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比重皆下降过多,削弱了中央财政调控能力;“诸侯经济”逐渐形成,盲目生产,重复建设;中央与地方财政职责不明,相互挤占,影响财政体制稳定;以基数法核定收支,缺乏科学性等。财政体制改革的远期目标是,建立在分税基础上,以中央财政为主导、地方财政独立的分级财政。改革的近期对策是,调整和完善各种包干办法,提高中央财政调控能力;改基数核定法为因素核定法,消除地区间的“苦乐不均”,以及进行分税制试点。  相似文献   

2.
宏观税负,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在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所集中的价值总额及其比率,通常用国民收入税负率或国民生产总值税负率来表示其比率。 我国对于宏观税负问题的研究时间并不长。在传统体制下,长期对于税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从而导致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对于税负问题也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经济改革以来,尤其是经过1983、1984年两次“利改税”,基本建立起以税收为主的财政分配体制,税收作为经  相似文献   

3.
在前一个时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中,有人根据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作用的增强,宣称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已经发生了“质变”或“部分质变”。如有人认为,由于国家通过税收的手段转移一部分国民收入,工薪收入者加入社会保险并享受福利待遇,国家根据需要使用强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和决定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结构,所以,国家就“不再是一种可以被认定为附属性的社会关系”;还有人说,资本主义的国有制具有某些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因素,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节,就具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某些规定;等等。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就这些问题谈点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财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开始的。从1980年实行“放权让利”的财政改革政策至今,九年过去了。这一改革给地方、企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活力,但是,随着地方财力的增加和财权的扩大,种种弊端接连出现,投资膨胀、重复建设、消费基金猛增、预算外资金失控,这一切犹如脱缰的野马不可收拾,与之相对,中央财政则捉襟见肘、入不敷出,陷入连年赤字的窘境。  相似文献   

5.
论国债市场     
1991年,我国已进入国债偿还的持续高峰期,形成“八五”时期对财政的持续压力。这对一个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不到25%,财政连续几年出现近百亿元赤字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个难题。与此同时,由于国债市场的不协调,国债运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阻力。在财政收入有限增长和改革建设任务越来越重的情况下,保证合理的国债市场运行,对于圆满完成“八五”财政任务以及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无疑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运用国民收入分配的手段对劳动者和社会公民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的一种制度。概括起来,它具有四项基本功能:一是稳定功能。通过社会保障消除通货膨胀、市场竞争以及自然作用、自然灾害等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及其所引起的震动,保证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运行。二是调节功能。社会保障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调节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地方和企事业单位财政权力的扩大,预算外资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预算外资金收入增长过快,超过国家预算收入的增长速度,它的收支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二预算”,并且从客观上已构成财政预算内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顶算外资金三足鼎立的三大财政之一,成为组织财力综合平衡的重要法码。因此,切实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强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和综合平衡,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再分配问题,国内权威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几乎都持这样的观点;“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劳务部门“不创造物质财富和国民收入”,“必须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支付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劳动者的工资”O,也就是说,劳务部门的收入是通过物质部门收入的再分配才能得到。因此“国民收人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①;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生活服务行业和价格体系来实现的”④。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值得商榷。一、不仅物质部门创造国民…  相似文献   

9.
赵紫阳总理最近指出:“压缩空气”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国继1982年固定资产投资过猛后,前年经济发展又一度“过热”,除消费基金增长过猛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火,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过高速度,建设规模与国力不相适应,国民收入“超分配”,造成“空气膨胀”。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配好剩余产品。马克思在强调生产决定分配的同时指出: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取决于分配。随着分配的变动,生产也就发生变动。因此,搞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产品分配,对当前“压缩空气”,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地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伴随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家财政体制的变化,县级财政体制的演变历经了三个阶段性的变革。不同时期的县级财政体制对县域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与计划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一灶吃饭”下县级财政体制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分灶吃饭”下包干体制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导致县域经济严重的横向失衡;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又产生了财政的纵向失衡,使县级财政陷入困境。这种状况的发生有制度环境、收支划分方面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历次财政体制改革都只注重中央与省级财政关系的博弈,县级财政完全失去了参与分权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1.
财政体制是国家财政管理的一项根本性制度,是国家整个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财政是国家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进行有计划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组织和监督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同生产、交换、消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动地影响着生产,对生产有制约作用.财政对生产的制约作用表现在:生产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必须与国家的财力相适应,受国家的财力的制约,财政投资的分配制约着社会生产的结构.财政体制就是国家财政权责的划分及其组成体系.包括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权责的划分,财政机关和主管部门之间的财政关系,各主管部门上下级之间的财政关系,以及国  相似文献   

