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制度变迁与“中国模式”的逻辑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及其三大构成要素关系的理论,可将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变迁逻辑,在理论上分为“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和“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两大类型。其变迁手段是通过创设式制度变迁和移植式制度变迁的交替使用来进行的。具体路径体现为:产权制度变迁、组织运行体制变迁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三者之间的相互博弈关系及其创新过程。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变迁以“制度环境变化→意识形态变迁←→产权制度变迁→政府组织形式变迁→制度绩效”的独特路径,验证了“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其所包含的逻辑路径,正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可资借鉴的一般范型。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近世文明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近百年来“命定式”的曲折选择。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曾指出,导致中国现代化曲折而迟发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化的方法和文明”(见该书第21页)。这一观点所提供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应在于,中国现代化的建构必须以深刻地解读其主体——“中国社会”为必然条件。笔者认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合理性基点正在于,他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主体性前提下,实现了中国社会之“实然”与现代化之“应然”的有机结合,从而也必然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然逻辑。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社会结构不断变迁的转型时期实现社会系统的均衡、和谐,这正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在理论上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童星的《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在《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一书中,童星首先对迪尔凯姆、韦伯、帕森斯等人的经典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梳理,回顾了社会学的大师们对“社会为什么是可能的”、“社会为什么是变迁的”、“变迁的动力和机制是什么”等问题的解答,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审视了“发展”这一概念。在该书的第二部分,童星从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视角剖析…  相似文献   

4.
从鲁国继承制度看嫡长制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 关于我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历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礼记》认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是传子与传弟并行的制度,即所谓“大人世及以为礼”。而《孟子》则认为三代均实行传子制,即所谓“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万章上》)汉代学者们在两说之间搞了个折衷,认为殷礼“传弟”,而周礼“传子”。清末学者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进一步论证了汉儒们的主张。其功绩在于他第一次认真地研究了商代的继承制度。他以  相似文献   

5.
贺卫、王浣尘在《以制度创新抑制寻租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中,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探讨了以制度创新抑制寻租的五个必要条件。作者认为寻租产生于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所造成的垄断,是政府“无意创租”、“被动创租”和“主动创租”的结果。文章强调,经济人的寻相诱发了腐败,要抑制这种寻租,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使经济人不能为、不敢为、不必为和不愿为。  现实社会主义的种种误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阶级理论的偏差。陆国梁撰写的《阶级理论再考察》一文,根据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决定劳动组织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传统的阶级理论作…  相似文献   

6.
一 所谓“现代化”,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以工业化为轴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人的心理状况等各方面的综合性变迁。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政治层面中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中央集权化。 所谓“中央集权”,乃是“‘地方分权’的对称,国家统治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的制度”。(《辞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求是》杂志社、中央党校、《河北学刊》杂志社等十几家教学、科研单位的几十位学者又一次举行了“青年哲学论坛”。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副教授邹吉忠博士主持、主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杨学功博士评论。与会学者围绕“哲学研究制度的可能性”这个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邹吉忠 (中央民族大学 ) 应当讲 ,人类社会的制度问题一直在哲学与社会科学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8.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在经历过由热到冷的变化之后,即将迎来一个重兴的历史时期。这次法院调解的重兴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必然性。同时,法院调解的重兴需要优化重构,而再构的法院调解制度应当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创新、批判与吸收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院调解制度。本文将这次重兴放置于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从而认为这次法院调解的重兴应以当事人主义为中心进行定位。文章认为,这次法院调解的重兴是我国调解的传统、全球司法改革的潮流、调解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大调解”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法院调解的重兴与再构中,要正确、理性地看待本土资源与域外经验,切不可持机械主义与拿来主义的态度,从而进一步论证,法院调解的重兴与法制现代化建设并行不悖,重兴的法院调解制度必将对法制现代化建设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并成为法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制度环境包含不同行动者的行为逻辑,制度变迁的机理则可视为既有制度在社会历史语境变迁中形成多重制度逻辑交织的影响。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制度体系的缩影,也是理解国家治理如何不断现代化的切口。本研究吸收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观点,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为例,分析国家进程中若干阶段历史语境变换下的制度功能和结构变换,以呈现这一具体领域下制度与人的互动逻辑。通过对农地制度变迁的分析,发现历史制度主义所强调的制度情境概念应用于我国国家制度变革分析时,可以以不同历史时期的行动者互动作为制度情境的具体诠释。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世界不同地方的人生物性差别不大,但文化却相去甚远。显然,文化变迁是一个始终伴随人类的恒常运动,文化变迁研究也就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文化变迁的动力与变迁层次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但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卡力岗人的文化变迁始于宗教信仰,其文化变迁梯度与变迁防御层次表现为从精神到制度再到物质,这种适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变迁和防御层次,使我们了解到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变迁的规律性,验证了马克斯.韦伯的“价值决定论”。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充分借鉴既有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思维逻辑框架。认为,该框架是由理论假设、制度类型和变迁轨迹三个部分组成的关于制度变迁理论大厦的“骨骼系统”,这一“骨骼系统”可以运用于人类社会所出现过的各种组织的变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聂运麟教授撰写的《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一书,已于2000年8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课题——“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的最终成果,是作者继《国脉所系——现代化与稳定》一书(该书曾获中共中央宣传部1994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类一等奖)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现代化与稳定关系问题的力作。作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吸取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开阔的视野、深沉的思考、严密的论证,研究了政…  相似文献   

