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根据唐代小说《太平广记·杜子春》而写的一篇童话,发表于1920年。当时,芥川陷入了极度的精神痛苦中,借《杜子春》一文表明了自己对绝望人生的希望。通过从作者和历史两方面作考证,提出作品中的老人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而杜子春则象征着作者周围的世界。而作品中老人对杜子春的态度表明了芥川对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和中国古代传奇《杜子春传》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来探讨芥川在这部作品中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从而进一步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倾向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3.
冯梦龙的话本《杜子春三入长安》和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都是根据唐代李复言所作传奇《续玄怪录》中的《杜子春》改编而成。因为创作理念和生活经历不同,话本和小说的主题也完全不同。冯梦龙的创作理念中非常重视小说的教化功能,所以把传奇改编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得道成仙故事,芥川龙之介则因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将之改编成表现母爱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一自二十世纪十年代的后半期到二十年代一直很活跃的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被评价为“艺术至上主义作家”。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波涛汹涌的1927年’他因对自己的未来怀有“隐约的不安”①而自尽。留下“人生不过是一群波特莱尔而已”②的悲叹而死去的芥川,毕竟是无愧于“艺术至上主义作家”这个称号的。现在我想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选出题名为《朱莉亚诺·吉助》的短篇小说,研讨关于它与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家鲁迅的小说《药》③中的一个共通的小问题。但是,这里为方便起见,仅摘出有关夏瑜儿的一部分,而略去牵扯华老拴全家的部分,不去评论《药》的整个作品,从而谈到的问题极为细小,并希望通过这细小问题,就能说明鲁迅和芥川以及两国  相似文献   

5.
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概括人生,探索生活真谛。日本著名的“鬼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也是这样。在短暂的艺术生崖中,芥川凭借艺术的力量,异军突起,独辟蹊经,拓展出了具有特色的芥川文学。芥川并非我国读者所陌生。早在一九二一年鲁迅先生翻译他的主要作品《罗生门》《鼻子》、并给予高度的评价。近些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芥川的作品大量翻译介绍到我国,也出现了一些值得称道的评介文章。但是,与翻译介绍相比,评论显得过于  相似文献   

6.
章炳麟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1年,章炳麟在上海寓所与前来拜访的芥州龙之分会面。章炳麟对日本民间传说中“桃太郎”形象的批判,使芥川深为震撼。之后,芥川根据这个民间传说创作了小说《桃太郎》。芥川笔下的桃大郎一改民间传说中被日本人崇拜热爱的形象而成为彻头彻尾的侵略者。《桃太郎》之后,芥川又创作了多篇具有强烈反骨精神的作品,这表明章炳麟的日本观对晚期芥州龙之介文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芥川中国题材作品看成一个有机体进行整体观照,分析了它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指出芥川借中国题材作品进行古典中国想象,并不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他只不过借此题材抒写他的人生理想而已.作品中表现出的某些心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日本人对中国的总体态度.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远远不及同时代的其他中国古典作品,芥川龙之介是为数不多的关注这一作品的日本作家之一.从人生际遇、社会背景、生活环境、悒郁意识四个层面,探究“鬼才”与“留仙”产生共鸣的根源.芥川吸收《聊斋志异》中的有益养分,以主题题材的直接借用和故事原型的浸润性化用两种方式,创作《酒虫》、《仙人》等经典作品,为自己的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之作。在1916年一经发表就受到了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大力赞赏,借此芥川顺利登上文坛。《鼻子》取材于中世纪故事,利用内供这个悲喜剧演员,将作者内心的苦恼幽默诙谐地表现了出来。可以说《鼻子》是在现实生活中顽固拒绝表白心意的芥川将现实生活中地苦恼表白出来的作品。文章即从现实生活中芥川的亲身经历入手,去探讨《鼻子》中所包含的芥川的苦恼。  相似文献   

