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咸秦”解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李白在此概述了其先世经乱离而流徒的一段经历。白本西凉李暠之后,公元421年北凉沮渠,蒙逊攻破西凉首都敦煌,暠子  相似文献   

2.
《北凉且渠安周造佛寺碑》,于北凉且渠安周承平三年(公元445年)立石。原石清光绪间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高昌故城,今为新疆吐鲁番东六十里之哈喇和卓。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被德国文化间牒盗运柏林。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端方奉使考察欧洲各国政治,在柏林国家博物院见到此碑,遂拓以归。所拓一为完本;一为未完本,仅四分之一。《清拓北凉且渠安周造佛寺碑》完本,原归端方,端方死后,归李介如,其孙李章汉于一九七六年捐  相似文献   

3.
吐鲁番盆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从很早的古代起就是一个独自的行政单元。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前凉张骏于此置高昌郡,立田地县,此后历前秦、后凉、西凉、北凉。高昌一直是凉州或沙州的一个郡;北凉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灭北凉沮渠氏流亡政权,立阚伯周为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缘禾”、“建平”年号余太山吐鲁番所出十六国时期文书所见年号,引起了许多讨论,而於“缘禾”、“建平”两者,意见尤其纷纭,①由于事涉北凉与高昌的关系,拟在此兼采众家,参以己见,作一说明;对不同观点,除非必要,不一一辨析,以省篇幅。(一...  相似文献   

5.
《且渠安周造寺功德碑》与北凉高昌佛教贾应逸1902—1903年德国印度学学者格伦威德尔率领的普鲁士第一次吐鲁番探险队,在高昌故城中发掘,于其中部偏北、被称为“可汗堡”附近东南面一处寺院遗址、德国人编号“M”的地方发现了一幢石碑,将之运回柏林,藏于国立...  相似文献   

6.
金城、西平麹氏在自汉至唐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西汉末,鞠谭之子间避难湟中,改姓麹氏,麹氏形成。东汉末,麹氏通过立功河陇的方式,在金城、西平形成自己的郡望。西晋时,麹氏跻身大族行列,晋末他们在中央政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六国时,麹氏分散于诸族政权中。北凉亡,金城、西平麹氏随沮渠氏入徙高昌,并于501年建高昌国,成为高昌国的鼎族豪宗,但西平麹氏并没有受到重视.640年,唐灭高昌,麹氏内徙,自此衰落.南北朝至隋唐在中原发展的麹氏人物在政治上并不太显赫。  相似文献   

7.
金城、西平麴氏在自汉至唐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西汉末,鞠谭之子闷避难湟中,改姓麴氏,麴氏形成.东汉末,麴氏通过立功河陇的方式,在金城、西平形成自己的郡望.西晋时,麴氏跻身大族行列,晋末他们在中央政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六国时,麴氏分散于诸族政权中.北凉亡,金城、西平麴氏随沮渠氏人徙高昌.并于501年建高昌国,成为高昌国的鼎族豪宗,但西平麴氏并没有受到重视.640年,唐灭高昌,麴氏内徙,自此衰落.南北朝至隋唐在中原发展的麴氏人物在政治上并不太显赫.  相似文献   

8.
据《魏书·西域传》记载,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高昌民间信仰的“天神”属于火袄教。据敦煌吐鲁番文书,高昌城及附近乡镇分布有火袄教寺庙,其中一座名叫“丁谷寺”。丁谷寺供奉的是高昌火袄教神袄——丁谷天。吐鲁番著名佛教石窟——吐峪沟千佛洞所在地,也即《西州图经》所谓“丁谷窟”。1981年吐鲁番文管所在吐峪沟发现一个火袄教徒的墓地,长60、宽20米,在吐峪沟乡之南2公里处。今称“吐峪沟玛扎墓地”。  相似文献   

9.
论“作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作人”[日]关尾史郎序言最早注意到氏高昌王国(以下简称“高昌国”)时期“作人”系一种隶属民的是朱雷氏,据其地位在奴婢与部曲之间的历史特征,此定为见于南朝宋、齐史料中的“十夫客”;他还认为吐鲁番盆地进入唐西州时期后,这种“作人”演化为律令制中的部曲...  相似文献   

10.
据《旧唐书·高昌传》记载: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命侯君集、薛万均、姜行本等人发大军破灭在今吐鲁番盆地建立的割据政权高昌麴氏王国,“下其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新唐书·高昌传》除将“郡”误作“州”外,所记数字亦同。两《唐书》的这条记载是否可靠?经查回答是否定的。 1973年在阿斯塔那古墓区第516号墓中出土了《高昌延寿十七年屯田下交河郡  相似文献   