13.
金太军  汪波 《文史哲》2007,24(3):154-162
“制度模式化”可最大化特定发展路径的制度收益,但制度模式化所形成之“垄断性收益体系”,亦会内在地导致制度衰退,此即“制度模式化悖论”。在变化的制度环境中,制度变迁既非以“自执行”方式自发完成制度变迁过程,也不会由于“路径依赖”而必然陷入良性或恶性“锁定”,而是呈现出发展——停滞——新发展螺旋上升之“间隔性制度变迁”过程。任何制度优势都只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比较制度优势”,若将一种制度模式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比较优势理解为恒定优势,就极易导致制度僵化与制度惰性。而多模式竞争能促使各模式保持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快速反应机制,有助于形成多元、持续、渐进的制度变迁过程,因而成为“制度模式化悖论”的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4.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李宗桂(1952~)教授,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文化哲学研究领域内颇有建树的中青年学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他以中国古典哲学、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三个研究方向为阵地,着力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互关系问题,努力摸索当代中国新型文化体系的创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和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如果说《中国文化概论》是在文化“热”中的“冷”思考,《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是在文化“冷”中的“热”展望,那么,以上两部个人专著典型地凸现…  相似文献   

15.
两种文化接触后的“涵化”情形,是十分复杂的。更多的学者强调其过程中的互动,而就作为主体或者客体的其中任何一方来说,都处在不断的“整合”流变之中。用此种文化理论来反观中国古代的诸多文化变迁,都会颇具启发意义。本文以周代前期的文化整合为例。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谓:“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周代新文化是如何“兴”的呢?孔子说它是“监于二代”①,“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②。周文化对殷商文化的“损益”,可以说是一…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嬗变、由落后国家向先进国家变迁的过程。“西化主义”是指非西方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心理、器物和制度层面都无条件地全盘仿效或移植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思潮。从本世纪60年代起,“西化主义”概念曾一度被弃置不用。但在最近几年,这一思想又重新抬头,出现了回春景象。因此,如何认识和评价“西化主义”,又成为广大非西方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作为作者《理论与经验:历史视野中的改革与现代化研究》一书的阶段性成果,对“西化主义”思想产生的渊源、演变的轨迹及其主要表现形式等作了深入的探讨,用大量有力的史实说明:“西化主义”是刻意照搬的“拿来主义”,是“西方中心论”的变种,是非此即彼的二维逻辑推断,是现代化的误区;对非西方社会而言,其唯一明智的选择是:从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以自身的文化作为内在驱动力,对欧美富有创见的制度与方法进行多元选择和理性借鉴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学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士的称号,早在秦以前《周礼》、《庄子》等书中已提到过,当时是指在学的贵族子弟或学者、文人。后来,演进发展成为“以文学语言被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的官职。随着历朝制度的变迁,各有具体的内容。本文仅就唐代的学士,试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李宗刚 《东岳论丛》2012,33(4):22-27
《孔乙己》作为鲁迅重要的短篇小说,在不同版本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大都有相当的文字对其进行不同的解读.大陆学者王瑶、刘绶松、唐弢、王富仁、钱理群、严家炎以及海外学者夏志清、司马长风的有关《孔乙己》的文学史书写,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学史书写所特别凸显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研究从注重外部研究到注重内部研究的转变,昭示着文学史书写变迁的某些内在规律,具有“典范”的“标本”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论坛》2011,(7):2-F0002
周宁,1961年出生。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西方中国形象的变迁及其历史和思想根源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跨文化研究与戏剧学研究。代表作:《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大中华帝国》《世纪中国潮》《鸦片帝国》《历史的沉船》《孔教乌托邦》《第二人类》《龙的幻象》《比较戏剧学》《想象与权力:戏剧意识形态研究》《世界是一座桥》等。  相似文献   

20.
论经济转轨与金融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从制度变迁角度研究经济发展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于1973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部著作。两位经济学家几乎同时提出了“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