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塞尔论集体意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意向性问题是意向性理论的前沿课题,它在解释社会行动和社会事实中具有重要作用。塞尔把它引入社会哲学领域,作为其社会实在理论的前提假设。他把集体意向看作是和个体意向一样的一种基本的意向性形式,其结构是‘哉意向通过我的行动Y我们做X”。本文对这一观点进行新的述评。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由于内含了感觉意向性而陷入恶的循环、直接被给予性和设定意向的悖论以及单纯主体性的困境,从而最终丧失了与世界的辩证关联;但从胡塞尔的角度来看,感觉意向性的说法混淆了质素与感觉以及体验与意向的明显区分,是对意向性的严重误读,而阿多诺对中介性和意向设定的强调则使他对材料(或感觉的肉体因素)的理解富有了客观主义色彩,他的主客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最终也具有了潜在地依附于自然实在论的嫌疑。  相似文献   

3.
美国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认为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人类的心灵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关系。他系统地发展了意向性理论,认为意向性是许多心理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意向状态具有意向性的本质形式,而言语行为具有意向性的派生形式,意向状态与言语行为具有近乎同构的密切关系。因此可以运用先在的关于言语行为的知识研究意向性,同时意向性理论又为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成为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的界面研究,二者在意义的问题上相汇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彼得·奥瑞尔提出意向存在的方式、展开问题的程序、在直觉问题中"出现"一词的多义性.他的意向存在说标志着意向性问题的形成.意向性问题域是由对象种类、行为种类、行为--内容--对象的张力关系、意向性的提出及演进程序等若干子问题所构成.这个研究表明:理解意向性问题本身有着不同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刘高岑 《齐鲁学刊》2005,(2):116-120
心理意向性论题是当代哲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围绕此论题,20世纪的心智哲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逻辑实证主义阶段、语用分析阶段和科学取向阶段。当代心智哲学在探讨人类心智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心理意向 性理论:以福德为代表的意向实在论和以丹尼特为代表的意向立场工具论。这两种心理意向性理论各有优势也各 有欠缺,以一种科学的宽容态度对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把握和推进,对揭示人类心智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分析哲学的意向性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意向内容的个体化问题,或意向内究竟是宽属性还是窄属性,就是其中之一.各种形式的个体主义、反个体主义、折中主义和修正主义围绕有关子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使意向性的本质特征与奥秘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许多论者还基于对意向性的新认识,围绕传统的心灵观展开了探讨和争论,其焦点是:心灵是单子式、个体性的属性或状态,还是弥散性、渗透性、关系性存在,心与物之间有无明确界线.  相似文献   

7.
意向性的概念虽并非言语行为理论家之首创, 却由他们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言语行为意义论中, 话语施事行为与意向状态被认为具有某种同构性, 意义不仅是意向性的一种派生形式, 而且意义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均由意向性所奠定。因此, 意向性也就成为理解言语行为之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为了理解存在,我们不得不理解非存在.普赖斯特结合意向性理论为非存在论进行了有力的辩护,运用逻辑工具创造性地探讨了具有意向算子和意向谓词的语义学理论,为非存在论找到了逻辑基础.虚构对象、抽象对象和世界是三类主要的非存在对象,也是意向对象,普赖斯特运用意向算子语义学和意向谓词语义学的逻辑理论对它们逐一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多重指谓逻辑策略.  相似文献   

9.
威廉·詹姆士将意识看作是一条流动的河流,意识流分为实体部分和过渡部分,过渡部分被称为意识的边缘,意识的各个实体部分通过其"边缘"部分相互连接、交融在一起,并成为构成意义的根源。对"边缘"的发现引向了一种詹姆士版本的意向性理论,这种理论展现为一种意识的注意和朝向活动与思想的对象构成的先天关联结构。这一结构与胡塞尔的意向活动—意向相关项理论有着亲缘性。  相似文献   