10.
《河童》中的芥川龙之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在短暂的一生中发表了大量的作品,《河童》便是他晚年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芥川龙之介与《河童》的描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河童》中提出的问题做了分析、说明,反映了芥川龙之介对近代社会的不满,表现了芥川龙之介本人苦恼、悲哀、不安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1.
芥川龙之介被誉为"鬼才",是对日本文坛产生深远影响的短篇小说家。他以旁观者的姿态去理解人性,富于理性和哲理地批判利己主义。芥川生活在一个不安定的时代,由于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原因,他对生活及人生失去了信念,在迷茫不安中毅然地选择了自杀。本文试以佛洛依德自杀理论为依据,通过对芥川几部作品的深入剖析,来解读芥川人生中的爱恨变迁,生死纠葛及最终选择自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的产物,作为一种为人而存在的创作物,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体验的产物,也是人类参照自身体验文学化、对象化的表现,作家借用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来展示自己的人生阅历与审美价值。《儒林外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部全景式反映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人生经历的作品,是作者吴敬梓倾注了大量心血,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提炼和升华出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芥川龙之介历史题材小说选材的新奇 ,构思的精深 ,完全得益于他深厚的汉学修养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特别喜好 ,借鉴、移植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风格与情节成为他早、中期作品的主要基调。作者认为 ,芥川从创作初期的《酒虫》到晚年的《马脚》 ,《聊斋志异》对他的影响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 ,完全可以说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日本化”。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小说“议论”的主体有作者、叙述者、故事中人物.作者或与叙述者合二为一,以旁观者的身份直接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立场以及对事物的情感态度评价;或潜入叙述者、故事人物,通过“议论”这种形式与接受者间接对话,从而引导接受者体会作品的创作主旨.在叙述故事进程中,作品往往用“引证明理”“比较论理”“假言推理”“指谬析理”等方式进行“议论”.这种在作品中陈述观点的方式,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认知和态度,成为作者塑造人物、表达思想、升华主题的重要创作手段.不仅影响了接受者的阅读视线,使接受者的阅读感受超越故事本身的精彩而直指人心,而且作者也通过自己意图的阐发,引领接受者体味故事中所蕴含的更为广阔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尽管《黄粱梦》与《枕中记》有着相似的故事情节,但小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立意和主旨。在《枕中记》中,作者通过揭示官场的现实,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作品通过反映封建士子对功名利禄无比热衷追求的思想,对封建社会为争夺权力而互相倾轧,以及封建官场上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而由于道家思想对作者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他采取的人生态度是对现实矛盾消极回避。而在《黄粱梦》中,芥川龙巧妙地构思作品的立意,通过对过去和现代人不同想法的描述,表达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无比热爱.因而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重点对《枕中记》与《黄粱梦》中的人生态度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芥川龙之介凭借其热情与冷峻的目光,审视由古至今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冷彻地解释和批判现实与人生。芥川探索日本古典的世界并试图发掘艺术的生命,本文以取材古典的《地狱变》为中心,探析在理想与现实,丑恶与美善,艺术与道德冲突相克下,芥川是如何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的。  相似文献   

17.
《人生》发表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是由作品的淳厚丰富所决定的。小说作者路遥曾经说过:“避免人物的简单和主题的浅露,正是我在这部小说中尽力追求的,我自己也很难确切说出这部作品的全部意思来。”《人生》为读者展观了一幅较为深远、丰富的生活图画,在这幅图画中作者真实地塑造了有较高审美价  相似文献   

18.
《雪山飞狐》在内容上表现了人性的自私,在叙事方式上采用了让多人叙述同一件事的方法,在结尾设置了悬念,这些都是受到《竹林中》的影响。但《竹林中》是表现死亡的小说,而《雪山飞狐》则把死亡、爱情和战争融为一体;《竹林中》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而《雪山飞狐》则把全知视角叙述和有限视角叙述相结合。芥川龙之介受自己独特的人生观的影响,用小说来表现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而金庸则用小说来表现自己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9.
自幼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龙之介一直对浪漫的江南水乡有着特殊的好感。在中国旅行前,他就创作了《南京的基督》《奇遇》等充满浪漫气息和异国情调的江南题材作品。1921年,芥川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特派员游历了自幼憧憬的中国。不过,不断荒废和西化的“江南”令芥川十分失望,他心中幻想的那个浪漫与诗意交错的“江南”形象开始褪色,与此同时一个内忧外患不断,饱受战乱侵扰的近代“江南”出现在了芥川的笔端。而芥川“观察人类”的目光让他在江南百姓的身上发现了扎根于世世代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反抗精神与革命斗志。这些拥有旺盛革命精神的中国人让芥川看到了“江南”全新的一面,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的新生与希望。  相似文献   

20.
《戏作三昧》和《地狱变》主人公的变化与发展过程,也是作者芥川龙之介本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与发展过程。《戏作三昧》提出了"为了艺术的人生"的思想,并通过《地狱变》中良秀这一画师,描绘了一个具有"为了艺术的人生"思想的艺术家形象。"为了艺术的人生"不是简单的艺术和人生二律背反或二者择一的选择,艺术是艺术家的人生之目的,艺术家的人生应该奉献于艺术,当处于艺术和人生的二律背反困境时,艺术家应该毫不犹豫地为了艺术牺牲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