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侵华先后实行了蚕食战略、鲸吞战略、诱降战略和“总体战”战略。它逐次实施的侵华战略都是围绕着灭亡中国这一总目标的。由于战争的非正义性,特别是由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决死抗战,不管日本实行怎样的侵华战略,都不能改变其最终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1937—1945年苏联远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3.
1938年10月日军攻陷广州、武汉。以此为标志,旷日持久的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粉碎了日军妄想在短期内灭亡中国的野心,日本统治者被迫放弃主要以军事手段解决“中国事变”的企图,开始注重采用政治手段。从1939年9月德军悍然发动二战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国际形势急剧动荡,日本对华政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并与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紧密相连。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作一些简单的剖析。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把这一时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从1939年9月二战爆发到德军闪击北欧和征服西欧为第一阶段;从德军闪击北欧和征服西欧到太平洋战争的开始为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4.
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侵华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北向南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并积极准备向东南亚扩张。日本法西斯敢于发动侵华战争,并积极准备挑起太平洋战争,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政府长期对日本推行经济绥靖政策,给日本起了输血打气的作用,支持和纵容了这个战争祸首。本文试图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经济绥靖及其原因做一点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前辈和同行们。  相似文献   

5.
从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对日本政策的主基调是绥靖,其根本目的是试图以牺牲中国等远东国家的利益来避免英日武装冲突。这一政策是英国长期与日本在远东相互勾结的延续,也受到美国对日本妥协政策的影响。它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也使英国自食苦果。但它并未导致第二个“慕尼黑阴谋”,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是日本明治维新后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在当时,日本的胜利并不是必然的。在远东势力最大的英国,在中日战争的幕启幕落中,从不希望战争爆发到调处中日矛盾、再到日本发动战争的实际支持者,充分暴露了其远东政策的虚伪性和狡猾性。英国的远东政策是成功的,但它的成功恰恰成为英国助纣为虐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7.
1933至1937年,英国在远东推行对日妥协政策,希望缓和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日矛盾和英日矛盾,维持英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均势,维护“9.18”事变后的远东现状。英国一方面企图迫使中国承认伪满洲国,发展英日在华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与日本妥协,使日本同意延长将于1936年满期的海军军备条约。日本宣布废约后,英国又谋求与日本达成新的海军协定,未成功。1937年夏,英国希望签订一个太平洋条约维护其远东利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国远东政策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外交史,是从抗日战争时期与美国关系开始的,作为中共的最高领袖毛泽东是对美外交战略和决策的制定者实施者。 一 从1936年至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前,为毛泽东对美外交的第一阶段。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也打破了帝国主义势力在远东的平衡。面对新的政治格局,毛泽东把中日战争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中,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战争是英美日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霸权斗争的产物。从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到 194 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英美日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科学地比较和分析太平洋战争前英美远东政策异同 ,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关系背景 ,把握 30年代远东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脉 ,认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1.
1941年12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败了美、英、荷在远东的部队,相继占领了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香港、泰国、荷属东印度、缅甸以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连同它已经占领的中国东部、朝鲜及法属印支,初步实现了其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缅甸战局在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中处于什么地位?美、英及中国国民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世界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进入了十分艰难的时期。欧洲战场上,德国法西斯频频取胜,尤其苏德战争爆发后,欧洲局势岌岌可危。在亚洲,尽管日本深深地陷入中国战争的泥潭之中,但它仍然不顾一切,对欧美国家多年在远东及西太平洋苦心经营、费尽力气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优势,采取咄咄逼人的攻势。珍珠港事件后仅半年时间,日军进攻的前  相似文献   

13.
在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中美日苏四国关系中,中日关系是四国关系的焦点,主要矛盾是日本军国主义与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矛盾。抗日战争初期,美国和苏联出于各自利益和战略的考虑,曾分别对日采取过绥靖政策或所谓的“中立立场”。但随着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美日矛盾激化,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中美日苏四国关系的历史,是中美苏三国联合反抗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美国远东政策的研究不断深入,不少精湛之作相继问世。韩永利同志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远东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发表的新著《绥靖与抗衡——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的远东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一书就是其中之一。韩永利同志长期从事美国对外政策研究,对太平洋战争前美国远东政策的研究心得尤多。这些心得汇集  相似文献   

15.
过去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在远东推行的是绥靖政策,牺牲中国以纵容日本达到反苏反共的目的。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但对中国战争之初美国的态度基本上仍认为是绥靖政策。美国没有对日本采取有力行动是不是就意味着绥靖?美国没有中断美日贸易是不是就意味着纵容日本反苏反共?看来这些问题仍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一、美国对日本全面侵华的态度与决策动机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且也严重损害了美英等国的在华利益,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当然不可能完全置身局外。围绕日本全面侵华,美国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应,美国的态度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再重申各国在国际关系间应遵守的原则,强调战后条约体系的神圣性。七七事变不久,7月1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发表《关于国际政策基本原则的声明》,列举了维护和平;国际间不得使用武力;不得干涉他国内政等十六条原则。美国政府后来又多次发表类似的声明,以表明美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我们并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控制了整个东北,扶持成立了伪满洲国。基于伪满洲国与日本这种特殊关系,试图从伪满洲国角度分析,其在侵华战争中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伪满洲国是日本的物资供应基地;二是伪满洲国本身的战略地位。从而揭露伪满洲国实质是日本控制下的殖民政权。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和战争初期,日军开始为实施太平洋细菌战做准备;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日军对太平洋战区的盟国军队实施细菌战的计划不断调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实施了细菌战。  相似文献   

18.
中日全面战争初期即“七·七”事变爆发后,美国对日本实行纵容政策的原因,国内外史学界均有论著与论文进行评述。苏联史学界认为“反苏”是美国对日纵容的主要原因;西方史学界则认为美国陷于国内纷繁的事务,所以采取孤立于外界的政策。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美日之间密切的经济关系,使处于危机中的美国还有必要维持同日本的贸易往来,暂缓它们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军事力量的不足,美国在中日战争初期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政策,视两虎相争之后的有利局面而轻取远东太平洋霸权;欧亚紧张局势的状况对拉美地区影响甚大,美国必须在介  相似文献   

19.
1931~1941年美国的对日本的侵华政策,无论是绥靖还是遏制,其核心都是避免承担义务和卷入战争,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以“七.七事变”为界,之前绥靖的一面占主导,之后遏制的一面逐渐占主导。美国始终守护着不卷入战争、尤其是不卷入太平洋战争这条外交底线,其目的是为了谋取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20.
武汉会战是日本对华战略进攻时期的最后一战。日本发动的武汉会战包括政略攻势和军事作战两方面。由于中国政府坚决抗日,日本的政略攻势并未奏效。在军事方面,日本虽然取得了武汉会战的胜利,但却未能歼灭中国军队主力,也未获得结束战争的机会。相反,以武汉会战为起点,日本终于深陷中日长期战争的泥沼而难以自拔。武汉会战则成为日本侵华战争从战略进攻到战略相持的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