10.
心物关系问题在阳明哲学中至关重要,解答该问题的经典案例是"山中观花问答"。该问答的"问",问出了哲学思维和自然信念之间的张力;该问答的"答",答出了心物"同寂同感"、"一气流通"、"同有同无"的意向性结构特征。意向性结构是理解"心外无物"之哲学命题与"有物与心无关"之自然信念并使二者达成和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政治语境下,"共和"不止是一种政体,其话语精髓在于它对政治生活"公共性"的由衷关切,即:对于制度构架,注重"治道的多元共谋";对于社会生活,强调彰显公民美德、消除怨恨、崇尚宽容、相互协商、达成妥协,营造和谐公民文化氛围。这在"民主"已取得话语霸权的后革命时代,是真正实施"大国善治"的强力助推器。  相似文献   

12.
普特南通过意向性问题深入实在论研究,分析了形而上学实在论的缺失,指出意向性的非还原性和开放型的构造,并且把意向性延伸到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在这个基础上,普特南试图通过消解实在与心灵之间的分界面来避免实在论的二律背反,进而从内在实在论走向直接实在论。  相似文献   

13.
马大康 《江海学刊》2012,(2):203-209,239
文学活动作为独特又极其复杂的意向性活动,既包含审美关系,又兼具认知、价值、道德、身体诸关系,是各种关系的相互过渡、转换。文学作品作为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生成的意向性客体和虚构世界,既有文本确定性的一面,又有意向性客体和虚构世界不确定、未完成的一面。正因如此,文学活动以及文学作品就同时具有"自律"与"他律"的双重性。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讨,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正是文学理论发展多维性以及各种理论难以避免局限性的原因。只有以"文学活动"而不是"文学"作为逻辑起点,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新的理论综合。  相似文献   

14.
运用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对强调这种言语行为进行考察,发现强调是在心智的意向性作用下通过语言不同表征形式的反常化,象征性地突出某个语义成分的特殊性,以引起受众的特别注意。强调寄寓了表征主体的意向性态度,体现了主体进行话语表达时所作的主观努力,在信息意图的基础上凸显交际意图,实现其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诗中主人翁李隆基扬贵妃的爱情悲剧产生的自恨、互恨、恨他人、离恨、怨恨、悔恨以及"仙人恨"、作者恨、时人恨、后人恨等超人生、超现实、超范围、超时代的"长恨".构成了<长恨歌>丰富、深厚、复杂的内涵和多重而明确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论仇恨--文学的负面情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焱 《河北学刊》2002,22(2):101-104
文学是情感的艺术 ,仇恨作为负面情感与文学的联系是必然的 ;它构成文字的表现对象和内容。仇恨情感具有潜伏性、非理性和突发性等特征 ;仇恨往往与愤怒、羞辱、敌意等相伴而生。拥有仇恨情愫的作品 ,大都贯穿着动人心魄的复仇主题。  相似文献   

17.
胡作友  张小曼 《云梦学刊》2006,27(1):145-148
从意图性与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意图性与翻译中的隐含含意的传递以及意图性与语篇翻译策略的制定等三个方面对意图性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强调指出意图性作为语篇语言学家Beaugrande&Dressler提出的七项语篇标准之一,译者在翻译时必需考虑意图性。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塞尔等的研究表明:意向性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塞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意向性,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向性具有社会属性,集体意向性是意向性社会性的体现。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语言和意向性的紧密联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集体意向性在话语理解中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晓俊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4):91-93,108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有着比较复杂的世界观。他认为,世界是一个丑与美的复合体,人类是一个善与恶的组合体。这种悖论诗学在其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热爱自然,憎恨自然;(2)热爱生活,厌倦生活;(3)热爱人类,憎恶人类;(4)始于欢乐,终于忧伤。从新批评的视野出发,在精神分析与文化批评视阀下,解读弗罗斯特"乡村哲学家"的悖论诗学,有助于真正地感悟其诗歌中的智慧与真谛。  相似文献   

20.
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实证主义哲学相关,而且其代表人物左拉等人的诗学观念与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哲学观念在精神气韵上息息相通。自然主义作家所强调的"回到自然"、"客观中立"、"真实感",与胡塞尔现象学所强调的"回到事物本身"、"现象学悬置"、"意向性"分别存在着精神上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