12.
一经济体制改革后,传统的单一国家积累体制已被冲破,积累主体呈现多元化倾向,相应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国家财攻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有所下降,国民收入中的增量大部分留归了企业与个人。这种国民收入分配与积累主体构成的变化,我们认为是适当的。但是,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国家与作为生产资料非所有者的公众之间在积累与消费问题上却存在着利益矛盾,具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显著的效果,打破了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实行了分级包干体制;扩大了地方财权,调动了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然而,现行的财政包干体制仍存在着局限性和难以克服的弊端,我国还没有形成规范稳定的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各级政府间经济利益分配上矛盾突出。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十多年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果,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财政体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想的选择是从现行的财政包干体制向分税制过渡,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税制。这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需要,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的需要,是加快发展我国经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和1997年相比,在十七个部门中,劳动报酬占比是十五个部门下降,生产税净额占比是“九升八降”,固定资产折旧占比是“七升十降”,营业盈余是十五个部门上升。部门初次分配这种变化导致我国初次分配整体变化的基本态势是营业盈余对劳动者报酬的替代。整体劳动报酬占比下降,既受部门劳动报酬占比变化,又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但前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后者。从区域经济看,影响劳动报酬占比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劳动报酬占比较低)和经济发展方式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情况下劳动报酬占比不同),从而表现出“益劳”或“抑劳”的经济发展方式。福建既“益劳”又缩短差距的经济发展方式,非常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15.
一、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总形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七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国家清除了经济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认真贯彻执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任务,已经基本实现,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新局面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全民、集体、个体经济共同发展,纠正了过去盲目追求多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指的是国民收入生产、分配、使用三者间的平衡。社会总需求表现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对国民收入中所用于积累和消费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需要;总供给则表现为国民收入生产可能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六五”计划的贯彻执行重新开创了一个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但自1980年四季度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消费有效需求膨胀,结余购买力大大增加,形成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造成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资料的不平衡状态更为突出,生产资料涨价,生产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相适应,城乡居民货币收入额大于国民收入生产增长额,零售物价也有所上涨。1986年上半年加强了宏观经济的控制,经济形势又有好转。然而,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仍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云南省是一个后进省,会泽县又是云南一个比较困难的县,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现在,我拟从会泽这个财政补贴县1986年的宏观资金  相似文献   

17.
目前既不规范又不稳定的财政体制 ,导致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 ,反过来 ,这种博弈行为又强化了财政体制中不规范做法和短期行为。各级政府相互转移负担现象较为普遍 ,形成了“下压型”和“倒逼型”并存的财政体制。减少政府间博弈行为 ,形成规范和稳定的地方财政体制是目前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严重倾斜的现象,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种分配结构根源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不合理的所有制形式。因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全面推进所有制改革,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为此必须深化国有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增加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9.
财政是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工具,是当代国家这种上层建筑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重要经济杠杆之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与生产社会化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资本主义的正式代表——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当时,恩格斯指的首先是以国家的财力把交通机构,  相似文献   

20.
1988年,我国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国务院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来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在这种情况下,国有资产管理和国家财政的联系及相关体制改革问题日显重要,本文从国家财政分配主体与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同一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一致性,论述国有资产管理与国家财政的分配联系及以税利分流和复式财政预算为核心的相关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