观照方式对其思想的影响尤为显著,投映在创作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表达对"真如"之心性的感悟,一是描写对"真如"心性观照外物时所得之洒脱超然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五 此外,宋代理趣诗无论其思想内涵,或者是外在表现形式,从一开始就受到道家精神的影响.从思想内容上看,老庄遗弃尘寰、渺视宇宙、乘化委运、任性达情、随缘自适、乐天知命的主张,既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不少诗人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同时也成了他们在诗中抒写情志时感触颇深的理性内容.  相似文献   

11.
南宋著名宰相周必大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与佛禅结缘有着时代、地域、个人经历等三方面的因素,他对佛教既"近"又"远"的态度使他合理接受佛学思想的同时又保持儒家进取心.佛教启迪了周必大的世界观、人生观,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周必大运用禅宗的般若空观思想来帮助自己解决世间烦恼,求得心之安宁.同时,禅宗思想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技巧,使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喜用佛禅语、通俗语入诗,善用与佛禅有关的典故和意象来传达诗情.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王阳明在建立心学思想时,吸收和利用了佛禅。不仅如此,其诗歌创作也体现出这个特点,纵览阳明的诗歌,不难发现其融汇诗、禅的努力。从禅宗美学境界上看,触目菩提的现量境、饥参困眠的日常境在阳明的诗歌中比比皆是。相较而言,阳明诗句出现量境最多,这与阳明对山林生活的热爱有关。其次,具有日常境的诗句也较多,这是阳明随处皆真、随缘任运的禅学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黄庭坚的思想为儒道释的融合,道家思想占一定比重。这种思想可以从其家庭、个人禀赋、学养及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个人遭际中寻出根源。受道家思想影响,黄在人生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上与众不同,看轻仕宦、安时自适;身在廊庙,心慕林泉;虚心观物,不著是非;清心寡欲,胸怀豁达是其基本特点。在此思想影响下,其诗风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并深得陶诗之风味,追求艺术上的“全”,并显出超拔的理趣,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14.
宋代诗论中有两种“换骨”说,即黄庭坚提出的“夺胎换骨”法和陈师道提出的“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的诗论主张。前者源于佛禅话语,是以禅喻诗的著名诗论;后者出白道教内丹学说,是以仙道论诗的典型诗论。陈师道“换骨”说与黄庭坚“夺胎换骨”法截然不同,而与黄庭坚“学诗如学道”有联系,是指学诗的艺术修养过程,通过勤奋、艰苦的研习,最终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陈师道“换骨”说与内丹炼养有共通性,突出表现在勤奋苦修和养气静心两方面。“学诗如学仙”与“学诗如参禅”相辅相成,是宋代文学诗论中不可偏废的两翼。  相似文献   

15.
佛教传入中国后 ,伴随着佛教的不断世俗化和普及化 ,从发展走向成熟的中国小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佛禅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在小说的思想内容、小说的结构 ,还是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 ,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到佛禅思想对小说的影响。当然 ,这种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 ,佛禅思想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另一方面 ,借着小说的深入人心 ,佛教又无形中加速了其世俗化与普及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苏轼别开生面,以戏为诗,探寻文学创作的新路径。俳优人格的浸染,苏轼张扬了清远旷达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生存智慧。苏轼的以戏为诗观,不仅表现为文类技法上的融通化合,也是宋人诗学继承脉络中孜孜创新的一种突出表征,它体现了宋型文学自出机杼的开放特质。  相似文献   

17.
姜夔作为南宋词坛一大家,在宋代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历史大背景下,其思想中渗透着佛、道二家相融并取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趣,反映了宋代文士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性格。文章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姜夔的佛禅思想做分析,进而对姜夔思想和心灵世界中的佛禅因素及南宋文士佛禅因缘背后的文化现象做了解和探寻。  相似文献   

18.
钓鱼,本与中国本土的儒道两家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庄子的《渔父》和屈原的《渔父》,乃文学史上最早以垂钓为题材的作品。唐代,佛学发达,中唐以后禅宗大行于世,钓鱼又带上了佛禅的文化意味,致使这一时期的钓鱼诗词具有了不同于初盛唐同类诗歌的创作旨趣。初盛唐的钓鱼诗大多比较质实,主要描写垂钓的环境和垂钓者怡然自得的情致,以及由垂钓而触发的人生感慨,从而形成一种轻快明净的调子。而中晚唐的钓鱼诗词却不同于此,禅宗不执著、随缘旷放的生命哲学,与道家自然无为、自由逍遥的人生智慧不谋而合,促成了中晚唐士人颓唐、放达的人生态度,诗酒留恋,渔歌畅情,成为士大夫风雅生活的内容之一。佛与渔的相通之处,被发挥到极致。这一时期的钓鱼诗词具有浓厚的佛禅意趣,具体表现为:任运随缘的人生态度;不加外求的佛学禅理;大钓不钓的开悟境界。而从文学映现生活的意义上来说,这些作品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心理期许和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化早在汉代就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深深地熏染了历代文人的艺术创造,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更是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当五千年的专制抹杀了众多文人才华的时候,无法排解的愁绪与气馁,无法逃避的窘困与无奈,让他们甘心献身佛禅,王维就是其中一位。然而佛禅使他的艺术创作超越自我达到高峰的同时也使他因佛禅的"与世隔绝"而停滞不前。本文将从王维晚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与低谷来窥探佛禅对王维晚期诗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袁宏道是晚明文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居士。佛学思想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其诗文风格及文学观念的改变。袁宏道诗歌可以弥补和印证文中论述佛理之不足。其性命双修而以性为本、随缘方便、任运自适的佛学观念在诗歌中都得到了印证。论佛不礼佛的特征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佛学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朴质自然的语言风格、空灵的意境及山林化的题材诸方面,这种影响在后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