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应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陕北村落体育文化的历史背景、特征、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陕北村落体育的文化特征为:特定的乡域性、历史性与民俗性、纵向延伸和横向的融合性、文体结合的艺术性、经济及体育基础资源的匮乏性。提出陕北村落体育文化应该走结合生产、结合文化、结合旅游、结合教育的发展模式,为陕北村落体育的推动及繁荣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少数民族,历史的涤荡和土家族先民世世代代的创造与传承,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长阳作为土家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其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艺术、婚丧习俗、饮食文化等无不成为土家民族民间文化中最为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除了具有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本文从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入手,对其进行分类,对所体现的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从发展民族经济、规范土家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保持民族特色、加强学校传承等方面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村落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村民对本土传统体育的认同日渐趋弱,传承人才短缺,许多不可再生的优秀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不断消失,村落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愈加窄小.村落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宝库,保护村落传统体育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只有依靠地方政府、社会各界、村落传统体育传承群体等方面力量的协作,才能使村落传统体育从消极维护走向积极保护、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湖北长阳,是土家族聚居县。长阳土家族传统民歌内容十分丰富。为了揭示传统民歌的规律和特点,对它进行搜集、整理、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仅略述对它的分类和识别。我认为,将长阳土家族传统民歌分为号子、山歌、锣鼓歌、小调、风俗歌、儿歌六类,是比较实际的。现简述如下.一、号子1.船工号子:清江(古称夷  相似文献   

6.
从对土家族地区村落文化与生育和教育的互动展开分析看,传统村落文化与落后的生育观、教育观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是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应抓住外来文化因子注入的良好契机,将农村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和教育等作为一项系统的配套工程来抓,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具体分析土家族传统体育在电视体育娱乐节目中构建的优势与机遇、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在电视体育娱乐节目中设置土家族传统体育的对策与建议,希望土家族传统体育可以通过电视媒体广泛的传播作用得到推广,以促进土家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的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村落调查、文献资料与逻辑推理等方法,对迁徙蒙古族传统体育开展的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保护、发展措施,促进入滇蒙古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云南文化大省的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基于现代化进程加快及多元文化冲击,村落传统体育文化如何保障其文化生态特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安仁板凳龙为例,对其进行文化生态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发展思路,以促进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现代化进程加快及多元文化冲击,村落传统体育文化如何保障其文化生态特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安仁板凳龙为例,对其进行文化生态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发展思路,以促进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阳巴山舞以土家族最具代表性且世代传袭的民俗文化生活事项——跳丧为早期形式和原始内涵,在研究传统跳丧的基础上创新而来,是跳丧习俗在现代文化中延续和发展的典型代表。长阳巴山舞的特殊意义,不仅在于它的文艺价值,更在于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独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部清江流域鱼木寨是传统土家族村落,至今保留巴楚古建筑特色,其众多的古建筑石碑刻,成为一种文化信息传播载体。考察这一不同凡响的碑林,从中可以探寻土家族与外来文化多元融合的独特文化信息传播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土家族的文化传统与历史记忆,同时受审美性理念的规约,更加彰显土家族的审美精神与审美价值。就目前来看,对于后者之研究仍缺乏关注。因此,笔者尝试从自然与文化的审美性关联对此做学理性思考,认为土家族民众主体认知与自然环境体悟对象皆以生命为美体现审美关系;双重的生计方式必然遵循自然美的原则;土家族社会发展和汉族、苗族的文化交融,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文化生态形成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老司城遗址周边土家族村落以老司城为中心,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形成了一套类似于“专业化”的分工合作体系,以服务于老司城的军事防卫、政治治理、经济所需及文化引领。这套体系凸显出老司城在土家族村落中不可忽视的军政及文化上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5.
聚居在今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土家族是以古代巴人的一支为主体,融合汉、僚等多个民族而形成的单一民族,土家族文化则与巴、汉、僚等多族文化有着天然联系。本文拟就土家族文化与土家族先民巴人文化的关系作总体考察,探讨巴文化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和土家族文化发展的特点。一、巴人和土家族“巴”最早见于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巴方”的记载。巴人最早生活于今陕西、甘肃一带。“西南有巴国,太皞(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放厘),乘(放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他们在那里渡过了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母系社会末期,巴人迁居到今湖北长阳一带,过着“未有君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唐山、石家庄、保定、沧州、秦皇岛、张家口等地区的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及农村学校体育文化对村落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加快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设想与建议,为探索河北省城乡统筹体育文化建设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湖北长阳土家族旅游为例,分析民族旅游发展中具有四对内在矛盾.即国家控制与民族自治、文化独特性与现代性、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原真性与商品化.民族旅游的内在矛盾难以彻底解决,需要在理性认知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留住乡愁,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是乡村文化振兴应有之义。现代化浪潮下,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出现碎片化与同质化、“量”与“质”失衡等矛盾,作为文化空间中的真正使用者,村民的互动实践赋予村落文化差异性、乡土性“质”的内涵,对村落文化空间的再生产意义重大。通过借助列斐伏尔空间理论及其三元辩证关系分析,结果发现:当地村民在文化空间的感知层面中将文化符号整理成地方性知识体系;在行为层面中通过对文化再生产的自主转场,跨时空对文化进行了重构;在表征层面中借助核心文化特质的知识权力对文化空间中的再生产实践进行规训。由此形成稳定的乡村文化再生产过程,重新赋予凋敝的乡村文化社会性意义,回应了乡村文化何以复振的议题。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在土家族地区的导入与发展同土家族历史观的质换具有同步意义。在当地史时期,土家族是吸入儒家文化的,未发生重构问题;在中国史时期,儒家文化的重构是在与土家族文化的二元组合中实现的;在世界史时期,也就是19世纪末以后,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土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土家族先进分子开始了对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形态的反思与重构。  相似文献   

20.
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深层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阳巴山舞是由土家族民间传统的“跳丧鼓”改造创新而来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应。本文通过对巴山舞传承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长阳巴山舞的深层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