11.
高台骆驼城     
《中文信息》2008,(5):76
骆驼城位于甘肃高台县城西20公里处。始建于东晋陲安元年,公元397年。是后凉建康郡太守段业另立年号建立的北凉国国都。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骆驼城不但是北凉初建时的国都,而且是汉代乐涫县、唐代建康军的故址。  相似文献   

12.
公元265年司马炎重演了曹丕代汉的“禅让”故事,篡魏建立西晋王朝,国家得到了短暂统一和安定。但是,司马氏家族是世族的代表,腐朽之极,相互争夺权利,很快又导演了“八王之乱”的丑剧,使中国重陷于混战割据的状况。这时,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中纷纷建立政权。偏远的河西也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和北凉等五个政权。敦煌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的版图,在频繁的改朝换代和豪族的左右之下,走过了一百三十多年的历程。本文试图对敦煌这段历史上的政治状况作一概述,错误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3.
金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由大行李息督建。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取陇西、天水、张掖各二县于金城设金城郡。宣帝神爵后郡治移至允吾,辖湟水流域诸县。本文所说的金城,既包括金城县,也包括郡属的某些县,所指麴氏,就是在这里兴起的。 一、高昌麴氏王国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高昌王马儒遣使入贡于魏,要求内徙,魏割伊吾之地五百里以处儒众。当地群众留恋故土,不愿东迁,遂杀儒而立右长史麴嘉为王,建立高昌麴氏王国。麴氏王朝历十一主一百四十四年,至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为唐统一。在南北朝动乱年代里,麴氏建立政权,承袭北凉制度,管辖吐鲁番至焉耆一带地区,对安定西北边疆地区,维护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生产等,起了积  相似文献   

14.
回鹘文活字在国内“亮相”1980年在我国敦煌千佛洞石窟发现的回鹘文活字全部由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的维吾尔族学者从国外印刷回来,这些世界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史料,将由我国学者进一步研究。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科研处介绍,敦煌出土的回鹘文(古代维吾尔文...  相似文献   

15.
《中文信息》2008,(5):106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如建于公元6世纪曲氏高昌国(449-640)时期,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重地。千佛洞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洞窟40多个,壁画面积1200多平方米。壁画大部分部分残毁,残存部分内容以大立佛为主,有“西方净士变”,“举哀图”,  相似文献   

16.
房玄龄是“贞观之治”的重要人物。目前史学界在评价贞观人物时对他研究较少,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房玄龄,也许对研究“贞观之治”有所裨益。《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房玄龄名乔,出身于名门宦族,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博通经史,且有极敏感的政治见识。大约在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李渊人关。李世民率部进军渭北,房玄龄投其门下,做过渭北道行军记室,时年39岁。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拜相,到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去世,做了近18年的宰相,“贞观之治”中的许多政策和措施,都是他秉承唐太宗的意志,亲自制定和执行的,…  相似文献   

17.
1 朱雷先生曾对麴氏高昌时期的“作人”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并预言:“麹氏高昌时期这批相当数量的‘作人’,在唐贞观十四年(640)平高昌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这一名称。”但是笔者在翻阅唐代文献时,不独在文献资料中看到“作人”一词,而在出土的唐代文书中也屡屡发现。这种作人的属性及其与高昌作人有何关系,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8.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汉族张轨建立的前凉(公元301—376年),氐族吕光建立的盾凉(公元386—403年),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公元397—414年),汉族李嵩建立的西凉《公元400—420年),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公元401—439年),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阶段,中原地区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和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但汉族的经济文化在这里得以保持,而且这里也成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尤其是凉州,是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它对北魏的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  相似文献   

19.
新见《高昌延寿十五年(638)羁人袁虫子上启为乞入老免役事》是麹氏高昌国时期的一件世子令,不同于以往发现的王令。该令应“入老”事务而产生,事主身份为具有高昌特色的“羁人”,不仅在制度层面揭示了麹氏高昌的地方特色,更诠释了其与中原文化的血肉联系。此外,世子令的发现也丰富了麹氏高昌文书行政的研究类型,还为考察同时期其他中原王朝属国的地方治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 《资治通鉴》卷123《宋纪》“文帝元嘉十六年”载:“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沮渠牧犍尤喜文学,以敦煌阚骃为姑城太守,张湛为兵部尚书,刘昞、索敞、阴兴为国师助教”。按《魏书》卷52《刘昞传》载:“……牧犍尊(刘昞)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焉。时同郡索敞、阴兴为助教,并以文学见举,每巾衣而入。”又同卷《索敞传》载:“(索敞)为刘昞助教,专心经籍,尽能传昞之业。“由此可见,刘昞为沮渠牧犍之国师,而索敞、阴兴乃刘昞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